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派绘画是19世纪中后期重要的画派之一,他们善于把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相结合,多以鲜亮明快、对比强烈的色彩来描绘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内容,形成了自身雅俗共赏的绘画新风貌。本文将从分析海派绘画作品中的题材、色彩、审美等方面来探析其所呈现出的世俗性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海派绘画;世俗性;艺术价值
一、 海派绘画呈现出世俗性特征的社会背景
“一种区域文化的形成, 除在渊源上与其他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外还与当地的社会群体分布和人文社会环境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也就是说,某一个地区对社会生活有影响的群体,对该地区的文化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重要影响。”? 因此, 海派艺术呈现出世俗性还与上海多元的文化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19世纪中叶,自上海开埠之后,大量的外国居民移居此地并带来了西方的文化, 因此, 海派绘画也或多或少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上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日益繁盛为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机遇,这样繁华的大都市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江浙地区富商大贾、各地画家汇集至此,他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物资和文化财富,使得此时上海的经济与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而不断汇集于上海的这些官绅、地主、商贾、文人各阶层,为了显示其儒雅的风范, 彼此之间赠予绘画书法作品便成了当时名人社交中的一种风尚,从而他们便成了艺术品的消费群体。此外,上海地区的普通民众在当时的文化舞台上也渐渐地活跃起来,他们的审美喜好也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当地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海派绘画便在这样一个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下逐渐形成,而其艺术创作也逐渐从文人墨客借物抒情走向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适应世俗的绘画格调。商业的空前繁荣,使得当时的市民在精神层面的追求进而更加地广泛,而海派画家则为了迎合不同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与审美观念,其艺术创作的风格特色也在不断的创新与改变,其作品并不再局限于文人雅士经常描绘的“梅兰竹菊”等四君子题材,而是多以民间人们更加喜闻乐见的吉祥题材、小说故事等为表现对象。
二、 海派绘画的世俗性特征
(一) 绘画题材的世俗性
“普通大众在艺术上的审美需求非常现实, 就是要反映出他们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 渴望通过作品反映出自己对生活的憧憬。至于传统对题材有何限制与禁锢, 那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事情。所以, 海派画家不论在人物画还是在花鸟画上, 多表现吉祥如意的题材, 以满足大众需要。在这种绘画功能发生了转型的背景下, 题材内容的跨度随之逐步扩大”?民间艺术是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精神需求、理想愿望的物化反应,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去表达自己的追求和意愿,其中就包括以绘画的形式去传达。因此,“大富大贵 幸福祝愿”等吉祥题材的作品,在民间艺术的创作中极为广泛。而海派绘画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这种心理需求,其许多绘画作品中很多都是以吉祥团圆、福寿安康、多子多福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如海派绘画大师任伯年由于自幼便受到过民间艺术的熏陶,也曾在市井平民之间卖过画,与最低层的劳动人民打交道。因此,关于民间题材的绘画内容对他来说便是驾轻就熟了,这在他一生的艺术创作中也得到了极其充分的体现。例如,他的《三多图》、《魁星图》、《三星图》、《五瑞图》、《群仙祝寿图》、《麻姑献寿》、《大富贵亦寿考图》、《蜂(封)猴(侯)图》、《苏武牧羊》、《观音送子》等作品,皆以通俗易懂的绘画形象表达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也画《二十四孝》、《加官进爵》等体现大众意味的图像以及各种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花鸟虫鱼、家禽牲畜等常用题材。除此之外,我们在欣赏吴昌硕先生的绘画作品时也会发现,其绘画题材除了文人画中常见的“四君子”、松、荷等物象之外,还会经常会看到牡丹、桃子、石榴、葫芦等等许多在民俗中用来表达人们追求多福多寿多子等美好愿望的植物形象。其代表作有《葫芦图》、《寿者相》、《富贵神仙图》、《岁朝清供图》等等。牡丹被称为是“花中之王”,在民间象征着富贵,是普通民众喜爱的物象之一,而在吴昌硕的画中,常常把石头和牡丹这两个形象置于一幅画面中,因为在民间习俗中,石头有镇宅避邪的功用,这样一方面通俗地传达了希望能够富贵吉祥的愿望和以石镇宅、驱邪禳灾的民俗功效外,另一方面也巧妙地以石破俗,使画面中的媚俗之象变成了雅俗共赏。吴昌硕通过将民俗中寓意吉祥的物象与传统文人画中借物抒情的精神追求相结合,寄托了他高洁、清健的人格,同时也体现出他是考虑到了大众的审美观念这一层面。虚谷在海派画家中的风格也是独树一帜,海派绘画的世俗性特点在虚谷的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同时还很富有个性化,这在其花鸟画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大蒜扁鱼图》、《柳条松鼠图》、《黄耳图》等代表作品皆十分具有趣味性。
(二) 绘画色彩的世俗性
“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民间信仰习俗的影响下,民间美术的色彩呈现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审美特征。在运用表现出观念性的审美特点。这些观念上的意义,在百姓心目中则被朴素的阐释为吉庆纳福、驱邪禳灾等带有一定世俗性的功利目的,从而造就了民间美术整体色彩风格的红火吉庆、热烈火爆。在设色则偏重于浓烈艳丽、明快响亮气氛与效果的营造。例如,在粘结、婚礼等喜庆场合,作为居室装饰主要内容的剪纸,其基本色彩是红色,具有喜庆、吉利的意义。有时配以粉。绿、蓝登色,以显的轻快活跃。”?在海派绘画的许多作品中,画家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十分具有世俗性,他们将对比鲜明的色彩放到一起创作出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海派代表画家中的赵之谦便喜用浓艳明快、热烈饱满的色彩去营造出一种强烈对比中而不失协调的画面效果。因此,他的色彩非常接近于民间绘画的格调,同大众的审美意趣相吻合。例如他的作品《天香图》,画面中牡丹叶子使用的是鲜艳明亮的蓝色,与画中绚烂夺目的朱红、中黄色花朵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这样的处理手法与民间艺术中经常见到的大红大绿大蓝等色彩搭配十分相似。吴昌硕亦是如此,在他的花鸟画作品《红松仙鹤图》中,虽然只使用了两种颜色,但其内含的寓意却十分丰富,以纯红色的笔勾勒出松树,以松的红色象征旺盛的生命力;而仙鹤却被描绘成黑色的,显得十分玄秘而又深沉,黑与红的对比,冷与暖的反差,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而松鹤的象征生旺盛绵长的意义在画面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又如其《红荷图》,他匠心独运地处理墨与色之间的虚实关系,以墨破色,以色助墨,设色饱满瑰丽,绚烂夺目,瞬间倍增了画面中喜庆吉利的气氛,画面的艺术效果强烈却不刺激,整幅画充满了趣味性,更加彰显出了赋色中的世俗性。
(三) 绘画审美的世俗性
民间艺术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文化的土壤之中,有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艺术特征,它以求吉祥、求富贵、求圆满、求平安为审美追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莲(连)年有鱼(余)”、“戟(吉)磬(庆)有鱼(余)”、“喜上梅(眉)梢”、“四季瓶(平)安”等一系列有着象征意义的谐音词语,海派绘画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从而将蕴含着多种吉祥寓意的民俗意象与文人绘画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尽管以“四王”为首的正统绘画的力量在当时的画坛依然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但仍呈现出不可避免的雅俗合流的大趋势,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观念对当时画风进行转变有着很大影响,而深受民间艺术影响的海派艺术在创作中渐渐地弱化了平淡闲适的士大夫情调,使绘画开始更加的贴近现实人生和民众生活,绘世俗之情味,写小民之追求,显民间之风情,其世俗性的风格形态一反正统画派,因此在19世纪的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如海派大师任伯年,民间艺术中内含的那种热烈奔放、健康活泼的审美意蕴,对旺盛生命力的自然宣泄,都深深影响着他。在他的绘画作品里,总是洋溢着欢快明朗、乐观向上的积极气氛。任伯年的绘画作品,无不散发着世俗的气息,题材内容无不是民间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
除了任伯年以外,也有很多从民间艺术中吸收借鉴的其他画家。如吴昌硕,他的作品巧妙地融和文人画的写意笔法技巧与民间绘画的明丽色彩。色彩对比鲜明的大红、大绿、大黄等颜色,在他的画面中显得刺激而不张扬,世俗而不媚俗。还有钱慧安、赵之谦等等,在题材上也多画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故事、神仙轶事。他们的绘画作品中呈现出的浓浓的民间趣味也正是海派绘画能够独树一帜的主要的原因之一。
三、 海派绘画世俗性的艺术价值
民间美术是区别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和宗教美术的一种艺术形式,劳动人民既是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同时也是民间美术的欣赏者。也正是因此,简单、粗俗等词便成了民间美术的标签,遭到了淘汰和抛弃。其实,民间美术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与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人们善于把具体的民俗事象、伦理道德以及审美趣味等抽象的观念和思维方法,物化为一个个具有较强精神和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渗透着强烈民间审美趣味的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其中蕴涵的道德观念、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美好意愿,认识到民间文化道德魅力和艺术价值。”④中国画要想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长久的发展,就需要不断的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民间美术可以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展现中国画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活力。
海派绘画的画家们积极的吸取民间美术中的养分,从传统的文人绘画中解放出来,其绘画变的更具活力,海派绘画的作品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偏好的,又没完全失去传统文人画的深厚功底,这不仅扩大了艺术创作的接受范围,也促进了文人绘画的异化与创新。海派绘画注重对比色彩在画面中的使用,甚至将色彩当作墨来使用,在题材内容上面又多是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富含“吉祥如意、富贵平安”等美好寓意的物象为描绘对象,呈现出雅俗共赏的特性,从而使得其绘画风格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喜爱与认可,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理念之后又有所改变与创新,其对近现代中国绘画意义影响深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海派绘画在题材内容、色彩运用、审美特征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浓郁的世俗性与民间特色,也正是这种民间性使得海派绘画在当时纷纭的画坛上呈现出鲜明的风格特征和艺术个性。可以说,海派绘画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创新指明了新的方向,探索了新的道路。海派绘画拓宽了传统绘画的选材范围,增加了中国画中色墨的表现技巧,同时也开阔了人们的艺术视野, 使绘画艺术逐渐地趋向大众, 走向民间, 走进世俗社会, 这对后世的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注释:
[1][2]惠剑.论海派绘画对传统绘画题材与审美观的发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3]谢朝.中国民间美术之色彩审美特征研究[C].首届亚洲色彩论坛文集,2014.06
[4]程波涛.略论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专业教育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2010.11
作者简介:
岳金凤,安徽大学艺术学院2014级美术学史论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