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主流媒体关于“北京胡同”的报道看北京形象的国际认知

2015-05-30 10:48:04张颖
对外传播 2015年10期
关键词:胡同北京

张颖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名扬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北京的人文符号,胡同如今已经成为北京最具魅力的地方。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北京市民的生活,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邻里关系,也可以看到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感受浓郁的人文气息。

一、美国主流报纸对北京形象的建构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是美国三家主流报纸,是在美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众媒介。《纽约时报》一直享有“档案记录报”的美誉。《华盛顿邮报》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在美国享有广泛的声誉和影响力。《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是美国面向全国的颇有影响的四开日报,不仅受到美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的欢迎,而且为美国国会、政府部门及海外研究国际问题的人士所重视。随着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北京被美国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笔者利用 LexisNexis-Academic 学术大全数据①库进行检索,检索范围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间所有报道,界定检索的关键词为“Beijing”,据此,获得研究样本。这期间,关于北京的所有新闻报道总篇数,《纽约时报》为471篇,《华盛顿邮报》398篇,《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80篇。同一时期,《纽约时报》报道伦敦的篇数为355篇,巴黎396篇,东京231篇;《华盛顿邮报》报道伦敦的篇数为362篇,巴黎370篇,东京285篇;《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伦敦的篇数为261篇,巴黎266篇,东京210篇。以上可以看出,美国主流媒体对北京的关注度最高。不仅如此,美国主流媒体报道的内容也最为广泛,题材选择的角度也十分丰富,涉及北京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方面面。

在检索出的涉及北京社会议题的报道中,《纽约时报》的相关报道约占总报道量的35%,《华盛顿邮报》41%,《基督教科学箴言报》37%。通过以上数字可以看出,美国主流媒体对北京的关注偏重于社会方面的议题。胡同,是外国人来北京游览的必选内容,美国三家主流报纸对此也有所报道。本文拟通过对新世纪以来(2000-2015)美国三大主流报纸对北京胡同的报道进行分析,力求从一个侧面认知北京作为世界城市在国际媒体中的形象。

二、美国主流报纸中的北京胡同

美国主流报纸对北京胡同的报道内容分为三类:

(一)游人眼中的北京胡同即是真正的北京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衣装,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底蕴和内涵。在许多外国旅行者眼中,北京胡同就是真正的北京。正如《纽约时报》2012年5月6日刊登的《东部中国,通过三个大门》一文所称:“北京有许多古老的胡同,上海有许多茶馆,香港有很多保存了好几个世纪的庙宇。”《纽约时报》2015年2月22日刊登的《在北京你做什么?》一文称:“想真正了解北京,你不得不深入钻研北京的胡同。雍和宫周围的老北京胡同是感受北京街头生态的极好去处,尽管多年来北京的许多胡同已经遭到破坏。”2004年11月7日《华盛顿邮报》旅行栏目中的一篇游记——《在北京骑自行车》则是这样介绍胡同的:“租了辆几乎全新的15速的山地自行车,可以在几个酒店租。到哪去骑:天安门广场和故宫周围的护城河以及一些非常好的胡同,是适于骑自行车的非常好的观光地。”

后海是外国游客集中的地方。这里既有湖光潋滟,也有鳞次栉比的酒吧,更有让人流连忘返的老北京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2011年10月9日《华盛顿邮报》的一篇题为《北京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是这样描述的:“在后海,许多传统的胡同被保留了下来。许多中国人抱怨太多的外国人在后海开餐馆、酒吧和商店,但是后海的居民在尽力拥抱现代的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过去,北京仍保留了旧中国的元素。” 2003年11月16日《纽约时报》发表美国艺术评论家马克·史蒂文斯的文章《拆除城墙的北京》是这样描述这里的:“你可以进行胡同游,可以乘三轮车。后海有很多酒吧,饭店和茶馆也很好。在北京老城区,你可能会迷路,因为会拐来拐去。”“中国看起来比美国古老得多,但是也年轻得多。”

近代以来,在北京向着现代化都市迈进的过程中,无论在商业经济的兴起、发展、繁荣的代表性上,还是在市民阶层和市井文化的形成上,前门地区都是一个重要的地区。这里纵横交错的胡同,不仅构成了北京城的独特格局,而且每一条胡同的背后,诸如大栅栏、鲜鱼口、珠市口等,都记述了北京近现代的历史。对此,2009年9月13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漫游北京的大街小巷,小商小贩大叫着》的游记曾这样写道:“感受老北京的一个好地方是前门——一个贫穷的,但是有趣的地方,混杂着许多胡同和东倒西歪的房子。” 该报的另一篇报道则称:“前门是最后的保存完整的胡同之一,是教师、店主、外来务工人员和其他工薪阶层的家。”②

(二)批评破坏北京胡同的做法

北京既是古城,又是繁忙的大都市,旧城内传统街道需要被改造、拓宽。随着北京城市规划的需要,许多胡同的风貌只能留在记忆中。对此,美国主流媒体大多表示惋惜,且持批评观点。

城市的发展与对古老建筑的保护始终是北京市政的一个难题。2003年11月16日马克·史蒂文斯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拆除城墙的北京》一文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北京将相像的和不相像的、现代的和古老的因素混杂在一起。林荫大道就坐落在古代城墙的位置。城墙的拆除给予了这个城市自由,但是也使这座城市变得更加令人迷惑,主要是风格混合。”③

2001年3月14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为什么北京呈现出满是皱纹的乡下脸?》一文同样反映了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冲突。文章指出:“在中国,随着财富的增加,高层建筑交易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老的胡同正在被拆迁,以便为新的大都市的构想让路。1999年,北京表现出了惊人的破坏速度,在市中心仅留出25个保护区。北京应该意识到,从长远来看,修复这些老城区看起来是更加有益的。但资料显示,对胡同的替代行动仍在继续,不再修复胡同。”

2010年7月21日的《纽约时报》刊登题为《推土机面对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邻居,反应不同》的报道则直指北京老城区被破坏的事实,文章称:“在过去的两个月中,在鼓楼北部,大量的老房子被推土机清除,来为附近在建的地铁站让路。”

《纽约时报》2013年3月24日的《在老北京出售》一文对鼓楼地区老城区改造做了报道,该文称:“2010年,当地媒体报道称,除了钟楼和鼓楼,布满了胡同和四合院的钟楼和鼓楼地区将被拆除以为新的‘北京时代文化城和地下购物商场让路。这种情况没有发生。但是在2012年末,政府张贴告示,命令当地商户和居民搬走,许多胡同将被拆除。许多居民已经离开,留下来的居民要求给予更多的补偿金。一位退休的武术家卢先生认为,对胡同的破坏意味着老北京生命肌体的破坏。在过去的几周里,在鼓楼,推土机一直在积极地工作。鼓楼正在被破坏。”

2000年8月7日《华盛顿邮报》的《中国杂志:一个北京男人呆在家里》一文以一个个案对北京胡同的消失进行了分析。该文讲述了一位退休教授拒绝离开自己在胡同中的老房子,并与政府产生矛盾的故事。该文称:“82岁的退休教授赵先生的老房子单独存在,如同废墟中的一个小岛。”文章援引赵先生的话说:“他的房子可以追溯到350多年前的明代,他希望北京市政府把它定为文化遗产以便不被拆毁或者改造。”赵说:“由于发展,我们的历史正在被毁灭。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有责任保护北京作为古都的特征。如果你破坏了,就无法恢复了。”文章由此认为:“传统北京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长达十年的建设继续改变着北京的外形和规模。它的具有特色的狭窄的胡同和四合院(这能保护居民不受中国北方的天气,包括大风的攻击)的建筑让位于高楼大厦和拥挤的交通。”

(三)关注政府在胡同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

虽然这方面的报道不多,但从有限的报道中,仍可以看出美国主流媒体对北京报道的细微变化。

2010年9月8日,《纽约时报》发表的《中国: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北京街道、放弃重建计划》一文指出:“北京官员已经搁置了一项备受攻击的、重建鼓楼周边的计划(将一些胡同和明清两代的小房子改造成拥有高端商店的观光点)。这些胡同是仅存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没有被破坏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居民区。”

2013年7月30日,《纽约时报》的《13世纪的胡同和非法修复的现代瘟疫》一文在对北京胡同的消失进行评论时表示:“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在迅速地消失——使这个首都失去某些独特之处。近来,胡同日益遭到破坏已经引起了历史学家和当地居民的忧虑。胡同已经被大规模的商业项目所替代。但是有迹象表明,北京市政府正在尽力阻止这种非法建设。”

三、对美国主流媒体关于北京胡同报道的分析

美国主流报纸对北京胡同的报道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对北京形象的认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停留在怀旧色彩中的北京记忆

北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自鸦片战争以来,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都要落脚北京。这里留下了他们许多美好的记忆和诸多相关的文章。有些人的记忆甚至还停留在清末民国时期,北京形象自然而然地与高楼大厦相去甚远,而胡同则成为他们记忆中抹不去的印象。正因如此,21世纪后,当许多西方人重新来到北京时,不仅为北京高楼大厦之多而错愕,也会为大量胡同的消失而遗憾。这种复杂心态表现在美国三家主流报纸对北京胡同的报道上,体现为怀旧心理和希望能看到最原始最古老建筑的旅行者视角。

(二)对北京城市建设的正反两方面认识

一方面,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常常是背离的。一个城市的发展永远无法停留在对历史的保护上。尽管北京胡同中的一砖一瓦对于当地居民有着特殊的意义,蕴含着特殊的故事,但是随着人口膨胀、社会发展,传统的胡同、四合院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为了发展现代化交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胡同必然被改造。

另一方面,每个世界知名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建筑语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呈现出趋同的现象,给人“千城一面”的印象,以致丧失了中国城市的风格和个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都北京,必须呈现出自己的风格:作为老北京的特色与象征,胡同承载着北京在历史、政治、社会、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多重内涵,应当适当保留。

从以上两个方面看,美国三家主流报纸对北京胡同的报道恰恰反映了美国媒体对北京城市建设的正反两方面认识。一方面,相关报道提出的要求政府保护四合院、胡同等古建筑的建议是合理的,也是有建设性的,甚至是前瞻性的;另一方面,这三家媒体的许多文章并没有从北京市城市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一些老城区居民的生活状况缺乏深入了解,仅仅从古建筑保护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其结论显然有失偏颇。

(三)胡同报道中的“冷战思维”

从真实性的角度看,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北京胡同时基本上能尊重事实,比较客观地进行报道。但从其倾向性看,其负面报道文章的数量也是很大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美国主流媒体的对华认知密不可分。

首先,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严重影响了美国主流媒体对北京形象的认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主流新闻媒体依然习惯于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偏见让其对中国的报道往往先入为主。其次,我国政府和媒体及时有效应对西方媒体主观报道的能力不足,也客观上助长了西方媒体对北京形象的错误建构。最后,我国长期以来的信息不够透明也容易造成美国主流媒体对北京形象的误解。以美国主流媒体集中报道鼓楼地区的老城区改造为例,事实上,这里仅仅是在建设地铁站,而非对老城区进行拆除。其结果也远没美国主流媒体所描述的那样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反,这里的胡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舒适了。正如2014年《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所描述的:在北京传统胡同聚居区的鼓楼地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找到了更亲密的接口,北京这座城的人文形象也更加立体”。④

胡同是古老北京的特色之一,它曾经吸引了无数外国游客,也正在为各国媒体所关注。如何有效地保护这张名片,让其具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北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文获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资助)

「注释」

①《LexisNexis-Academic学术大全数据库》是美国LEXIS-NEXIS公司出品的面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的综合性信息资源数据库,收录内容涉及新闻、法律、政府出版物、商业信息及社会信息等相关领域。该库在法律法规方面的信息收藏独具特色,且即时更新,在业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②《奥运会危及具有历史意义的北京古建筑》,《纽约时报》2006年7月12日。

③《拆除城墙的北京》,《纽约时报》2003年11月16日。

④赵婀娜、章正:《南锣鼓巷地铁站,4000多块包裹二维码的琉璃展现老北京场景京味儿“靓”地铁》,《人民日报》2014年1月3日第12版。

猜你喜欢
胡同北京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X7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21:34:38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民生周刊(2020年15期)2020-07-29 08:56:17
北京春暖花开
北广人物(2020年12期)2020-04-01 15:06:41
北京的河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北京,北京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CHINA TODAY(2018年3期)2018-04-08 16:40:42
胡同凶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