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堂识小(二十)

2015-05-30 14:16杨未君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陈师曾蔡锷黄兴

杨未君

朱德裳诗咏陈师曾

朱德裳《三十年见闻录》(岳麓书社,1985年版)一书附录中有《九君咏》诗,其一为《陈衡恪》,其诗并序如下:

衡恪字师曾。义宁中丞之孙、散原先生之子也,日本师范生。国变,入京师。汤济武长教育,将畀以司长,辞曰:“不见任命,乃为佳耳。”或问之,曰:“恐伤父心也。”居槐堂,与人无町畦。余亦罢官,居城外烂缦胡同。相去十里,往返无虚日。不甚求其作画。剧赏余七绝诗,谓不减厉樊谢。至其所以然,至今未契也。癸亥八月丁继母忧八日,暴疾卒。

世上谁相识,均言此画师。鼎移能养志,艺好是骈枝。人与秋争瘦,春来鸟不知。只怜头白友,长忆读碑时。

朱德裳(1874—1936),字师晦,号九还,湖南湘潭人。1903年以县试第一名被选为留日官费生,同学中有杨昌济、陈天华、刘揆一等。在日本习警政,并加入同盟会。留学期间著有《中国魂》,与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齐名。与黄兴、蔡锷、陈师曾、范源廉、仇亮交谊最深,曾担任仇亮办的《民主报》主笔。朱德裳先后在清政府民政部和民国政府交通部任职。其为官有鸿鹄之志,与黄兴往来密切,为其出谋划策,时人称他为黄兴的副官长。汪精卫当年刺杀摄政王被捕,朱德裳游说肃亲王善耆,经其斡旋,才免除一死,后善耆的墓志亦是朱德裳所撰。其《九君咏》诗所咏除陈师曾外,另为张鹤龄、肃忠亲王善耆、范源廉、梁焕奎、蔡锷、黄兴、仇亮和叶德辉。

朱德裳是中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先行者,先后任清三品衔民政部佥事、警视厅右丞,并在民国政府交通部任职。袁世凯窃国之际,朱德裳曾撰《论社会主义》一文,名噪一时;1915年,蔡锷也是在朱德裳资助下逃离险境,尔后在云南扛起反袁大旗。

官场沉浮,并未泯灭其书生骨气。朱德裳1925年后辞官归隐,潜心学问,埋头著述,以诗书为伴。其有诗名,书法亦佳。著有《六书哲学》《管子注》《阳曲学案》《续湘军志》等。1936年,逝世于湘潭县城陶园。

朱德裳《咏陈师曾诗》序中有言“剧赏余七绝诗”,说明陈师曾对其诗评价颇高。朱德裳诗集愧未得观,有文章说其赴日前曾与诸君登岳阳楼,有酒馆题壁诗二首:“极目湖心剧可哀,一天烟雨隐楼台。君山信有回天力,为送青青春色来。”“与君携手登楼日,正是长歌去国时。歌到北门门外柳,春风二月绿丝丝。”其诗风可见一斑。

同时代人评价陈师曾,远比后世研究者来得真切。说陈师曾“居槐堂,与人无町畦”,概言师曾初到京师,与人交往心胸开阔,并无门户之见,可谓语简意饶。诗中“鼎移能养志,艺好是骈枝。人与秋争瘦,春来鸟不知”也颇能为师曾传神写照。可惜在陈师曾诗集中未检得与朱德裳唱和的篇章。往事如烟,终有雪泥鸿爪。在《陈师曾印谱》中,有为朱德裳所刻印章多枚(图1、2);在《陈师曾画铜》中,亦有师曾为其书画铜墨盒、镇尺拓片三纸(图3、4、5)。这足可供后世学子发思古之幽情,想象陈师曾居槐堂时,朱德裳住在烂缦胡同,他二人相距不足十里,谈诗论艺、读碑摹古,往来无虚日的情形了。

猜你喜欢
陈师曾蔡锷黄兴
陈师曾艺术理论及艺术风格
图示与观念:陈师曾《读画图》再分析
游黄兴公园
黄兴:具有真知远识的政治家
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击椎生是否蔡锷问题的补证
黄兴:为“亲人”奔跑的“小幺妹”
陈师曾 纳凉图扇 荣宝斋藏
云在堂识小(二十二)
蔡锷与樊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