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涉藏报道中西视角之差异

2015-05-30 10:48:04程露
对外传播 2015年10期
关键词:政治化人权西藏

程露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独特的民族、宗教和文化,西藏一直是中西方媒体高度关注的地区。但话语体系不同,西方媒体在西藏的民族、宗教、人权等“涉藏问题”上,不乏对中国的批判和误解。

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情况下,如何在对方的话语体系中更有效地传播中国立场、中国观点和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的西藏,这个问题值得国内的外宣媒体深加研究。

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新华社播发的稿件《西藏50年:“香格里拉”的新生》,从50周年庆典铺展开来,用小切口和故事,展现西藏政治制度、民族宗教、文化保护等各方面的变化,与西方媒体视角贴近,被境内外媒体网站采用,有效引导了国际舆论。

本文对比主流西方媒体和国内的外宣媒体在报道“涉藏问题”时的视角差异,并就如何在双重话语框架下,转换对外报道的视角、设置议题等,提出两点建议。

海外媒体:倾向于“涉藏问题”政治化

以“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报道为例,境外主流媒体报道了活动现场情况和政府官员的讲话,虽然承认50年来西藏取得的经济进步,但反复提及藏独境外分裂势力的代表并试图歪曲历史,指责中国政府压制西藏宗教和文化自由。

如美联社9月8日的报道《中国在西藏举行盛大典礼纪念50年统治》。文章在开篇描写了庆典的场景,但用带有偏见色彩的词汇添加了各种潜台词,提出西藏虽然实施自治,但当地高级官员都由北京任命。美联社的这种观点其实是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典型误读。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一民族的排他性自治,更重要的是这个自治必须在宪法和相关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如果仅仅因为是某一少数民族就要求享有更多政治权利,那就会导致新的不平等。

由于民族、宗教、边疆问题的特殊性,境外主流媒体倾向于将“涉藏问题”政治化,联系宗教自由或人权问题。他们更倾向于关注突发事件、新政新规、核心人物、敏感话题等,而对风俗文化、人民生活、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关注有限。即使关注,也多集中在西藏的文化断裂、资源掠夺、就业歧视等话题上。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已经形成惯有的思维定势,对“西藏问题”形成了固有的偏见。然而,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国家形象改善,西藏社会稳定,在涉藏报道上,一些外国媒体对藏独势力的报道也发生了变化,客观了很多。

早在2008年5月29日英国《卫报》就发表文章,指出境外藏独分裂集团只是被西方政府当作其与中国进行文化战的“攻城术”。

此外,西方媒体比较关注西藏的新政新规与人权问题。中央政府对西藏的任何大的政策都会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并倾向于与人权问题挂钩。通过句法转换、偏见词汇等手段,政治化色彩浓重的涉藏报道多呈现负面倾向,难以让受众对西藏产生全面、客观的了解。

《联合早报》8月4日发文《“温藏必先安康” 中国年内将完成游牧民定居》。文章称,有国际人权组织质疑,中国政府推展牧民安居工程有政治目的,意在让藏族集中居住,便于监督和管理。一些境外媒体还报道称,安居工程计划在执行之前,并未征询藏民的意见,等于强迫藏民潜入安居房,侵犯人权。这种臆想的阴谋论调恰恰是因为外媒不了解一线情况造成的。

国内媒体:关注西藏的改革与发展

国际舆论关注了所有的涉藏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并倾向于将其政治化,与国内的外宣媒体有关的报道内容和覆盖面形成较大反差。

还是以《西藏50年:“香格里拉”的新生》为例。稿件对西藏50年来的新旧制度、宗教氛围、生态环境、教育、经济、医疗等领域进行了比较,体现出西藏的发展与进步,并且介绍了中国的治藏新方略。

受意识形态差异、思维方式差异等因素影响,西方媒体在“涉藏问题”上的认同距离较远。此篇报道努力在国际舆论环境中构建西方对西藏的认同。

外宣媒体近年来加强在农业、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报道,用多种报道形式及符合目标读者思维习惯的语言叙述和措辞,横纵向比较、故事人物等方式报道西藏,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主线一是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新华社9月7日播发评论《勿因西藏问题错误言行错失与中国合作机遇》。评论指出,真正关心民族、自由、人权的人,应该抱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深入了解真实的西藏发展故事。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带着偏见和误读批评中国西藏政策,不仅误导大众,而且导致很多人错失与中国合作发展西藏的大好机会。西藏的发展是开放的,指责无异于漠视雪域高原的繁荣发展,只有放下偏见,真正为西藏的经济、文化做些什么,才是真正的良心之举。

评论报道是国内外宣媒体在涉藏报道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敢于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并且用数据、案例和西藏人的普通故事,来批驳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在“涉藏问题”上的质疑。

主线二是关注西藏的改革和发展,揭开西藏神秘的面纱。针对外界的关注点,近年来,外宣媒体喜欢采写西藏普通人的故事,用事实说话。比如,新华社9月11日播发稿件《特写:藏刀新传》,描写了拉孜藏刀第六代传人的故事。从非遗藏刀的现代遭遇入手,揭示西藏社会变迁发展的面貌。

又比如,新华社9月5日播发稿件《西藏活佛的一天》,当天在新华社客户端阅读点击量超过20万人次,评论数千条,取得良好传播效果。记者们跟随活佛活动了一整天,通过提问、观察、采访周边人等方式,以细腻的白描手法,真实立体呈现一位活佛的不凡与平凡,巧妙地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宗教政策细致入微、润物无声地传达出去。稿件被百家境内外媒体网站转载。

针对西方媒体惯于从中国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两个纬度交叉进行涉藏报道,国内主要外宣媒体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在对方话语体系中讲我们的观点,了解外界关心什么,不避讳质疑,才能展现真实的西藏。

启示

回顾中西方媒体对“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的报道,西方主流媒体从整体上说是肯定西藏取得的发展成就的,但他们也习惯性地歪曲历史,政治化各种问题,抨击中国对人权、宗教自由和传统文化的破坏。

从关注角度上,外媒更加关注各种突发事件、敏感人物和涉及宗教、人权的话题。而中国的媒体则是从反分裂、西藏的改革、民生、经济发展等各个角度探讨问题。

由主权、民族、宗教和人权问题构成的“西藏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中国与西方反华势力斗争的焦点。这使得西方受众很难寻找到西藏面貌的本质。

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西藏经济社会取得进步,中外涉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交通更加便利,互联网、手机普及让西藏与外界的联系变得更通畅。西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有越来越多西方游客来到西藏,人们对西藏的认识也逐渐变得客观、真实。

笔者认为,外宣媒体在此类报道中有以下两点值得总结:

一是要抓住节点,主动设置议题。西方媒体很擅长抓住各种节点,反应迅速。要知道,高度政治化的报道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西藏的片面认知,还遮蔽了中国政府为西藏发展做出的努力。外宣媒体应主动发声,敢于发声,从受众需求角度出发,注重涉藏报道的社会效果。

二是要改进文风。这需要媒体建立涉藏报道的长期议程,关注藏区群众的生活实际,尊重事实,接地气。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有效发出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政治化人权西藏
殖民统治与卢旺达、布隆迪的族群政治化——以瓦赞改革为例
都是西藏的“错”
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石油:石油是否在走向政治化
能源(2018年7期)2018-01-15 22:51:08
神奇瑰丽的西藏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一个人的西藏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
西藏:存在与虚无
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6
论社会组织的人权价值
论人权的三个化身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合作社管理的政治化转型——以慈溪县为例(1953—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