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性的自由之路

2015-05-30 10:48张艺曦
齐鲁周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张幼仪潘玉良徐志摩

张艺曦

宋氏三姐妹:

一个时代的留学女先锋

女性留学始于鸦片战争后,由美国

传教士带出、毕业于纽约医院附属医学

院的金雅妹是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

民国初年留学政策的修正,使女性留学

从个案发展成为政府认可的社会现象,

推动了国内女学的发展。

女性留学及其归国后形成的女性

职业群体,构成了民国时期社会发展的

一支重要力量。留学,也是她们通往自

由的一条捷径。

宋氏三姐妹在美国威斯理安学院

的求学生涯,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件

大事。

1904 年,年轻的宋蔼龄登上了开

往美国的轮船,前往彼岸求学。她就读

的威斯理安学院,是美国第一所得到政

府认可的女子大学,专为上层社会女性

设立。初来威斯理安,宋蔼龄就引起了

这座学校所在的南方小城的轰动,因为

她是到这求学的第一位中国女性,一些

当地报纸还作了专门的报道。

1907 年,宋庆龄、宋美龄姐妹来到

美国,在这所私立学校开始了她们在美

国最初的求学生涯。姐妹俩都很爱看

书,经常在图书馆呆到闭馆时分。特别

是宋庆龄,为了尽快考上大学,学习相

当努力。

1908 年,宋蔼龄刚升入大学四年

级时,她和两个妹妹——15 岁的宋庆

龄和11 岁的宋美龄在威斯理安团聚。

1943 年,宋美龄访美,引起全世界

的轰动。访美接近尾声时,她重回母校,

发表演说:“仁慈的圣母,请挥一下你的

权杖,让蔼龄、庆龄也一道回来这里,我

知道她们是多么想旧地重游,我真希望

此刻她们就在我身旁陪伴我……”

宋氏三姐妹是典型的留学生,那些

追求艺术的女性,更显得另类独特,比

如女画家。

民国时期,出国接受美术高等教育

的画家本就不多,女画家更是罕见。历

数来,出国接受西化教育的并没超过二

十人,而杰出者有“民国六大新女性画

家”──潘玉良、方君璧、关紫兰、蔡威

廉、丘堤与孙多慈。

在这六位女画家中,潘玉良的艺术

造诣最深,其艺术追求之路也最崎岖。

与其他五位女画家相比,潘玉良并非出

身名门望族,而是从青楼里逃出来的。

她从小父母双亡被舅舅卖入了青

楼,在妓院的4年里,她曾因拒绝接客而

逃跑10 次,后被芜湖盐督潘赞化看中,

并于1913 年,在陈独秀的证婚下,喜结

连理。

结婚时,潘玉良改自己的张姓为

潘,立志开启新的人生。她喜欢画画,

对色彩有天分,丈夫潘赞化请了老师教

授潘玉良读书,1918 年,潘玉良考入上

海美术专科学校,以在绘画上的优异受

到了校长刘海粟的认可,潘玉良自己

说:“不止一次地从梦中笑醒。”

然而,出身青楼,又在绘画上崭露

头角,在当时混沌未开的中国,潘玉良

备受蜚言流语。1921 年,在陈独秀的

支持下,潘玉良考取留法深造,真正走

上了自我的艺术之路。她先到法国里

昂“中法大学”学习法文,两个月后考进

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毕业

后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师从达仰·

西蒙,与徐悲鸿师出同门。1928 年冬

季,潘玉良学成归国,受聘于上海美术

专科学校任西画系主任。

后人评价她为“一代画魂”,自画像

上的她,端庄而倔强,饱满的身体之下

透出来对命运的抗争、爱情的追求、艺

术的渴望,2006 年,她的《非洲裸女》在

西冷拍卖以902 万的高价成交。

张幼仪和董竹君:

唯有教育,改变女人一生

离婚成为一个事件,比如董竹君,

比如张幼仪。对她们来说,离婚成为通

往自由的一条道路。离婚后,她们彻底

拥抱新时代。

董竹君,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

被人称作女权运动的先驱,导演谢晋以

其经历拍成了电视剧《世纪人生》。

她的人生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

与丈夫夏之时离婚。实际上,董竹君是

从青楼里被夏之时搭救出来的,后一同

日本留学,入读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

校。然而夏之时非常大男子主义,董竹

君一直在忍耐。但真正让她下定决心

离婚,则是丈夫认为,女孩子无需读

书。但董竹君作为一个母亲,却异常坚

定,女儿唯有接受高等教育才能获得自

己的新人生。

她离婚时,只对夏之时提出了两点

要求:其一,夏之时不要断绝抚养费;其

二,一旦她有个三长两短,请夏之时念

其情分,培养女儿大学毕业。

但是后来夏之时并没有履行,董竹

君就带着女儿独闯上海滩,即使在穷困

得靠典卖衣物度日时,仍把女儿送到苏

州一家教会学校的附小寄读。她知道

教会学校教学比较严格,女儿也能接受

西化的自由教育。

每逢周末、假期,董竹君还给女儿

讲些人生和爱国的道理,找些进步文艺

读物给她们看,有一次,鲁迅先生在一所

暑期学校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她就

带女儿去听,明知她们都听不懂,但为了

让她们在进步思想的氛围中受到熏陶,

还是让她们坐在最后一排乖乖地听着。

困顿如张幼仪,证明了一个女性的

能量可以被无限挖掘。徐志摩曾说张幼

仪和他的搭配是“小脚与西服”,但事实

上,张幼仪并不那么小脚,她好学上进,

意志力极强,远胜于当时很多年轻女子。

和徐志摩离婚后,她独自抚养孩

子,省吃俭用,进入学校读书。回到中

国后,她曾做过东吴大学的德文老师,

随后开办了上海第一家时装公司——

云裳时装公司。公司开办不久,张幼仪

接受时任中国银行副总裁的四哥张公

权的提议,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

裁,独当一面,才干突出。成为赫赫有

名的女企业家。打理银行期间,她特意

请了个中文老师,每天学习一小时,了

解更多的文献与名著。

她还学会了,用新式女子的态度,

面对她的前夫。

她与婚后的徐志摩似乎成了朋友,

借给他钱,帮他打点衣服,徐志摩也给

她写信,讲述自己和陆小曼的生活状

况。徐志摩去世后,张幼仪还曾经以儿

子徐积锴的名义,给陆小曼提供过一段

时间的赡养费。

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徐志摩破

天荒表达了对张幼仪的敬重之情:“C

(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

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

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

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

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1949 年张幼仪移居香港,后来与

苏季之医生于1954 年在日本结婚。

1972 年丈夫病故后,她去美国与儿子

团聚,1988 年逝世于纽约。她还策划

编纂了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

少女林徽因与她的姐妹们:

塑造思想和传奇的民国样本

少女的美是不可方物的,民国是一

个塑造思想和传奇的时代,这个时代的

少女像是在一块充满暴风雨的土地上

恣意开放的花儿,尘土飞扬中留下经久

不散的香气。

女兵——谢冰莹与胡兰畦、沙菲女

士们——丁玲与王剑虹、出走的娜拉

——冯沅君、永远的十五岁——沈从文

的“翠翠”、汪曾祺的小英子、戴望舒的

丁香姑娘……

这是一种著名的照片:1916 年,林

徽因与姐妹们的合影。她们身上穿的

是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校服。

民国少女,飒爽英姿,旧时代轰然

倒塌,新时代悄然崛起。

1924 年6 月,一对风华正茂的情侣

启程,去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就读宾夕法

尼亚大学。这对情侣就是梁思成与林徽

因。梁思成原准备上一年赴美留学的,

但因伤休养了一年,恰逢林徽因也考取

了半官费留学,两人得以双双赴美深造。

林徽因聪明绝伦,在大学生的圣诞

卡设计竞赛中获奖。她用两年时间,如

期取得了美术学士学位,又作为建筑系

旁听生,竟然不到两年就受聘担任建筑

设计教师助理,不久更成为这门课程的

辅导教师。

那几年留美中国学生兴起了演戏

风,他们用的是中国的剧情,英语的对

白。在《琵琶记》里,梁实秋饰蔡中郎,

谢文秋饰赵五娘,冰心饰牛小姐,顾一

樵饰牛丞相。余上沅给胡适的信里提

到:“近来在美国的戏剧同志,已经组织

了一个中华戏剧改进社,社员有林徽

音、梁思成、梁实秋、顾一樵、瞿士英、张

嘉铸、熊佛西、熊正瑾等十余人,分头用

功,希望将来有一些贡献。”

林徽因留学时期的业余戏剧活动,

显然是她获得学士证书后进入耶鲁大

学戏剧学院的重要诱因。她在著名的

G. P. 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成为我国

第一个在国外学习现代舞台美术的学

生。她的天赋及美术和建筑的基础,使

得她也得以在这个专业里出类拔萃。

1935 年冬天她应曹禺之请设计

《财狂》,《益世报》《大公报》连日赞扬林

徽因的布景设计:与林徽因交往密切的

作家李健吾在评价林徽因的性格特征

时也说:“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

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

她当作仇敌。”

在她身上,折射着许多优秀男人的

光芒,而她反过来又为这些男人增添了

光彩,我们举着她这支蜡烛,把那些有

着别样才情与身世的男人照看得更加

清楚:梁启超、胡适、梁思成、徐志摩、金

岳霖、费正清、沈从文、张奚若……这串

散发着光芒的名单里,间或瞥见林徽因

的衣袂飘动,她与他们终生保持着或父

或兄、或亲或友的深厚情感。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她曾参与保护

北京老建筑,但关于她的往事,更多的还

是属于民国。她的墓碑上写着:这里长

眠着林徽因,她是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她的一生,就是一个少女冲向自由

的一生。

猜你喜欢
张幼仪潘玉良徐志摩
玉汝于成
——潘玉良的艺术人生
花牛歌
张幼仪是个好婆婆
张幼仪是个好婆婆
张幼仪:坏的婚姻,遇见更好的自己
张幼仪:打造商界传奇的徐志摩弃妇
偏 见
潘玉良创作手记
小评《徐志摩论》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