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沙
【摘要】《标准》中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①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的正确审美观,提高人们鉴赏美、表现美、欣赏美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良好的音乐课堂有助于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本文主要谈论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音乐欣赏
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②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发展学生的听觉,使其拥有一双“音乐的耳朵”。
音乐欣赏,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许卓娅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指出音乐欣赏一般指:“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音乐活动”。曹理、何工的《音乐学习与教学》认为“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讲述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音乐,即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情感,是一门听觉艺术。它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等等,它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个东西感兴趣,才会有想要了解它的欲望。对于很多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老师可以怎么做呢?第一,老师可以组织班会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表演活动。例如,讲述音乐家的故事。讲述音乐家的作品,哼出主题,讲述音乐家的生平。对于表演非常好的予以奖励。举行校园歌手大赛、创作大赛。不仅仅是流行的主题,也强调古典音乐的主题。这样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的能力。第二,老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防止把音乐课变成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富有感染力的范唱、范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以优美动听的音乐精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自身的魅力潜移默化的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
感官欣赏
感官欣赏阶段,即通过耳朵聆听后的第一感觉,是否动听。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是欣赏一首作品的基础。很多学生只知道一首作品好听,却只是单纯的音响感知而已。例如,七年级下册的《四季歌》,学生欣赏后,只知道说好听,说不出什么原因来。这首作品用简单的节奏表现四季的活力。欣赏一首作品,需要了解基础的乐理知识和音乐形式的组织手段。节奏、速度、力度、旋律、和声、音色等等。掌握基本音乐语言的规律,旋律上行使人感到兴奋、情绪高涨;旋律下行使人感到平静、情绪低落;旋律平稳进行使人感觉很优美。节奏密集、速度快的作品表现出急速、紧张或热烈、欢腾的气氛。表现强烈、激动、紧张的情绪时,采用渐强;而平静、温和或忧郁、沉思一般用渐弱。但是要注意方法。由浅入深、通俗易懂。
情感体验
音乐也是情感艺术,情感体验也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能从优美动听的旋律、音色、富于变化的节奏感受到愉快、轻松的心情。例如欣赏我国唢呐曲《百鸟朝凤》,以奔放热情的旋律,体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人们愉快的心情。唢呐模仿百鸟争鸣的欢腾情景,充分展示唢呐的艺术魅力。《百鸟朝凤》的旋律表达的主题非常的直接。很容易体会作者的思绪。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更有利于欣赏作品,对创作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欣賞能力的提高。例如欣赏《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通过《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等八个乐章,再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历史。反应中国人民不甘为奴隶,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强决心。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要达到音乐欣赏的高级阶段,就需要大量的积累音响作品。从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向更深刻的高级阶段发展。需要听不同类型的音乐。从简单独奏曲到协奏曲、交响乐、歌剧、音乐剧等等。不断扩大欣赏面。例如在欣赏二胡曲《赛马》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审美经验相结合,对作品进行联想。联想到万马奔腾的景象和你追我赶的画面。
注意选材的艺术性、系统性、可接受性和趣味性。欣赏过程要由简到难。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不同的乐器代表不同的主角,渲染不同的气氛。是以民间传说作为题材。需要对这首作品的背景有充分的了解。教师也可以自己演奏一些作品,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增加自己的魅力。
教师要“精讲多听”要善于启发学生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音乐鉴赏能力。
正确引导欣赏
很多学生都热衷于流行音乐。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作品有些是表现爱情,发泄人生中的不满情绪,是不适合他们的,对他们有害的。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建立正确的审美为目的,用优秀的作品,感染他们的情绪。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和想象。“音乐语言”具有抽象性和可塑性。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审美经验产生不同对同一首作品产生不同的联想。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在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对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的审美的体验。
正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思想、艺术修养的差异,每一个学生对一段音乐的想法、理解都有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作为老师,要把握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相结合。众所周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理解,对学生加以引导。
总之,老师自身的修养也需要提高。要作为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引导者、音乐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者、音乐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要不断吸收、接受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形式。将欣赏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吴跃跃 音乐教学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2]张巍 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范中洲 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音乐天地2008.
[4]姜辉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0.
[5]许卓娅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6]曹理,何工 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注释: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1年
②《新版音乐教学论》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