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解读中国经济增长新常态

2015-05-30 18:44王冠伦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常态创新经济

王冠伦

摘 要 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关键词 新常态 经济 创新

许多关于中国政府1月20日发布的2014年GDP数据的分析都聚焦于经济增速放缓。这种减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

7.4%的增长率是中国24年以来的最低值,这也是这个世纪以来中国首次以微弱之差没有实现官方增长目标7.5%。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聚焦于增长减速似乎又显得目光短浅。中国去年加入了一个“高级俱乐部”:它的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约合62.1万亿人民币),这是世界上第二个实现如此壮举的国家(美国在2000年的时候达到了这个水平。)。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去年的经济总量为10.3万亿美元(约合63.1万亿人民币),是其十年前经济总量1.9万亿美元(约合11.8万亿人民币)的五倍多。

此外,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意味着现在较慢的增长速度相比于不久前的高速增长产生了更多的额外需求。即使有缓和的通货膨胀,去年的GDP增长值依然增加了4.8万亿人民币,几乎与2007年的增长值相同;而2007年虽然有14.2%的经济增长率但通货膨胀更为严重。由于中国今天的经济成分中包含了比过去更多的劳动密集型服务,它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方面做的更好:相较于2007年新增1200万个城市就业岗位,中国2014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多达1320万个。

当然这一切都将显得无足轻重,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只是其轰轰烈烈的崩溃的前奏。但是除了新闻头条上的GDP数字,中国的经济增长似乎也在逐渐变的更平衡。自从2009年中国实施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来,巨大的担心便集中在经济发展对投资和低迷的消费的过度依赖上。2011年中国的固定资本总值占经济增长的48.3%,远远超过韩国和台湾在上个世纪工业化改革时达到的约为40%的高峰值。我们可能需要等等才能知道中国GDP中消费所占比例的详情,但是今天发布的数据指向了正确的方向。

首先,即使去年仅有“微刺激”来支持经济的增长,投资在中国的经济中的占比还是逐渐弱化了。去年消费拉动了51.2%的经济增长,比上年同期增加了三个百分点。贸易的贡献额也有利于经济的增长,投资占GDP的比重可能会下降。这点也能从GDP中不断增长的服务业占比看出来,服务业与消费的关联相对于它和投资要更加紧密,去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2%,相比于2013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

其次,健康的工资增长意味着劳动力对中国经济产出的贡献在不断提高,这是另一个使国家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关键点。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基础上,去年的收入增长了8%,比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快0.6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收入增长可能也会促进中国内部收入平等问题的逐步改善。因为这个数字还包括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穷得多,但是他们的收入增幅却相当不错。去年农村居民平均收入增长了9.2%,而城市居民的增长率为6.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009年达到了高峰值3.3比1,去年回落为2.9比1。

无论什么时候有来自中国数据的好消息,人们总是习惯于质疑政府数据的可信度。但以这种眼光看待中国的经济已经过时了: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重工业的逐渐衰落,较慢的电力产出增长值是可以预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没能实现2014年的增长目标是令人鼓舞的。来自政府高层的表态是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作为优先考虑的目标。

这个信息的强化还体现在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的形容经济发展的口号中:“新常态”。这个词旨在形容速度较慢但质量更高的发展,在今天统计局召开的关于GDP的新闻发布会上被提及了不下八次。

中国政府对经济减速的包容度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得到检验,因为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最强大的牵动引擎,房地产投资将很有可能不斷衰弱。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中国2015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8%,这将是25年以来的最低值。但是当新闻头条报道这个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最低值的时候,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现在的经济规模已经比它1990年的25倍还要多。

全方位变化包括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包括风险和挑战,也包括政策的变化,具体有几个方面。

一是过去通过投资出口的高增长来推动经济的高增长,未来的经济增长主要立足于消费扩张。从需求角度看,主要变化就是出口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下降,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二是从供给角度看,过去主要依靠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来推动工业化进程,从而实现经济的高增长;未来则需要深化服务业的改革开放,把服务业培育成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实际上这一变化在2013年已经发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 三是从要素投入角度来看,过去是依靠资源、要素的高投入,以及高消耗、高污染实现经济的高增长;未来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四是从国际竞争角度来看,过去在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品生产上形成了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未来需要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上通过自主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徐以升.中国经济新常态 从涨潮到退潮[J].

[2]文魁.新常态的冷思考[J].

[3]徐奎.新常态下的新战略[J].

[4]李勇武.认识“新常态”寻找新机遇[J].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猜你喜欢
新常态创新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