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利
如何控住“指尖上的雾霾”
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以下简称《条例》)显示,我国拟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止吸烟。据介绍,这是我国首次制定行政法规在全国范围全面控烟。目前,《条例》正在公开征求意见。
2006年1月9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根据履约承诺,自2011年1月9日起,我国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可能的室外工作场所,要完全禁止吸烟。从控烟实践来看,这个承诺显然没有如期兑现,原因之一是公共场所禁烟的全国性法律长期处于空白状态。
总体而言,虽然《条例》填补了公共场所禁烟全国性法律缺位的空白,其本身也有很多亮点,但是,如果不明确规定监督主体和执法主体,最终必然会影响执行效果,难以控住“指尖上的雾霾”。我们没有按照《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要求兑现承诺,立法已经滞后,那么,在监督与执法方面必须要完善《条例》,执法要“快马加鞭”、尽早见效。
研究生求职受挫自杀,挫折教育亟待补课
2014年12月8日上午,在郑州花园北路城中村邵庄,一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小伙疑似因求职屡屡受挫而跳楼自杀。据小伙的弟弟透露:“早上哥哥给我发短信说‘我走了,你照顾好咱爸妈,我没能力。”他感到事情不对劲儿,就赶紧去找哥哥,没想到还是来晚了。据了解,该小伙2014年9月才从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前找工作并不顺利。
近年来,类似的事件频频发生。一些青少年总是因受挫而自杀,这的确应给我们足够的警示: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及时补上挫折教育这一课。毕竟,任何青少年,都不可能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也不可能一直生活在长辈的呵护里,最终还得走上社会、走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是无处不在的,失败也是家常便饭。在这样的境况下,适当地训练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国考走下“神坛”,职业才能显露“真身”
2015年度中央機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于2014年11月30日举行。全国共有140余万人通过此次国考报名资格审查,虽然招考人数刷新历史新高,但报名人数和平均竞争比都创下五年来最低,招录人数的增加并没有抬高“国考热”。
近年来,国考几乎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坛”。当国考成为“神坛”的时候,恰恰反映出各种社会问题:这是岗位之间的天壤之别;这是社会保障的群体之别;这是权力约束的你我之别。国考由狂热变成冷静,有人说和反腐有关,有人说和整风有关,有人说和工资有关……无论和什么有关,国考走下“神坛”,才能让职业回归本来位置。
在建设“小政府大服务”的今天,让少部分人参与社会管理、更多人参与社会创造才是科学的。国考降温是个好事情,这是精简政府人员的一次机遇,这是重构用人制度的一次机遇,这是建设人尽其才架构的一次机遇,这是让职业岗位显露“真身”的一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