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用语中疑问句使用价值探究

2015-05-30 13:12赵轶辉
南北桥 2015年10期
关键词:使用价值

赵轶辉

【摘    要】现代汉语知识中关于疑问句使用价值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有关其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论述较少。虽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各异,课文内容、体裁不一,但是疑问句的使用价值在教师教学中有其共性,具体表现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顺利开展教学;强调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限定教学环节,完成教学目标等三个方面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教学用语  疑问句  使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0.187

早在1898年,我国的第一部语法专著《马氏文通》就已经开始出版发行,书中按助字所传语气把句子分为传信和传疑两大类。其中,又将“传疑”一分为三:“一则有疑而用以设问者;一则无疑而用以拟议者;一则不疑而用以咏叹者。[1]”马氏所划分的这三种类型,颇具现代汉语疑问句中言语行为类型的雏形,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疑问句式的语用价值。之后吕叔湘,王力,高名凯等都对疑问句进行了讨论,有关疑问句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这仅从汉语知识层面而言,一直到今天,甚少有理论研究论述与教学实践二者相结合。就像尹洪波在他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样:“现代汉语疑问句除了具有‘询问的直接言语行为类型之外,在具体实现时,需要特定的语境激活[2]。”纵观各专家名师课例不难发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论什么类型、体裁的课文,在教学用语方面都离不开疑问句的使用。下面就以各名师课例为依托,选取不同类型的代表性课例,研究教师教学用语中疑问句的使用价值。

一、引导学生学习

钱梦龙老师教学的《故乡》一课,在疑问句的使用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他在还没开始上课时,就已经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到他上课时,他就顺势通过疑问句,提出疑问,指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他在课前整理了学生的问题之后,提到:“《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怎么知道的?”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就是为了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以顺利展开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这是钱梦龙教学的开篇部分,在中段进行课文研习时,他也是抛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他的引导下,独立自主学习。仅仅在中间这部分,他就使用了11句“为什么?”,8句“为什么……”,还有“……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怎么”等多样疑问句式。甚至在教学结尾总结学习方法部分,他说到:“同学们在学习方法上有些什么体会?”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未做统一要求。其实《故乡》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闰土” 这个人物的前后变化来突出主旨的,而这个重点的“突出”,钱老师是通过对学生提问的深入,“引导”学生探究而实现的[3]。钱梦龙在整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疑问句的主导方式教学,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其实,在新课标规定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之后,疑问句在教师课堂教学用语中所占比例也有所提高,为的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郑晓龙在教学《守财奴》一课时,开篇也是提出几个问题:“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小说的作者?”“那么,他的《人间喜剧》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守财奴》的题目是课文编者加的。根据大家的预习理解,你认为这个题目好吗?如果不好,你可以拟一个你认为好的题目吗?”虽然这些问题全部具有指向、引导作用,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郑晓龙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他限定了回答的范围,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就是题目不好,需要你再拟一个。这就是很明确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从主干“探究题目”流向枝干“拟题目”。同钱梦龙一样,郑晓龙教学的全部环节也是通过疑问句的设计来完成。从“她的丈夫究竟做了什么?”到“这可能吗?”再到“为什么不?”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深入剖析文章,完成整个教学环节。

二、强调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教材以及自身特点,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还要通过利用疑问句的语用功能给予学生提示,即:对文章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宁鸿彬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通过使用疑问句式的语言引领,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重难点。他在初次提出教学重点问题时说到:“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给大家一分钟准备时间。”简单的两个疑问词“谁”“哪一个”就将文章的重难点清晰明了的向学生铺展开来,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根据老师的提问,有侧重点的选择目标答案。待学生将目光都转向这一教学重难点时,宁鸿彬又适时强化教学知识点,他指出:“大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你们分别用蠢、骗、伪、假、傻、装、新、心八个字概括这篇课文。那么,这八个字哪个是正确的呢?”“怎样才能比较迅速的把正确答案筛选出来呢?”他通过几个简单的疑问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学习重点放在他设计的问题之中,以达到他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这节课就是在这两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引导下完成,这节课的精彩之处也来自这两个简单而著名的设问[4]。

虽然教学课文不同,但是王君老师在教学《老王》一课时,也同样通过疑问句的语用功能,将学生顺利带入教学情景之中。她在教学伊始就提出疑问:“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她通过疑问句的功能,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告诉学生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是“活命”二字。接下来,她连续使用了两个“为什么”,引起学生重视,再次强调教学的重难点是“活命”,让学生深入课文内部思考,仔细推敲这两个字的含义。当她带领学生研读一段文本之后,又问“这就是什么呀?”以一句疑问,又成功将学生的心思向重难点“活命”靠拢,这里的疑问句式的语用功能是其它句式无法替代的。王君老师一次次地叩问,甚至是拷问,促使学生在语言的反复品咂、多层次多角度的演读中进入一个因人性光辉而极美的天地中,让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高贵[5]。

三、限定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中运用疑问句,还有限定教学环节的功能。余映潮老师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时,通过课前设计,利用疑问句,将课文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读诗歌的感受:“那么,咱们今天来学习这首诗,咱们青年、咱们少年来学习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先把诗歌读起来。”他问学生读这首诗有什么感受,直接给出了问题范围,让学生在他规定的这个范围之内,自由诵读赏析诗歌,以切身体会,表达各自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诗歌,这是他教学的第一环节。第二个部分是获得启迪:“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一首诗给我们的启迪。一起说,应该是什么呀?”余映潮设计的这一环节的衔接就非常明确,也及时给予学生以思维转换的点拨,在分享了感受之后,要思考获得的启迪,接下来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就是围绕“一句话”“四个字”展开。第三个部分是写作训练:“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新开始的生活?”他以一个疑问句又限定了下面的教学内容,就是在学生获得感受、收获启迪之后开始让学生学习抒写诗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展现学生的写作才能。从学生的习作中,还能检验出前两个教学环节的成效,虽然留驻在学生心中的语文学习经验可能远不是一次诗歌创作所能体现而尽的,但仅就这几分钟的实践也能看出,前两个教学环节已初见成效[6]。通过疑问句的语用功能,从宏观上把握了整个教学环节的合理展开。

不仅在教学诗歌时疑问句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在文言文教学中,使用疑问句限定教学环节也是非常普遍的。郭初阳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直接明确提出四个教学环节:“我们接下来思考这样四个问题:第一,山是怎么样的?第二,愚公是怎么样的?第三,‘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很显然这四个问题是四个教学环节,分别解决四个问题,他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这四个教学知识点展开,结构清晰明了。

四、总结

不论是哪位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管是散文、童话、寓言、小说等不同的课文选材。这些代表性的名师课例,都是通过教师的疑问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重难点、聚焦教学环节等,这些疑问句功能的充分发挥,全方位、多角度的体现了疑问句式的使用价值在教学实践当中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尹洪波.现代汉语疑问句的言语行为类型[J].江汉大学学报,2007(6):47—51

[3]郑建周.从钱梦龙教《故乡》看“提问管理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9(6):37—39

[4]俞万所.一堂好课的阅读历程—读宁鸿彬老师《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09(2):15—18

[5]丁卫军.用生命为生命呐喊—“王君《老王》课堂实录”研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3(1):31—32

[6]杜勇婴.浅析选文的定位及教学内容的前后关联—以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教学实录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1(1):71—74

猜你喜欢
使用价值
观众评论的“使用价值”
中国“时空修复”语境下城市群空间生产转型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价值与策略
探究HPV检测对宫颈病的使用价值
物理教学中合理利用导学案探析
论全息投影技术的使用价值与未来发展
类型学在景观规划中的运用与前景
司法的商品属性:一个认识和研究司法的新视角
劳动价值论新探(下篇)
劳动价值论新探(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