徐睿
【摘要】《烧马棚》是威廉·福克纳的一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它描绘了一个年仅十岁的男孩在面对父亲用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的处事原则时内心所受的煎熬以及挣扎,以及最后这个小男孩在道义与血统的较量中所作出的选择。本文在细度文本的基础上,粗略分析故事的两个主要人物——父亲阿伯纳以及儿子沙多里斯的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父子关系,并试图从中解读福克纳对南北战争后的美国南方社会的认知。
【关键词】福克纳 烧马棚 父子关系 矛盾
被誉为“现代经典作家”的威廉·福克纳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视为福克纳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的《烧马棚》,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于1939年作为美国最佳短篇小说而获得了首届“欧亨利纪念奖”。
《烧马棚》讲述了南方的一户穷白人颠沛流离的生活情况。故事里的父亲是一个喜欢用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的人,而小儿子沙多里斯则善良单纯、渴望安定的生活。在父亲两次烧马棚的行为中,他内心的道义和社会伦理不断的在和血统原则想斗争。
一、 社会阶级观念上的冲突
小说中斯诺普斯家是贫穷的白人,是南北战争中游击队的子孙典型人物。由于父亲阿伯纳的暴虐的处事原则,他们家经常需要搬家,这让儿子沙多里斯更加渴望安定平和的生活。不同沙多里斯对上层社会安定的渴望,阿伯纳对着这所大宅子里的富白人有着莫名的怨恨和怒气。尤其当那个打扮的光线靓丽的黑人总管对他说出,“白人,把你的脚擦一擦再进来”的时候,那种鄙视的语气让他内心的自尊以及愤怒到达了最高点。他说,“雪白的,很漂亮,是不是?那是汗水浇成的,黑鬼的汗水浇成的。也许他还嫌不够白,不太中意呢。也许她还想浇上点白人的汗水呢。”这其中不难看出作为南方典型人物代表的阿伯纳内心根深蒂固的种族意识和阶级意识以及他对富白人剥削的憎恨,并为文中第二次烧马棚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父亲作为一个标准下层白人,他心胸狭隘且固执仇富。他在这种心理的侵蚀下变的激进,除了破坏和报复的念头别无其他。而小儿子不一样,他的看见了社会的发展,价值观的发展以及制度的改革。他对上层阶级没有恨意而是只有钦慕的心情,所以在面对上校家大宅子时他的内心是难得一刻的愉悦。这种对上下层阶级关系不一样的认知,也是沙多里斯后来决定选择向上校告发父亲的理由之一。
二、 道义和血统的选择上的冲突
故事的开始既是审理阿伯纳第一次烧马棚的场景,沙多里斯僵硬的穿过板着脸的人群。一边是他心中的道义,一边是他不能抛弃的血统。沙多里斯知道他的父亲就是纵火贼,但同时他也知道他不能告发自己的父亲。在法官问他的时候,他的心中仍旧一直叫嚣着“仇人!仇人!”,可同时也就那个瞬间,他僵在那里,觉得那几秒似乎过得异常漫长。这里的时间拉长是他内心的纠结。阿伯纳看出儿子的纠葛,他反复的说“你得学会爱惜自己的血,要不你就会落得滴血不剩,无血可流。”父亲给儿子灌输着血统高于一切的原则,这如同福克纳其它作品中的旧南方父亲一样专横暴戾。但沙里多斯也从母亲身上传承下了勇敢和正义感,他在内心还是认为父亲是错误的。所以在第二次父亲让他去准备油要烧上校家马棚的时候,他背叛了这种古老的血统原则,而是听从了更高的道义原则,向上校告发了父亲。但最终阿伯纳还是把上校家的马棚给烧了,孩子无望的望着火光冲的远方,在心底念叨着,“爸爸呀,我的爸爸呀!”然后他就突然叫出声来,“他是好样的!”沙里多斯觉得他想要平静生活的梦想也毁于一旦,家人原本可以幸福生活的期望也毁于一旦。这种绝望让他最终选择离家出走。故事的结尾处,他看到,“天马上就要亮了,黑夜马上就要过去了。”这种即将而来的光明也正是作者所暗示的南北战争后即将逐渐平等和安详的美国。
三、社会价值观的选择上的冲突
父子冲突是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之一。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角度来说,对父亲的反叛真是男性从儿童迈向男人的毕竟之路,只有对家庭的掌权者进行挑战,才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父亲用旧的南方社会价值观束缚沙多里斯,而沙多里斯则违背了父亲的想法,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勇敢和反叛精神。这同福克纳的生平有着很好的契合。福克纳的父亲认为他是个不孝子,而他的母亲却为他自豪。这些幼年的经历直接影响到了后期福克纳对南方的描写。
文中,沙多里斯虽然最终对父亲失望,但同时他依旧是敬爱自己的父亲的。这种复杂的情绪就如同福克纳对于南方的感情。一方面,他通过对小男孩内心纠结的细致描写揭露了南方社会体系的种种弊端,批判了南方的传统价值观;但另一方面,在这些批判当中也渗透着他对南方这片故土的深厚爱恋。但小说的最后,沙多里斯选择离家出走,探求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不仅是他走向成熟的表现也是福克纳自己的选择。正如同小沙多里斯选择道义选择新的社会价值观一样,福克纳也决议选择真理和正义。
四、 结语
父子关系是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且重要的一个主题,而南方社会环境价值观又是南北战争后作家们争相描写的一个内容。福克纳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两者在《烧马棚》中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小说中父亲的对血统和旧制度的坚持,以及儿子在选择道义和新的社会秩序之前的内心斗争,都很好的表现了当时南方社会的弊端以及福克纳对新的社会秩序的到来的期盼。
参考文献:
[1]福克纳,陶洁译.福克纳小说选集[M].译林出版社,2001.
[2]皮爱红.道义与血统的较量——解读福克纳《烧马棚》中沙里多斯·斯诺普斯[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