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龙
一座大山孕出了一个碧水长流的龙潭,这个碧水长流的龙潭演绎出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个美丽的传说造就了一个民族节日“哑巴会”,让世界大开眼界,真切感受中国云南大理彝族地区的神秘与美丽的民俗文化。
“哑巴会”是祥云彝族除火把节外的另外一个重要民族节日。而比起火把节的地域、民族上的广泛性,“哑巴会”更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在彝族居住区中,东山彝族乡也有举办“哑巴会”的传统,但以大营彝族村七宣自然村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举办的“哑巴会”场面最为浩大,最能吸引人,影响也最大。届时万千人前往参加,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七宣村位于禾甸坝东北大松坪河中游,是一个纯彝族的村庄。村里有固定的一位男性“大哑巴”,有相对固定的男女“中哑巴”,再加上过节时临时确定的“小哑巴”,成为每年“哑巴会”的主要角色。届时,在村东后岔箐间的龙王庙里,头戴插着野鸡长而艳丽羽的毛牛皮头饰的“大哑巴”,脱得只剩下一条羊皮短裤,让村里的长者画师给画一黄两青三条龙,分别代表龙王和龙子。
黄龙画在胸膛上,两条青龙画在腰脊间,缠绕双手,呈“二龙抢宝”状。也分别给“中哑巴”“小哑巴”彩画着色。“中哑巴”的画纹也比较复杂,主要是崇拜的图腾和彝族文字等。一切准备好,随着一声声“请哑巴出山喽”的喊声,四个“中哑巴”用扎好的彩轿抬着“大哑巴”走出龙王庙,其他的“哑巴”打着歌跟在后面,来到搭架好的主场地,首先进行“哑巴舞”表演。
表演结束,“大哑巴”一声尖厉的大叫,带着众“哑巴”首先奔过七宣村正中间的小广场,然后向一户户人家奔去跳去。除了家中有人新亡的人户外,“哑巴们”要将哑巴舞跳到周围7个自然村的每一户人家里,不能漏掉一家一户。跳进了哪一家,也就意味着把一年的丰收、幸福、吉祥带来了这一家。
“哑巴节”在七宣村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像火把节一样经久不衰。当地彝族群众朴实地认为,通过这个节日里“跳哑巴”,就能有效地消除一年里自然灾害和病魔的侵扰,给当地彝汉等各民族居民带来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六畜兴旺,大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同时也能给当天远道来七宣参与节日活动的外村乡客人,带来整整一年的幸福如意,吉祥安宁。
2006年,大营彝族文化“哑巴节”以其独特的魅力,被列为祥云县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9年,又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9月,七宣村被祥云县确定为民俗文化采访基地。尤为喜人的是,从七宣哑巴文化中提炼的彝族舞蹈《措么得拓》,参加2008年云南省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获得大理赛区金奖;舞蹈《姆的馁》参加2011年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得金奖和传承奖。七宣哑巴节,跃上了荣誉的高峰。
流传在七宣村一带有关“哑巴节”来历的那个民间传说是这样讲的:很多年前,刚刚定居在七宣的彝家人,遭受自然灾害和病魔的双重折腾,日子过得病气恹恹。村里没有得病的一个美丽的哑巴姑娘,每天出村,给村里在饥饿和病痛中挣扎的乡亲寻找充饥的野果和治病的草药。一天,哑姑回到村东后箐里的龙潭边,感觉非常累,坐下休息,一坐就睡了过去。等她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到了龙潭深处的龙宫,龙王要娶她为妃,她抗争不过,只能应从,并且为龙王生下了孩子。但她依然深情地挂念着乡亲,就与龙王约定,每年正月初八,让她带着孩子去跟村里的乡亲见面,并带去药材和雨水等人们迫切需要的东西。而村里的人们,为又能见到美丽善良的哑姑欣喜若狂,全村聚会,用跳哑巴舞的方式,与哑女共享重逢的幸福。这热烈狂放的舞蹈一年年跳下来,自然灾害越来越少,病魔也渐渐远去了,七宣村的彝家人和周围村庄的各民族居民,从此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过“哑巴节”和在“哑巴节”上跳“哑巴舞”的习俗,也就一年年一代代流传下来,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