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航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约达6000万人。发达国家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日本和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增长最快。北美华侨华人多达530万人,华侨华人是全球各地区华文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这个群体的数量直接关系到当地华文媒体的经济收入和盈利状况。
仅以美国为例,目前华人人口总数已达452万。华人成为美国亚裔中最大的族群,也是所有少数族裔中仅次于墨西哥人的第二大族群。在美华人从2011年的401万增加到2013年的435万,增长非常快。而且,在美华人总体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美国总体水平。
哪里有读者,哪里就有华文报纸的繁荣。目前在美华文报纸大约有50多家,可划分为三大市场。一是当地华侨华人在30万以上的城市,如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地,这是日报的市场。于是,全美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侨报》在这类城市中“安营扎寨”,且收益不错。二是当地华人在人口10万至20万之间的地区或城市。如华盛顿州、新泽西州、芝加哥、休斯敦等地,这些地区各自大约有七八家地方性华文报纸。三是当地华侨华人在3至8万之间的城市,如费城、底特律、丹佛、亚特兰大、波士顿等地,这些地区的华人聚集地都有1至3家社区华文报纸。当然,全球各地区又会因为当地办报人的专业水平、经营能力呈现出强弱不均的华文报纸发展态势。
一、何谓华文新媒体“软传播”?
当前,海外华文报纸不会因华文新媒体的兴起而消失。从人类传播史来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新媒体,海外华人新移民会有属于他们自己喜欢的华文新媒体。但从全球新闻传播史看,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总是与新媒体传播形式并行而进,那种因为某种新媒体出现而另一种传播形式完全消失的现象很少。不过,海外华文报纸的发展的确遭遇了华文新媒体和当地其他新媒体类型的挑战。
华文新媒体的兴起是在新一轮信息数字革命背景下,在海外跨文化传播生态中面对新一代华侨华人群体产生的“软传播”现象。这种“软传播”以更加“柔弱似水、润物于无形”的方式滋养着华人新一代移民群体。
所谓华文新媒体“软传播”,既是移民传播现象,又是作者源于现实调研观察而生成的规律性理念,即华文新媒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以自身敏锐的商业直觉灵活调整传播内容的选择、注意传播方式的“自然态”、传播受众的“潜移默化”,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排斥”与“误读”,特别强调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达到传受双方跨文化传播效果的无痕、自然。
比如,今年2月开始,新浪微博“不卖橘子的橘子哥”与英国人马特的故事流传甚广。“橘子哥”因为购买了一台翻新苹果手机与手机之前的主人,也就是远在英国的马特结缘。在网友“英国那些事”的帮助下,马特与“橘子哥”搭上了线。于是,马特来到中国找“橘子哥”游玩,随后一个名叫“@乐游广东”的微博账号创建了“橘子哥马特游梅州”的话题,话题里先用动漫形象展示了两人将要欣赏到的梅州风景,一时间网友关注、话题火热。而后在马特到达中国后,又用一连串的图片和文字微博记录发布了两人的游走足迹,例如一起打麻将、采摘茶叶、寺庙祭拜、田间对歌、学习家谱文化等。一方面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家庭文化、姓氏文化传播出去,另一方面将当地的梅州本地风土人情进行了一次全球华文热点传播。从那时起,“橘子哥”和他的跨国“好基友”马特开始了全球各国跨文化游玩。比如,4月中旬他们到了美国,并在美国CBS的《艾伦秀》脱口秀节目中讲述了他们由苹果手机+新浪微博而引发的人生故事。这样的华文新媒体跨文化传播充分体现了“软传播”的特征,“橘子哥”迅速熟知了微博应用,与外国人马特在结伴游玩中交流、展示了彼此的不同文化,新媒体用户通过微博平台感受到了自然、无痕的跨文化传播的魅力。
在华文新媒体时代,“软传播”已逐渐演变成一种“潜移默化、如影随形”的生活服务。不同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者凭借新媒体技术展现了风光无限的美好人类交流图景。
二、融媒新终端
全球各地区的一些华文报纸在应对华文新媒体挑战时选择了“融媒新终端”的革新行动。新加坡《联合早报》是一家拥有92年历史的海外华文报纸,在新媒体技术兴起之时,这家报纸走了一条“融媒新终端”的成功之路,既保持了传统的读者群和影响力,又发展了新一代的全球华侨华人用户。
该报网络版主编周兆呈认为,联合早报网的读者是全球华侨华人,而不仅仅是作为传统华文报纸的《联合早报》的新加坡本地读者,所以,网站的读者定位首先是关注中国发展、关注大中华区事务和两岸事务的华侨华人,这样可以很好地吸引全球华侨华人的关注。而本地版的《联合早报》上更多的是“本地议题”,仍按照传统华文报纸的编排方式迎合本地读者。更为重要的是,《联合早报》推出了自己的“融媒新终端”——《联合早报APP》,这款产品的设计和产品推广则考虑到华文使用人群的年龄相对年轻,在总体的视觉效果和产品的研发方面更新潮、时尚。在内容上,利用《联合早报》的内容优势,要求传统报纸记者争取做“全媒体记者”。文字记者要给网站提供新闻,在报道和处理新闻时,也需要去思考这则新闻在报纸、网络、APP上会有什么不同的呈现方式,而摄影记者要考虑视频、图片在《联合早报》全媒体各终端均有什么要求。在经营上,新加坡报业控股推行了一个“综合销售套”,即“网络+报纸+融媒新终端”,每个月26.65新币。作者判断,这种模式在未来可能会成为有条件的品牌华文报纸进行新媒体革新的趋势。
“融媒新终端”不仅仅是APP,还包括手持智能设备、智能硬件以及与物联网相关的移动终端设备,APP只是一个软件和前端。作者预见,未来的“融媒新终端”将是一个吸收了传统媒体内容优势、又兼具新媒体互动、服务、智能的软硬件结合体。
三、极度仿真空间
成功经营华文新媒体的关键是要理解新媒体技术的本质是什么?真诚亲切的交流互动是人类跨文化传播的永恒追求,也是当前众多社交新媒体迅速崛起的本质。谁能在电子虚拟平台“极度仿真”这一“社交空间”,谁就会在这一轮新媒体竞争中崛起。当前,信息传播从某种意义上演变成了“社会关系传播”。
海外华文媒体天然追求在当地国社会环境下的本地华裔族群的文化表达。但是,新媒体技术的勃兴泛滥到底是加深了不同族裔、不同移民、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传播的“鸿沟”,还是促进了人类更无障碍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传播、融合呢?这要看创建华文新媒体平台的企业家是否能够把握新媒体技术的本质。这一轮信息数字技术大大拓展了人类超越时空的能力,不断挖掘“空间”潜力是华文新媒体在海外生存与发展必须选择的未来方向。
列斐伏尔最早对“空间”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他认为“空间是一种社会关系,又和生产力息息相关,就像其他事物一样空间是种历史的产物”。英尼斯认为媒介具有时间偏倚与空间偏倚的特性,人类传播媒介演进史是由质地较重向质地较轻、由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历史。梅罗维茨则从场景的视角出发,指出电子媒介分化了物理地点与社会“地点”的统一性联系,并认为电子媒介通过改变物理地点的虚拟场景特征,重塑了社会场景和社会身份。
“极度仿真空间”不仅是超越时空的“场景再现”,更是原来本真人际社会关系的“极度仿真”,现实社会关系瞬间位移到物理上相隔遥远的另一“空间”,也是一种重构“社会关系”的过程。
华侨大学利用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华文教育的传授方式,把教育作为“大传播”的手段,初步探索出了适用于全球华侨华人及其子女学习华文的“智慧教室”。原有的传统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互动,变成了“中央智慧教室”与全球各地区各华文教室里各种不同文化学生的“极度仿真交流互动”。语言教学不仅要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而且要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智慧教室”极度仿真了语言教师面对面华语教学时的个性魅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区华语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被真实构建。
这是新媒体技术与华文教育交叉融合形成的“软传播”实践,也是华文新媒体在当地国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即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一个不同文化族群彼此跨文化交流、传播的“极度仿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