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教学初探

2015-05-30 10:48:04张玏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童话想象力想象

张玏

【摘 要】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关乎儿童灵魂的发育、精神的成长、情感的陶冶。当下,童话教学非“童”样,呈现出“忽略童话元素、忽略儿童本位、偏重思想教育”三种现象。童话教什么,当回归文体,培养儿童丰富又合理的想象力;据学科培养目标,教给儿童阅读童话的方法。童话怎么教,应基于学情,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让儿童“讲一讲,讲出故事情节;演一演,演出故事形象;议一议,议出儿童真我;练一练,练出儿童能力”。

【关 键 词】 童话;教学;儿童文学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就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童话而言,大多文质兼美,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对于儿童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及塑造健全的人格,都有其他文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文学词典》如此界定:从表现题材看,童话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知识性)童话,一类是文学(品德)童话,日常所说的童话则默认为文学童话。如果说抽象、枯燥的科学知识,借了童话这种生动活泼的体裁得以很好地渗透,那么文学童话则是关乎儿童灵魂的发育、精神的成长、情感的陶冶。

一、现状直击:童话教学非“童”样

童话该教些什么,当前童话教学现状如何?童话该怎么教,当前童话教学现状又如何?笔者依据孙建国教授的调查数据,发现当前童话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总的来说,呈现以下三种现象:

(一)忽略童话元素,把童话当作普通记叙文教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把童话当作朗读与词句训练的材料,忽略了童话的元素:文学属性与审美功能。课堂上老师将文本化整为零,教学条分缕析,使课堂教学陷入朗读训练和品词析句的泥沼之中,失去了童话原本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

(二)忽略儿童本位,无视儿童个性化体验

孙建国教授调查到,有38%的教师把童话当作平常课文来教,对儿童的个性化体验涉及很少,如“表演和改写童话,配音乐和插图”的仅占18%。由此看出,教师很少还儿童以尊重和活力,很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真正实现童话教学的功能。

(三)偏重思想教育,把童话教成品德课

对于童话的教学,一些教师偏重于道德训诫和实用性解释,忽视了从情感体验与审美体验的角度进行引导,过分地追求道理,把简单的教条、空洞的说教等作为童话教学的内容。

二、文体回归:童话教什么

教学内容的确定需从文章体式、学科培养目标等起点出发,方能确立相对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文学性童话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呼唤文体回归的当下,童话到底该教些什么呢?笔者拟从第二学段谈起:

(一)根据文体特点,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童话作为一种集想象、夸张、象征为一体的文学样式,是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好文学样式。可以这样说,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创新精神。

如教学《去年的树》时,想象鸟儿寻找时的“眼神”,对话时的“眼神”,唱完歌回头时的“眼神”……在教材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既联结了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又进行了言语训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水到渠成。

(二)根据学科培养目标:教给儿童阅读童话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小学语文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强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其思维力,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再看屠素凤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所呈现出的教学环节:1. 用合适的词语归纳童话的关键情节;2. 品读童话内容;3. 读懂小鸟这个童话人物;4. 想象训练;5. 领悟童话的主题;6. 梳理出童话阅读的一般方法:读出情节、读懂神奇、读出形象、读出思想。笔者发现这样的设计正彰显了第二学段作为承上启下的年段,更重视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她就童话这一文体,提出童话阅读的一般方法,是针对四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童话阅读已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应该让儿童学习童话阅读的知识和方法,让儿童的阅读领域里增添童话这一片原野。

三、策略回归:童话怎么教

(一)讲一讲,讲出故事情节

1. 简单复述,把握童话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故事——情节”的结构模式,指导儿童进行简单复述。如《巨人的花园》是对比结构,指导儿童讲述时须要对比孩子进出花园内的情境,便可表现出事件和人物,亦可帮助儿童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的练习正符合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目标。

2. 详细复述,内化童话语言。童话是一种具有很高语言艺术的儿童文学样式。除了具备文学语言的情感性、形象性、含蓄性、音乐性等特征,童话语言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具有与儿童语言的天然联系,十分接近儿童的语言。因为童话往往是通过非人类的动物或有魔力的人物之口来表达,其间交融着众多鲜明、活泼、幽默的语言,这些语言来自生活,发自内心。儿童在详细讲述的过程中,可以自然而然地进入童话创设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内化他人语言为自己的语言,会无意识地把握语言的形式和规则,逐步提高语言能力。

3. 创造性复述,感受语言张力。童话的语言还具有多义性,其含义的变化可能随着读者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力的不同而变得丰富。如教学《去年的树》时,教师若能指导儿童创造性地想象、讲述故事,其间加上鸟儿寻找时的“眼神”,对话时的“眼神”,唱完歌回头时的“眼神”,通过启发儿童开拓思维,对这些极具张力的语言文字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想象,就能提升儿童丰富的感受力和深入的理解力。

(二)演一演,演出人物形象

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经验和接触才是真正的导师”(卢梭),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当今的教学,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让儿童带上头饰,或是用道具创设一点情境,让儿童分小组在课堂上表演。虽然这样的表演,满足了儿童爱玩的天性,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可相对于戏剧表演来说,还是显得肤浅、粗糙了些。笔者以为,以社团形式开设戏剧表演课程,更能加深儿童对童话人物角色的情感体验。

(三)练一练,练出儿童能力

儿童思维的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敏感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实际,让他们尽情地展开想象,大胆想象,练习创编童话,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如补白:《幸福是什么》中有这样的情节:“过了十年……小井旁边的树苗已经长成了枝叶茂密的大树……”教学此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十年后,井给树苗、人、小鸟、鹿、兔子带来了幸福。那么他们是怎么取水?会说些什么呢?请用描述性的语言说说这样的一个个场面。自然,儿童就会在想象和运用语言中,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如续写:为了帮助儿童体会童话的语言和情感,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表达力,还可以让孩子续编故事。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可以给出这样的练习:“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来接着编下去。”

如改写童话故事、创编童话故事等方式,都可以把童话的情节和形象植入儿童的心中,使童话形象在儿童心中站立起来、丰厚起来,产生对童话形象与内心持久的共鸣,方能提升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能在形象体悟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受到“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

综上所述,童话该怎么教,要以学生始,以学生终,整个过程的目的要围绕着学生的未来发展,洞察学生的实际需要,真正做到将“学生”看作童话阅读的“读者”,达到童话文学教育的目的。

童话是一个人精神发展的基石。教学中,我们要以这些丰满的形象为载体,将一颗颗生命的种子植入儿童的心田。“读者是培养出来的,不是天生的。”让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培养酷爱童话的儿童,播撒智慧的种子,让儿童在童话的润泽中精彩生长。

【参考文献】

[1] 施民贯. 童话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构想[DB/O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521/18/9785993_ 379707212.shtml.

[2] 唐光超. 把童话教成童话——小学童话教学的误区和策略[J]. 课程与教学,2012(1):63-65.

[3] 吴琳,王崧舟. 富有想象力的童话教学——《巨人的花园》教学实录及点评[J].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14(9):19-24.

[4] 陈迎春. 回归文体 童话“童”样——教材童话的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初探[J]. 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10).

[5] 贾龙弟,诸雪群. 童话阅读要有童话感——从两个童话阅读题说开去[J]. 语文教学通讯,2014(12):13-16.

[6] 刘洁.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内容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4.

[7] 陈红梅.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9.

[8] 杜辉.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D]. 安徽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童话想象力想象
快乐的想象
看见你的想象力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打开新的想象力
传媒评论(2019年5期)2019-08-30 03:50:04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中国化妆品(2018年6期)2018-07-09 03:12:42
童话镇
琴童(2017年12期)2018-01-09 12:50:36
秋天的童话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读者(2017年15期)2017-07-14 19:59:34
午夜童话镇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