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全社会的责任,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非常重视,也出台了很多的措施。但是与美术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没有在基础教育层面得到很好的重视。美术基础教育应该在部分非遗保护和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我们基于美术基础教育的特点,以及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的所处的现状,重点探讨美术基础教育在与美术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加强美术基础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起到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基础教育;措施
在国家和地方申报并确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之多,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文化性,鉴赏性。继承着中华文化在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人类文化和艺术的因子,是艺术传承和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廊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和扩展价值,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能成为了解民族灿烂文化、民族艺术价值、精湛工艺技法的入口,也为当代美术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不同视角和内容,丰富美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但是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在普通民众中的认知还是极为肤浅,这主要源于大多数群体美术基础教育的缺失,这种缺失造成了广大群众对其文化、艺术、美学、技法等各方面价值的懵懂。这种现象对于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我们知道,没有广大群体对其价值的认识,就谈不上有价值的保护。即使阶段性进行保护也没有持久力和延续性,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重要的是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来影响和传播,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和保护意识,从而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是关键。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美术基础教育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两者割裂将造成认识缺乏、传承不继、保护不力。但是让我们非常忧心的是,对于美术基础教育和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在地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是忽略。美术基础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地方上的问题很多,现状不容乐观。
一、 青海地方美术基础教育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的问题及现状: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尤其是与美术这门教育品类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手工画、陶艺、绘画等,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缺乏长期的教育指导和教育规划,这必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培养、保护文化的形成、大众的识别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对于这些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了美术基础教育的引导、普及就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谈不上非遗的发展和商业化应用。目前美术基础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基本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教育部门责任的旁落和无奈
目前,各地州县都基本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心,可是我们看到的是,这些非遗保护和发展中心恰恰缺失了教育部门的责任,或者说他们的工作主方向里缺失了教育功能。从申遗开始再到建立保护和发展中心,教育部门一直是旁落在外。其实,教育部门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渠道和责任主体。申遗由地方政府负责,保护和发展也由政府负责,其主要目的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教育部门尤其是地方教育部门根本没有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研讨及利用阶段,从而导致非遗保护和发展成了这些中心的事。而没有纳入美术基础教育阶段的设计,教育部门责任的旁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有效进入教育设计和教育改革,更谈不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受教育主题的认识和了解。
(二)青海地区基础教育规划和改革的落后
当下的美术基础教育一直还沿用着多年以前的规范。多年来国家对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利用一直在向前发展,非遗项目和非遗成果越来越多,但教育部门并没有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其教育规划和改革严重滞后。教育内容和课程改革进展缓慢、非遗教育的教师培养基本处于“谁有兴趣谁自行研究”的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更没有纳入教育内容和规划。没有对人的教育,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非遗文化的美术基础教育,根本夯实不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从长远的角度也起不到核心的保护作用,更谈不上将来的发展和利用。因为文化性的东西必须经过多年的教育才能有较好的认知,非遗的保护也要一群对非遗了解的人去代代执行,非遗的发展和利用更需要一群群了解非遗、懂得非遗、能够把非遗代代相传的有非遗技能的人去做。
二、如何让美术基础教育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起到特殊作用:
(一)革新美术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内涵
首先,教育部门尤其是地方教育部门应组织人力及时梳理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把当地具有地域特色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美术)通过梳理,以不同的美术创作形式(如泥塑、面塑),探寻美术基础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契合点。从而充实和革新美术基础教育,形成美术基础教育的新内容和新内涵。其次,开发和形成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课程资源、教学案例、专业教材并加以推广。应该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新的美术教育内容走入课堂、学校和不同的试验场所逐步实践,从而形成中小学、幼教等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执行标准。任何标准的教育内容和规范都是经过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实践才形成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形成适合当地的资源。再次,创新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学校和师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事物,认识认知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应有所创新。要遵循以认识、了解、研究、实践这种由浅入深的过程教育,要以欣赏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个人课堂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传承人进学校和学生访问培训相结合;
(二)加强非遗师资力量建设和非遗教学基地建设
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民间以技艺传授,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是口传心授,基本上不存在传承队伍建设,也没有形成具有教学功能的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多是以个人、小作坊的形式存在的,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工业化时代才显得极其脆弱。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把非遗人才保护和大众教育培养相结合,把非遗封闭保护和非遗新基地建设相结合。应该建立起传承人授艺,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承接、规范、指导培养,中小学美术基础教育普及拓展的一体化系统。大学应该成为非遗师资力量建设的主阵地,首先应该在大学设置相应的非遗课程,进行课程建设和引导,逐步培养非遗师资力量,充实到中小学作为非遗传承和教育的火种。可惜的是,大多数的大学并没有这样的规划,即使有也是内容有限力量单薄,没有形成气候,专门的非遗文化教学基地更是少之又少。在校园建设专门的展示和教学基地非常有必要,让非遗进校园就是传承和保护发展的保证。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划拨专项经费在校园建设非遗展示和教育基地,由学校申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相应的人力资源、课程设计、配套政策等。引导教育系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进行承接和创新。创新非遗展示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非遗教育理念,让建设的基地真正成为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核心资源。
(三)教育部门主导,让非遗的各色活动在校园发扬光大
在建设非遗文化教学基地的同时,应该由教育部门主导,让地方的特色非遗展示和宣传活动进入校园,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他们的非遗知识和非遗保护参与热情。活动的开展应该多样化,有创新性。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校园讲座、组织学生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开展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学校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大赛等。这些活动一定要在一个规范、高质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小组指导下进行,避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片面认识和不准确操作。同时这样的活动应该组织和指导一些民间团体,向市民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素质课程教育与展示宣传,开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社会培训工作,扩大影响,夯实群众基础。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保护的措施也是各种各样。不仅要从国家层面予以立法保护、各级政府还要倾力而为做到重视和支持,做到创新方式、执行有力,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种保护能持续而系统地进行,建立长期的规划和制度保证。要彻底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唯有从国家层面扩大共识,投入资源,从教育改革入手,真正解决对非遗的教育缺失问题、非遗的教育创新问题、非遗传承人的专业培养问题以及非遗精华的传播问题才能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民族瑰宝长久地影响大多数人类,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如此。发挥教育部门的主导作用,发挥大学引导培养、夯实中小学非遗教育基础,对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将产生非常积极和核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康保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3]阮荣春.中国美术研究(第4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公共艺术研究)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王文业,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