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彦
过去,只要走进农家厨房,循着香味,便会看到灶头。
对乡土美食而言,灶,大概是五味最亲密的调和地。这番纯正的生活气息,只有在炊烟袅袅中,方能展现岁月的浓香滋味。
不管在浙江以外的什么地方,笋干、梅干菜被做得多么荒腔走板,人们依然对它的朴实,表现出极大的喜爱。若不抱一颗田园之心,就很难领略那般独有的香味。而与浙江各地的食物相遇,也意味着挖掘各种有趣的差异,体会各种口味、肠胃、灵感、想象。
这些年来,农村的灶头也越来越少了。作为中国式厨房里的一道独特景观,灶头的很多寓意,是对柴米油盐平凡生活的满足和憧憬。
荷叶粉蒸肉
时钟滴答滴答,游子归心似箭。春节的脚步临近,故乡那头,忙碌的身影不曾停歇。悬着冰凌的屋檐下,是父亲挂上的咸香四溢的腊肉和酱鱼?年夜饭里,母亲会否端上我们念念不忘的荷叶粉蒸肉?
清香可口的粉蒸肉,一般用大碗或盆一只,底上放鲜荷叶一张,将拌好粉的肉排放在上面,覆盖一张荷叶,上笼用旺火蒸2小时至酥熟,再用小张鲜荷叶将块肉分别包好,吃前再上笼用文火焖蒸30分钟即成。这样做法的荷叶保持鲜绿,肉质更加清香有味。
相传,“荷叶粉蒸肉”与周仓有关。周仓何许人也,说明白一点,是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的“马夫”,关羽之所以成为常胜将军,除了他有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两件宝物外,更有他得力的“马夫”周仓的功劳。所以关羽能横刀,得心应手,还全凭周仓的配合。他有一种特殊的功能能手抓热菜饭不怕烫手,疾步如飞的本领能与赤兔马试比跑,是因为他的手脚上长有一层厚厚的茸毛,不怕烫,又能快步行走,人称“飞毛”。
关羽听了之后感到奇惑,为了探知虚实,对周仓说:要与他同床共眠,而周仓不知是计,周仓一躺下就呼呼大睡,而周仓手脚上的毛扎得关羽一夜不得好宿。第二天一早起来,要周仓把手脚上的毛剃去,主子一声令下,周仓只好把手脚上的毛剃得精光,但关羽出征,周仓还得人前马后地跟着,手脚上没有了毛,抓热菜就烫手,疾走脚上发热,这如何办呢?于是周仓摘了路边的荷叶把手脚包起,这样抓热饭菜也不烫手了,脚上也不热了。后来民间根据这一传闻创制出“荷叶粉蒸肉”这一雅俗共赏的夏令绝妙佳肴,一直流传至今。
慰藉,是妈妈菜的味道,是家园的守望。我们站在土灶头边,看着母亲在偌大的铁锅中,烧出一道道浓香扑鼻的菜肴。那些乡土菜,带着柴火和泥土的天然香味,驻进我们的梦中,直到白发苍苍,依旧挥之不去。于是,我们想念且追寻着。
叫化童鸡
叫化童鸡,又称黄泥煨鸡,是杭州天香楼等杭菜馆最早推出的传统风味佳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古时战乱年代,不少百姓家破人亡,沦为乞丐(杭州俗称叫花子)。有一天,一个流落各地的乞丐,饥寒交迫,既无片瓦御寒,又无颗粒粮食充饥,体力渐渐支持不住,昏倒在地。
他的难友为了抢救他,在露天拾柴烧起篝火,让他取暖,又把同伙仅有的一只鸡拿来,准备给他烧吃,增加营养。可是,当时没有工具无法着手烧制,急得大家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有人急中生智,提议索性因陋就简,用烂泥把鸡包起来,把泥团放篝火中烧煨。他们一边拾柴,一边烤煨,忙了整整半天,总算把鸡煨好。敲开泥团,不仅鸡毛粘在烤干的泥团上随之脱落了,而且出乎意外,鸡煨烤得特别好,香味四溢,惊动了四邻,大家闻香而至,纷纷赞美这是别致的煨法,别致的口味。
后来,楼外楼菜馆吸取了这一烹调经验,并加以改进,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越鸡”、绍酒、西湖荷叶加工,将宰杀洗净的原只嫩“越鸡”加上各种调味品,在鸡腹中填满佐料,然后用西湖荷叶及箬壳包扎,再在外边裹上一层用绍兴酒脚、盐水调和的酒坛泥,放在文火中煨烤三四小时。
到顾客食用时,整个泥团拿到餐厅当场拆开。由于它是经密封烧烤的,保持了鸡的原汁原味,加上用地方名酒拌泥裹烤,酒的香醇气味经火一烤沁入鸡肉,打开泥团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更加增添了这个营养丰富的菜肴的情趣,因此成了人们来杭游览都想一试的杭州传统名菜。后来,这种泥烤技法传入菜馆、酒楼,厨师们又不断改进,在煨烤的泥巴中加入绍酒,将鸡包以西湖荷叶烤制,使荷叶的清香和母鸡的鲜香融为一体。于是历年延传下来,“叫化童鸡”的名声远扬。
味觉,从来都未能远离思考,也从不欺骗内心。久居都市的我们,会对乡土菜情有独钟,那是城市繁华之外,都市人对田园生活、原生态美食和美丽乡村的向往。我们试图从简单、浓郁、乡土的食物中,寻得一丝丝慰藉。
宋嫂鱼羹
现在,美食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中国人奇迹般地将它化成一个丰富的江湖。而这其中的殿堂之作,并不在光怪陆离的馆子里,而在坊间街巷,阿公阿婆的手艺里。就像一碗手工面,必须要用家常的炊具才最美味,中央厨房再先进的大锅,都做不出那样的味道。只有古老和粗朴的方式,才制造出丰腴完美的口感。
只要看看名字,就知道浙菜如何将原汁原味的草根性显示得淋漓尽致。宋嫂鱼羹是“宋嫂”的原创,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由于它色泽金黄,鲜嫩滑润,味似蟹羹。又名“赛蟹羹”。
南宋淳熙六年(1179)三月十五,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登御舟闲游西湖,来至钱塘门外,已时近中午。太上皇的侍从告诉他,这里有家菜馆的鱼羹味道很好,何不品尝、品尝?太上皇此时也稍有些饿的感觉,就命人下船去菜馆买鱼羹。
这家菜馆的主人宋五嫂,本是东京汴梁人士,曾在东京汴梁经营鱼羹菜馆。在宋王朝南迁之时,出于对宋王朝的爱国感情,跟随南迁队伍来到临安(今杭州),在西湖边上经营这家卖鱼羹的小店,维持生计。宋五嫂见豪华游艇的人来买鱼羹,估计是皇亲国戚之类,就亲自烹制了鱼羹,送到游艇之上。
快人快语的宋五嫂见了太上皇毫不畏惧,就对太上皇说:“小奴本是东京人氏,是随着御驾来到这里的。”太上皇赵构闻听此言,不胜唏嘘,心想像她这样的草民,能够跟随他南迁临安,的确是大宋江山的希望。想到这里就命人赏赐给宋五嫂“金钱十文,银钱一百文,绢十匹,仍令后苑供应泛索”。
从此,宋五嫂的鱼羹就被称作“宋嫂鱼羹”,更加声名远扬。正如俞平伯先生在《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中所指出:“西湖鱼羹之美,口碑流传已千载矣。”
宋嫂鱼羹烹调时,先将作主料的鳜鱼蒸熟剔去皮骨,加上火腿丝、香菇竹笋末及鸡汤等佐料烹制而成。成菜色泽悦目,鲜嫩润滑,味似蟹羹,故又称“赛蟹羹”。
当得以落座在某个冬夜的排档,迎接一碗个子不小的砂锅煲,体内的寒气被浓汤一点点驱散时,你也和这个地方热情地融为一体了。美食中最有吸引力的,就是这般纯正并真实的百姓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