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创新激发环保新动力

2015-05-30 10:48郑秀亮黄慧诚
环境 2015年1期
关键词:惠州市惠州改革

郑秀亮 黄慧诚

惠州,惠州,惠州!

刚刚过去的2014年,在全国74个城市月度空气质量排名榜上,惠州屡次入选全国十佳,为惠州乃至广东挣足了“面子”。

人们不禁惊叹,这座与深圳、香港毗邻,经济总量在广东地级市中排名第五(2013年全市GDP为2678.35亿元),以电子、石化为支柱产业的城市,缘何擦亮“好空气”品牌?

是天时是地利是人和更是创新!在惠州环保人看来,这不仅源于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齐心,真抓实干,更得益于一年来惠州环保工作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为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注入强大动力。

深改元年,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旗引领下,勇于担当,努力作为的惠州环保人蹄疾步稳行进在改革创新的征途上……

敢于担当,努力作为,创新引领方向

南粤春来早。2014年2月15日,农历马年元宵节翌日,《中共惠州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如一声春雷,敲响了2014年惠州全面深化改革铿锵有力的鼓点。

围绕“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和谐、更为美好的惠民之州”这个中心,《意见》确定了深入推进八大改革创新领域的56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和发展防治并举、永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意见》配套的6个专项改革工作方案之一——《惠州市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同时颁布实施,该方案不仅明确了各项目标路线图,而且列明了15项重点任务;各项任务不仅提出了工作节点,而且列明牵头部门、配合单位,明确了工作职责。

其中,由市环保局牵头的任务有9项。为推进各项改革工作,两天后,在市环保局印发的当年惠州市环境保护100项工作要点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置于首位,共22项工作,细化到各个科室。

号角已吹响,蓝图已绘就,将蓝图变成现实,需要破除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思维定式,打破固有既得、各自为营的利益格局,突破教条僵化、禁锢发展的体制障碍,推进改革创新,提高治理能力。

——敢于担当,努力作为,攻坚克难。“9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中,不少是难啃的硬骨头,有些甚至是环保部门‘自我动刀‘自我削权‘自我革命;但环保部门决不能退缩,更不能消极应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惠州市副市长邓庆忠要求,全市环保工作要以改革创新为契机,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环保工作很多需要顶层制度设计;而且与一些城市相比,惠州并无地方立法权,环保创新面临诸多限制。“但这决不能成为我们裹足不前的任何理由与借口。”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惠州市环保局局长黄水祥对基层改革有着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基层工作更多在于落实,但在落实工作过程中,可以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这就是基层改革探索。”

——脚踏实地,科学理性,有序推进。“改革创新绝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好大喜功。”在这样务实、朴实的理念指引下,一年来,惠州环境管理改革有序推进,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不管是不是惠州首创,只要有利于惠州环保,其他市好的做法就可以拿来运用。”环境监测预警机制、环境违法行为信息公开制度等被引入惠州,落地生根,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在环境质量监测分析会基础上,2014年惠州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定期召开环保工作专题会并形成机制,极大地推动了环保工作的开展。环境监测预警领域日益扩大,自2015年起按季公开县区河涌水质排名,并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开展水质监测,由第三方进行。

“改革必须遵循规律,尊重实际,绝不为了创新而创新。”每出台一项新政策新办法,市环保局都要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对于条件部分成熟的,在部分领域部分范围搞试点;对于条件不成熟、暂时还不能出台的新政策如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则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进展情况,及时联系请示上级部门。

——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务求实效。加强与公安、检查、政法等机关在打击环境污染犯罪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健全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联合调查和移送机制;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和协调,建立健全环境违法案件的有效执行机制;加强与交警、交通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健全机动车尾气污染减排工作机制……

“良好的部门协调与合作机制,能形成社会合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工作新机制新方法,也许称不上改革,却在基层工作中很管用,也是惠州环保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和重要领域之一。”

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破浪前行

从创新环评审批程序、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到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提升污染整治效率;从强化环境信访投诉处置、纾解民困,到规范环保执法处罚规则、营造公平公正执法环境;从推进农村环境保护、构建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体系,到推动产业绿色升级、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

由点到面、由浅及深、突出重点、谋划全篇,一项项新工作、新方法、新制度,从酝酿到出台再到实施,见证了一年来惠州环保改革创新的历程,更蕴含了惠州环保人的谋略与智慧。

——守住法律框架,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互动。

一直以来,审批程序繁杂屡遭创业者吐槽。简政放权,是本届中国政府开门的第一件事,也是全国各地改革创新的重头戏,惠州自然也不例外。7月,《惠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在广东率先制定环评“正负清单”,使惠州市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实现清单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快捷化,达到为民便民、提速增效的目的。

这一新政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结合工作实际,对审批程序可以简化的全面简化,实行“受理承诺即批”,大幅缩短审批时间;对于法律严令禁止的项目,则制定公开明确的“负面”清单,避免创业者走弯路,也使环保审批工作更加公开透明。

——突出重点领域,兼顾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效应。

改革创新一环接一环,必须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当然,这并不代表改革创新要全面开花;相反,通过选择重点领域中的关键环节,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引发连锁效应。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惠州改革创新以点带面的生动例证。今年以来,惠州市抓住大气污染防治的契机,开展工地扬尘、道路扬尘、公路扬尘、道路运输洒落、城市垃圾焚烧等专项行动整治,积极推进锅炉治理、VOC治理、黄标车淘汰等工作。在全省黄标车淘汰形式严峻的情况下,惠州与交警、交通、建设等部门建立健全机动车尾气减排新机制,迅速完成全年淘汰指标,为全省淘汰工作提供经验。以点带面,全方位不留死角的整治行动,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惠州“好空气”的品牌正是最好的佐证。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工作难点和热点问题解决。

民之所盼,政之所为。环境信访投诉案件处置,是环保工作中的棘手问题,也是跟公众关系最密切的环境问题。今年以来,惠州环保开通8个政务微信公众号,实现市、区两级环保部门全覆盖,使环保工作走入市民的掌中。市民只要动一动手指头,就可以随时随地发去投诉和建议,并与环保部门交流互动。“拓宽渠道,可能会增加工作压力。但是即使不做,问题一样在那里,总是要解决的。”

畅通投诉渠道之后,惠州市环保部门强化案件转发时效,加快案件处理速度,完善案件处置回复制度。案件一接受,执法人员一到场,现场情况如何、环保局将怎样处置,这些信息马上到达投诉人手上,处置结果一出来,投诉人也能在第一时间接到。在环境信访投诉数量快速上升的情况下,惠州市环境信访案件处理率长期保持在97%以上,回应群众期盼,满足群众诉求。

办事更有效,公众更满意,创新初显成效

改革创新激发新动力,改革创新也是最大红利。一年来的惠州环保改革创新,成效正日益显现。

——创新,提高办事效率。

“这次办理正面清单项目很顺利、很高效!”在惠州环保服务窗口,前来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的何先生递交相应材料,通过现场审核后,当场就拿到了项目审批意见。

自从出台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正负面清单”之后,惠州环评审批工作驶上了“快车道”,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打击环境犯罪统一战线的构建,则提高了惠州打击环境犯罪的成效。全年共对115宗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立案处罚,13宗涉嫌犯罪的案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创历年之最。

——创新,树立部门形象。

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打造阳光执法体系,是环保改革创新的另一个重要目的。环保处罚的自由裁量权,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不公,也可能让执法人员陷入困局。《惠州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裁量标准》的出台,把自由裁量权关进制度笼子,防止“同案不同罚”、“人情案”的出现。既营造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环境,维护企业的切身利益;也给环保执法带上“紧箍咒”,有效防止罚出来的腐败,树立了环保部门的形象。

——创新,激发工作活力。

当前,在惠州正处于“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关键时期,贯彻“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区域环境质量稳定优良,成为惠州打造发展升级版的题中要义。

“一天一监测、一日一通报、一季一分析、一年一总结”,面对新时期、新命题和新要求,惠州建立环境质量预警制度。市环保局以环境监测结果为依据,对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有明显下降或下降趋势突出的地区,及时发出预警,及时提出建议或督促整改,保障各地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15年起这一制度将拓展至全市25条主要河涌,按季公开县区河涌水质排名。

改革不停歇,创新不止步。我们相信,随着惠州环保改革创新不断深入,惠州环保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必将释放更强劲的动力,更好地推动惠州“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在更高标准上建设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

猜你喜欢
惠州市惠州改革
惠州市辉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改革之路
惠州市区黄标车全部淘汰
惠州市海岸带优化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惠州市基督教两会中心关键技术的设计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