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儿歌艺术形式的表演技法

2015-05-30 11:32杨文萍
南北桥 2015年10期

杨文萍

【摘    要】能进行儿歌表演,是每个幼儿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什么是儿歌表演?传统儿歌艺术形式表演有哪些技巧呢?本文将从几种常见的传统儿歌艺术形式表演中的技巧方面进行探讨,提高学生儿歌表演的技能,使儿歌表演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儿歌表演  传统儿歌  表演技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0.112

能进行儿歌表演,是每个幼儿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那什么是儿歌表演呢?儿歌表演就是用标准的普通话、甜美的音色,辅以表情、动作等体态语,把儿歌的内容和情节有节奏、自然流畅的表演出来,体现儿歌的童真、童趣和音韵美。下面就介绍几种传统儿歌的表演技法:

一、摇篮曲

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属“母歌”。这是一种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婴幼儿听的,用于催眠、教话、认物的简短儿歌。它的特点是音调柔和动听,抒情性强,母爱永远是它的主旋律。因此,我们在表演时,音量要小,声音温柔,表情亲切,具有慈祥和蔼的母性光辉。例如:陈伯吹先生的《摇篮曲》,这首儿歌属于轻柔舒缓型,总共分三小节,每小节都渲染一种静谧的氛围;风越来越小,四周越来越安静,摇篮中的孩子正在悄然睡去,所以声音和动作都应越来越轻柔,语速越来越慢;语调平和,语气温柔,眼神充满慈爱,要面带微笑,流溢出一种温馨的母爱。

二、游戏歌

游戏歌是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吟诵的儿歌。它的特点是有明显的游戏性。我们在表演时,要设计一些让孩子觉得有趣的游戏动作,并且作为动作的词语要用重音来处理,一边表演一边吟诵。例如:“雁鹅雁鹅扯长,扯烂扯烂衣裳,回去回去补起,又来又来扯长。”老师可以组织孩子横排成“一”字形,伸手相互拉着衣角,呈大雁飞行状,一边跑一边吟唱。在吟唱时要注意六字句的节奏为:××  ××  ×  ×,语调稍高,声音拉长,语速稍慢一点。

三、数数歌

数数歌是以适合儿童审美心理和情趣的形象描写来巧妙地训练儿童数数能力的儿歌。它的特点是:变无形的数字为形象可感,化抽象为具体,这就符合了孩子的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因此,我们在表演时,设计的动作要简单一点,让孩子互动起来,感知到数字的美妙,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更容易记住这些数字。例如《一个手指头变变变》:这首儿歌的句式不规则,表演时要注意音韵的和谐,节奏感要强,前四句的节奏都可这样处理:“一个 手指头 变变 变,变成 毛毛虫,爬爬 爬!”最后一句的节奏可以有一点变化:“五个 手指头 变变 变,变成 大老虎,嗷 嗷 嗷!”另外,数数歌重在帮助幼儿练习数数,因此可以把数字的读音加重一些,老师可带领幼儿模拟小动物的形象一边吟唱一边玩游戏,这样孩子会特别感兴趣。

四、问答歌

问答歌,指采取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的形式来叙述事物、反映生活的儿歌。它的特点是:设问作答,启发幼儿思考,让幼儿觉得趣味十足。我们在表演时,要特别注意“问”、“答”的语气语调和表情的变化。例如:《什么好》--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而《什么船儿》--采用了多问多答的形式。在这两首问答歌的表演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表情和语调的变化,“问”时要充满好奇,带有询问的表情,语调上扬;“答”时要体现出一种答对问题的喜悦,语气肯定;问答歌还要注意每一小节的语调一定要有变化,可采用一句强一句弱的形式,这样听起来才会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而不是一个腔调。

五、连锁调

连锁调,即连珠体儿歌。它以“顶针”的修辞手法结构全歌,即将前句的结尾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或前后句随韵粘合,逐句相连。它的特点是:随韵接合,易唱易记。我们在表演时,要注意语调和表情的变化,所设计的动作不能重复得过多。例如:《做习题》这首儿歌中描述了一个不愿学文化的调皮儿童的形象,告诫儿童如果怕动脑筋是学不好文化的。这首连锁调语言重复得较多,在设计动作时,重复性的动作不宜设计得过多,要体现出新意;也可采用一句强一句弱的形式,划线词语设计为重音,体现出语调的变化;表情要富有变化:“习题难”可皱眉,“吓一跳”要比较紧张,做害怕的样子,最后一句有责怪之意,可做生气状。

六、颠倒歌

颠倒歌,也称滑稽歌、古怪歌或倒唱歌,指故意把事物的本来面目颠倒过来叙述,使其具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儿歌。它的特点是:正话反说,混淆是非,内容机智,联想丰富,从中培养孩子辨别真伪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表演时,语气语调、表情动作的设计都可以尽显夸张,让孩子在觉得好笑、好玩的过程中,如化雨的春风细细无声地增长孩子的知识。例如儿歌《小槐树》:在表演这首儿歌时要注意语调和表情都可以适当夸张一点,尤其是在将正话反着说时,反着说的内容可以加重一点,起强调的作用,表情要体现出惊讶,不可思议;动作设计也可幽默、夸张一点,和儿歌搭调。

七、字头歌

字头歌是指每句尾字几乎完全相同,多以“子”、“头”、“儿”作为每句结尾的儿歌形式。它的特点是:以其独特的句尾——“子”或“头”或“儿”字收尾,念起来十分上口,听起来非常好听,深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我们在表演时,一定要注意把句式相同的句子间语调的变化体现出来。例如《猴子搭戏台子》,它是一首以“子”字做尾字的字头歌,有完整的情节结构和生动的形象描写,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把动词、数字和量词组织其中,具有丰富的认知内涵。在表演这首儿歌时要注意,每个句式都是差不多的,我们可以采用高低间插的形式读出语调的变化,这里面带“子”的词全是轻声,要读得短而轻,动作要富有变化,可以夸张一些。

八、谜语歌

谜语歌采用寓意的手法,抓住谜底与谜面间的某种联系,以歌谣形式叙说现象或事物的特征。它的特点是:谜底与谜面之间有隐藏的巧妙结合点——二者之间联通的桥梁,要让孩子从中找到达到彼岸的隐藏事物,既有趣,又益智。我们在表演时,要善于联系谜底来设计动作,让孩子印象深刻,能联想到事物本身的样子,从而猜出答案。比如谜底为 “灭火器”的新编儿歌:“它的身体像圆筒,浑身上下一片红,一见火焰便生气,口吐白沫倒栽葱。”在表演这首谜语歌时,动作设计一定要非常形象,让幼儿一看就能明白谜底与谜面之间的联系,这样会方便他们猜出谜底;我们还可以抓住“圆筒”、“红”、“白沫”这几个关键的词来突出重音,加深幼儿对灭火器的认识。

总而言之,传统儿歌属于儿歌中的特殊形式,它的表演技巧同样要遵从儿歌表演的技巧,只有将其活学活用,才能提高儿歌表演的水平,提升儿歌表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