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莉 严新玲
摘 要:元代图书的出版业沿着宋代的轨迹继续向前开拓,苏州也不例外。苏州的民间出版主要包括私人出版和商业出版,前者相对比较活跃。个人作品、家族先人作品刻印较多,刻印精良,纸墨讲究。但苏州在元代终其百年,留存下来的出版物寥寥无几,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关键词:元代;苏州;图书;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088-02
一、元代民间的图书出版业
元代出版业在宋、金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由于统治者对出版业的管理相对宽松,是宋代以后唯一没有文字狱的朝代,故民间出版事业相当兴旺。从时间来说,中期以后比较繁荣。从是否牟利来说,元代民间出版可分私人出版和商业出版(即书坊)两种。从苏州本地流传下来的图书来看,民间出版中私人出版似乎比较兴盛,而商业出版似乎并不发达。
二、私人出版
自宋代以来,私人出版在全国也比较流行。私人出版主要是指个人或家族出资,自产自用,出版内容主要是对自己或家族具有纪念意义的书籍,如“家谱、先人著作、本人的著作以及家族识字教学用的少量初级读物”[1]2。
(一)个人出版
私人出版始于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前,和凝刊刻自著《文集》。元代初年,苏州地区历经战乱,百业凋零,出版业也一片萧条。现存世的个人出版出版物寥寥无几。到了元代中后期,私人出版物才稍多一些。
《诗苑众芳》一卷。宋代刘■编撰,约出版于元代初年,据考证当在1284年之后,只有抄本传世。刘■,吴郡(今苏州)梅溪人,字伯玉。其书主要内容为苏州籍人士或做官于苏、客居于苏的江南名士之作。据清代名士阮元考证:“此诗影元钞本……伯玉所编选诸家诗:潘牧、章康、黄简、赵汝谈、方万里、郑起潜、文天祥……二十四人。一人之诗多不过十首。少或一二首。计仅八十二首。每人名著其字号籍贯”[2]36。从诗篇的内容来看,主要是表达江南宋末遗民的亡国之痛、忧国之思、隐逸之情,诗云:“岷峨路远万重云,锦水繁华一聚尘。帝子但知归去好,故家城阙已他人”[3]。此书以抄本传世而能流传至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周易参同契发挥》三卷,《释疑》一卷。吴县西山人俞琰撰,元至元甲申(1284)刊布。俞琰(1253—1314)是宋元之际的学者、经学家和藏书家。字玉吾,一作玉书,号林屋山人,别号全阳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家居于洞庭西山。宋亡入元后,征授温州学录,他坚决推辞,不去赴任,隐居南园,把收藏古籍作为第一要务,以著书为乐……著有《幽明辨惑》、《周易集说》等14本书[4]173-174。该书竖排,分上下栏,每半叶12行,每行23字。中篇末页有“石涧书印”、“林屋洞天”二个木记。一般认为是俞氏自费出版刊布于世。也有人认为是其子孙也参与重刊。作者借对《周易》的著述,间接地表达出自己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二卷,《吏学指南》一卷。前者为元大德五年(1301)吴郡徐元瑞刊布,作者不可考。《经籍访古志》著录有元椠壬癸二卷,竖排,分上下栏,每半叶13行,每行22字。徐元瑞,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生卒年月不详。《吏学指南》是其主要作品,成书于大德五年(1301年),全称《习吏幼学指南》,是一部关于“吏学”的小百科全书[5]。
《中论》二卷。汉末徐幹撰,元至治三年(1323)吴县陆友刊布。徐■字伟长,北海郡人,生活在汉魏之间。魏文帝曹丕称徐■“胸怀文采,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朝廷多次征召,不赴。徐■考究六经,推究孔子孟轲的要旨,加以申述论说,意图究天人之际。曾巩考证,《中论》有二十多篇,其中有一篇《复三年丧》保存在《贞观政要》中[7]。陆友字友仁,亦字宅之,自号研北先生,著名藏书家,苏州人,家境富裕,酷爱于读书和藏书,著有《研史》《墨史》《印史》《杞菊鼾稿》[4]181。
《传道四子书》八卷。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吴郡徐达左自刊。徐达左(1333—1395)字良夫,号松云道人,苏州吴县人,藏书家,曾隐居光福[2]41。此书主要收集了儒学四弟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人语录,并附上了前贤及自己的相关注解,后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笠泽丛书》四卷,《补遗》一卷。唐陆龟蒙撰,宋代葉茵编辑而成。陆氏当时居住松江甫里(今苏州甪直),笠泽是松江的别名,元至元五年(1339)其十一世孙陆德原刊布。集中主要以诗、赋、杂文为主,书中有陆德原序,讲述了刻书的经过。此书后入选《四库全书》,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了文集中的小品文,称之为“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6]。
《道园遗稿》六卷。元代虞集撰。元至正十四年(1354)吴江金伯祥刊刻。虞集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藏书家。字伯生。祖籍四川,迁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深得文帝赏识[4]178。此书竖排,分上下栏,每半叶11行,每行20字,黑口,左右双边。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认为,该书主要是其后代为了弥补《道园学古录》《翰林珠玉》的遗漏而编,共收律诗741首,乐府诗若干[2]43。是研究元代中后期不可多得的资料。
(二)家族出版
元代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社会经济逐渐恢复,苏州地区也逐渐繁荣起来。著书立说者、雕板付梓者一时兴起,出版业也有所发展。家族出版图书的情况也比较多见。
1.范氏文集
范仲淹幼年因父去世,为族人所弃,考取功名后改姓归宗,并建范氏义庄,范氏一脉因此兴于苏州,在元代其家族刻书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首屈一指。
《范文正公集》20卷,《别集》4卷:范仲淹撰,元天历元年(1328)族人刊于苏州范氏岁寒堂。该书竖排,分上下栏,每半叶12行,每行20字,白口,版心下记字数及刻工姓名。书中有苏轼1089年作的序[2]40。现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均藏有全书。
《范忠宣公文集》20卷,《遗文》一卷。宋范纯仁撰。书中体例、格式与《范文正公集》一致。前五卷为诗,后十二卷皆杂文,末三卷为国史本传及李之仪所撰行状。皆其侄孙刊集时所附入[2]37-38。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二卷。宋范仲淹撰,元统二年(1334)吴中范文英刊。其子纯仁编。凡八十五篇,所辑自庆历三年至五年在政府及陕西四路宣抚使时奏议、章疏。竖排,分上下栏,每半叶12行,行22字,白口,左右双边,大版心,目录后有篆文墨记[2]38。此刻现藏北京图书馆。从文集中的跋中可以看出,是范仲淹的八世孙范文英整理后,请书法家钱良右书写,再请书坊刻印的。
《范文正公尺牍》三卷。宋范仲淹撰。元至元三年(1337)吴门范文英刊。体例与前文相同[2]39。此书原来在桂林刻印过,后来苏州郡庠也翻刻过,此为第三次刊印。现藏北京图书馆。范氏家族的出版物数量多,雕刻精美,对研究宋代历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郑氏文集
郑氏文集主要是郑震与其子郑思肖的父子作品。郑震著《清隽集》一卷。郑思肖著《郑所南先生文集》一卷、《百二十图诗》一卷、《锦残余笑》一卷。历代的古籍资料皆称平江路天心桥南刘氏梅溪书院刊,“梅溪书院”实际上是假托的。郑思肖(1241—318),字亿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随父来苏州,住条坊巷(今姑苏区调丰巷)。其父曾经当过宋代安定、和靖书院山长,葬于吴县甑山(今苏州真山)。思肖即“思赵”,表示对宋王朝的怀念。家境尚可,然终身未娶。其诗云:“不知今日月,但梦宋山川”。“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1]。这样一些具有反抗朝廷思想的著作在当时能够出版,也算是一种奇迹。刘氏是否为假托人名,也值得怀疑。郑氏传世文献对后人研究宋末江南文人的文学、思想等具有很高的价值。
三、商业出版
商业出版肇始于唐代[1]25,其特点是:私人出资,面向社会,牟取利润;它“以社会各阶层对书籍的需求为其生产的对象,因此它的生产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社会性”[1]2。它主要以其“商业性、社会性”区别于私人出版,内容上主要以小说、戏曲、儒家著作等为主,另外还有日历、年画、纸牌等。但迄今为止发现的苏州书坊出版物几乎是一片空白,个中原因,有待进一步考察。
四、元代苏州民间出版的特点
在书写字体上,元代出版物早期仍有宋代傳统。板刻字体或请名家书写,或仿赵孟頫书法,笔画娟秀,刻艺精良。苏州也不例外。字体简化趋势明显:元代政府把蒙古字作为通用文字,对汉字的刻写要求不太严格,一些书坊为了出书快把笔画烦琐的汉字被简化了,如“無”作“无”、“馬”作“马”、“■”作“礼”、“氣”作“气”等[1]310,为汉字简化做出了贡献。
版式上,元代图书沿宋代成例,一般左右双边,黑白口均有,中无讳字。印纸的质量、品种、数量、用途都大为拓展,墨的制造也有所发展,徽墨就是这一朝代逐渐名满天下的[7]300-312。而且承宋代遗风,刻工已习惯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书上。用纸讲究,多用白麻纸、黄麻纸。书坊和私刻风格迥异:坊刻多用小字行书,间用简化字。行紧字密,纸张黑,开本小。有的字简化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而私刻,多用上等白纸,字体较大,版式疏朗,便于阅读[8]。
参考文献:
[1]戚福康.中国古代书坊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江澄波,杜信孚,杜永康.江苏刻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3]卞东波.南宋诗选与宋代诗学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9:164-175.
[4]李玉安,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M].北京: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
[5]何勤华.中国法学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64-165.
[6]陈淑渝,肖振鸣.编年体鲁迅著作全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283.
[7]张秀民,韩琦.中国印刷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8]魏隐儒.古籍版本鉴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