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好这项工作,关键之一是开辟多元、适当、有效的传播途径。历史地看,华人华侨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会通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显示了自身优势。新形势下,华人华侨能够为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为维护世界的和平、繁荣贡献更多力量,发挥更大作用。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华人华侨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升;二是华人华侨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精英阶层不断壮大。可以说,华人华侨可运用的条件更为丰富。比较这些条件,近年来日益繁荣,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海外华文媒体尤其值得关注。为此,笔者主持了一项针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华文媒体研究,总结和分析海外华文媒体的现状和未来。
现状
从各方调研和反馈的情况看,海外华文媒体的优势鲜明,仍然是华人社区稳定、团结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以美国为例,根据2011年新美国媒体(New American Media)的调查,“约80%的华裔经常阅读华文报纸,25%的华裔收看华语电视的时间多于收看英文电视”。当前,海外华文媒体的新特点主要有三个:
第一,当地主流社会增加了对华文媒体的重视。本研究从联邦和地方等两个层面入手,以2014年美国中期选举和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为案例,分析选举期间,被国际媒体权威数据库Factiva收录的当地华文媒体的有关报道结果发现,不仅是80%以上的华裔和约72%的亚裔候选人非常重视与华文媒体的合作,约32%的主流政治家也希望得到华文媒体的背书。
第二,当地主流社会逐渐肯定华文媒体的新闻专业性。近年来,CNN、路透社等越来越多的国际主流媒体在报道与中国有关的事件时,选择采访甚至直接采用华文媒体的报道。此外,有些知名度较高的新闻专业奖项有了华语新闻奖(Best Reporting Chinese Language),例如: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的杰克·韦伯斯特新闻奖(Jack Webster Awards)。该奖旨在表彰该省的杰出新闻作品(Excellence in British Columbia Journalism),当地的《环球华报》(Global Chinese Press)等华文媒体获此殊荣。
第三,部分主流社会的学者开始研究海外华文媒体的影响力与发展潜力。这个变化以2008年为节点。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高校的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个“让中国登上全球舞台的重大事件(a significant event that signaled Chinas ascent on to the global stage)”,因此提出研究问题——如何看待后奥运时代(post-2008)在澳华文媒体的可能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有关华文媒体的研究无论是数量还是选题都日益丰富,突出表现在博士论文方面。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华文媒体已经成为当地公共领域中的一极,它的作用、表现和发展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肯定。这说明海外华文媒体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树立了自信,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华文媒体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团结华人华侨方面,华文媒体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吸引在当地出生的华裔青少年。海外出生或长大的华人青少年虽然仍会对学习包括中文在内的中华文化怀有热情,但是毕竟身处国外,当地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更大。以马来西亚为例,在接受本项目访谈时,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理事蔡青翰用9个字形容年轻一代华裔,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也就是说土生土长的华裔新一代已经完全当地化。即便是语言,青少年华裔基本上在读中学后,就要转学马来语,这既有未来发展方面的考虑,也是为了避免隔离感。如现任天津大学马来语专业外教的马拉妮·艾哈迈德(马来族)所说:“熟练掌握马来语和英语的华人学生更容易交到马来朋友”。可见,海外华文媒体对于年龄大的华人华侨来说是当然的信息交流平台,而且会怀有自然的亲近感。然而,在青少年华裔的眼中,选择华文媒体需要理由和动力(motivation)。
第二,在与祖籍国有关机构、媒体和组织的合作方面,海外华文媒体面临的困境是部分舆论误解,甚至有意歪曲它们与中国有关部门或媒体的正常合作。一直以来,资金匮乏是海外华文媒体在发展中最大的一个瓶颈。在当地,它们很难找到实力雄厚的投资者。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近年来情况逐渐改善。越来越多的海外华文媒体的经营者是高学历,且经验丰富的成功人士。对于他们来说,积极开拓合作渠道是最为重要的路径选择。因此,与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祖籍国媒体联手成为非常可操作的方案。客观地看,这种媒体公司之间合作经营的模式是符合国际惯例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有此类经验。然而,落实到海外华文媒体时,评价标准就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扭曲。以澳大利亚为例,澳星国际传媒集团(Austar International Media Group)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澳洲的战略合作伙伴。此前,集团主席汤米·姜(Tommy Jiang)已经在华语广播领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其中包括,1998年他开办了墨尔本第一家中文电台3CW。2007年后,澳星集团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开播澳大利亚著名城市珀斯(Perth)的第一家也是唯一免费收看的24小时播出的中文广播电台,并且收购珀斯较有影响力的中英双语报纸《东方邮报(Oriental Post)》。这些商业上的成果引发了一些质疑,认为澳星作为一个媒体集团,与中国的党媒(Party-owned media)联手,那么它就是为中国说话的。对此,汤米·姜强调,他首先是一个商人,因此与推行任何政治议程相比,他更在意的是利润(He is first and foremost a businessman, and is more interested in making a profit than pushing for any political agenda)。然而,澳方学者的研究结论仍然认为,“尚不清楚汤米·姜的电台在政治敏感话题上的亲中国立场是由于他自己与中国文化的亲和性,还是出于一些政治考量(It remains somewhat unclear if the pro-China stance in his radio content on a range of politically sensitive issues is dictated by his own cultural affinity with the PRC, or by some political consideration)”。
第三,在提升对华报道的话语权方面,海外华文媒体的影响力尚显薄弱,突出表现在传播能力不足。主要问题有三个。首先,以往海外华文媒体在当地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近代中国是列强宰割的对象,许多华人华侨是被迫背井离乡的,祖籍国饱受欺凌,这直接影响了华人媒体的地位。甚至有些国家还曾出现过排华时代,例如:接受本项目访谈的参加2015年“寻根之旅”夏令营的印尼华人团员们就讲述了因为印尼以前的排华政策,华裔们都不敢学中文的痛苦心情。其次,报道内容以转发和引用为主,独立采编的新闻匮乏。以对《加中时报》(Chinese Canadian Times)2014年马年春节的报道分析为例,该报在春节期间共提供了201条新闻。其中,非自采的新闻为145条,约占总量的72%;自采的新闻为56条,占总量的28%。总体上,如何提高自我造血能力是海外华文媒体需解决的一个普遍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海外华文媒体就难以改善“代言人”、“传声筒”或“新闻资讯搬运工”的形象。最后,传播观念稍嫌保守,方式较为单一,缺少开拓精神。以澳大利亚最大的华文新闻集团——澳洲中文报业(Chinese Newspaper Group)为例,本项目分析了该媒体2014年全年496条新闻,通过文本细读可见,它的“接近性”(proximity)的距离限定于澳大利亚华人圈,与澳主流社会的交流不广泛,主要联系有两大类:一种是广告客户,另一种是我国外交机构或澳华人组织自己积累的“人脉”。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为华人华侨融入澳大利亚提供的资源是比较有限的。此外,读者仅凭这些信息也难以感受到澳主流社会与自身生活的“接近性”。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此,致力于推动中加友好的加拿大第一民族委员会爱德华·约翰(Edward John)酋长在接受本项目的访谈时,指出:“加拿大华文媒体比较多,但这些媒体使用中文时似乎根本没想过是否也可以让正在学习中文的别的族群看懂一些,比如加些漫画作为说明也是好的。如果把加拿大或者世界比作一幅拼图,华文媒体看似只关心其中的一块,显得有些隔离。”
对策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国运兴带动了侨运兴,这为包括海外华文媒体在内的华人华侨事业发展创造了必须的有利条件。此外,新一届领导集体自2012年上任以来,在各种场合都不断重申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做负责任的大国,赢得了世界的高度关注与广泛认同。近期的代表性事例是,在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其中18次提到“和平”,并公开宣布裁军30万,表达了中国愿身体力行地成为世界和平的捍卫者。可以说,中国大力倡导的和平发展观为华人华侨在海外的生存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让华人社区有了主心骨。
面对新形势,海外华文媒体如果想更好地发挥融通中外的特殊纽带作用,需要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在这方面,华文媒体和我国有关部门需要通力合作,携手向前。对于海外华文媒体来说,可围绕以下三个重点:
一要借助中国当前的良好发展势头,乘势而上,把握机遇,以解读中国热点为契机,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在过去的近三年里,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新型大国关系”等一系列创新思想,引发了全球热议,这也是海外华文媒体发挥优势的契机。那么,这些理念从哪里来,它的内涵是什么,今后又会到哪里去,以及如何对外传播,海外华文媒体可以有更多的参与和了解,多讲中国故事,从而以更丰富的讯息、更深入的剖析和更客观的评价获得解读中国的话语地位。
二要积极采用新技术,创新服务形式。在这方面,《日本侨报》的反应比较具有前瞻性。2011年10月,日本华文媒体最早的一份刊物《日本侨报电子周刊》宣布停刊,原因是早在2005年,报社就开通了微博,并意识到这个新途径会对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带来“革命”,因此与多数华文媒体不同,日本侨报社对微博的经营和推广给予了很大投入,在有积累的情况下,做出了重新定位。对此,接受本项目问卷调查的71名海外华裔青少年中有69人选择喜欢网络阅读而不是传统纸媒,比率近乎100%。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应邀参加了2015年5月在美国硅谷举办的可视化技术传播会议,发现谷歌、脸谱等已经面向未来五至十年提出概念创新,这说明海外华文媒体需要敏锐把握技术发展新趋势,做好规划。
三要探索“华语-母语双向位”传播模式,做到华人声音,主流社会倾听,从根本上提升影响力。这方面法国华文媒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2008奥运火炬传递在巴黎受干扰后,当地华文媒体认识到必须找到办法,让法国民众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在《侨报》主编钱海芬、前华侨华人会第一副主席林精平的推动下,法国有了华文-法文双语华文媒体。例如:“一报”(《法国侨报》),“一刊”(《双赢》杂志),“一网”(法国“侨网”),“一视频”(为浙江电视台提供视频服务,同时也在法国播放)和“一微信”(《法国侨报》同名微信公众号)。2014年10月22日,“欧洲华语广播电台”开播,以播发中法双语节目为主。这类中法双语的海外华文媒体既为华人服务,也能吸引法国人,影响力越来越大。然而,发展“华语-母语双向位”传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过程,它涉及了跨文化等更多复杂因素,因此需要协同对象国研究、语言传播研究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领域共同探索这条路该怎么走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对于我国有关部门来说,一方面可以继续深化已有合作,另一方面作为祖籍国,我国政府、媒体、组织和研究机构需要创新思想,助力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例如:为海外华文媒体了解国内政策、发展提供专项渠道,在新闻专业性评奖中纳入海外华文媒体作品,加大对海外华文媒体的研究力度,尽快填补相关系统性研究的空白,开展海外华文媒体的调研,建立广泛的、多层级的联系,了解他们的诉求、发展态势和经验教训等,制定合力发展的规划与策略。
(本文系“国务院侨办社科基金”项目资助成果,项目编号:QBQ201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