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手操作中学数学

2015-05-30 08:28刘林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纸片动手解决问题

刘林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可见,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亲身感知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 事实上,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 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搭配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先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学生已从生活中得到一些经验,但还不会有序地思考问题. 通过动手摆一摆,会产生一些思考:怎样摆才能又快又完整地摆出所有的搭配?对于参差不齐的学生,有学生在摆过程中找到了方法,有的学生则没有,因此学生在汇报时,出现以下四种情况:1.没有顺序的摆,得到有6种不同的搭配;2.没有顺序的摆,结果是少于6种或多于6种的搭配;3.有序的摆,先确定上装,再搭配下装;4.先确定下装,再搭配上装,这也是有序的摆. 不管怎样,学生动手操作,已帮助他们建立了表象,从中获取了经验,再从学生的汇报中优化方法,无疑是后面两种方法比较好. 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索的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在动手操作中深入理解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时,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认识了二分之一,显然,学生二分之一的代表的意义是不够深刻的,于是接着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纸片的二分之一.

部分學生作品:

通过折纸片这个动手操作的教学环节,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热情的参与到学习中来,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而且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他们图形不一样,折法也不一样,怎么都表示出了它们图形的二分之一呢?对比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使学生深刻理解 “平均分”,分数中“2”和“1”各表示什么意义,也就认识了二分之一代表的意义. 学生不仅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也只有这样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价值的数学.

三、在动手操作中解决问题

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形象思维逐渐过度到抽象逻辑思维. 要解决纯粹的抽象逻辑思维问题,对他们来说还是很困难的,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动”中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想法,在“动”中找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本第58页的一题:

这是一道思维性较强的综合题,有一定难度. 学生通常做法有:1. 22 + 16 + 10 = 48(枝),7 + 3 + 2 = 12(枝),48 ÷ 12 = 4(束);2. 22 ÷ 7 = 3(束)……1(枝),16 ÷ 3 = 5(束)……1(枝),10 ÷ 2 = 5(束),3 + 5 + 5 = 13(束).

从上面两种错误解答来看,学生除了没有正确理解题意外,思维方式也是错的. 虽然这类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少接触,他们动手“分花”的机会少,所以做错也就不足为怪. 针对学生的“思维困境”,在教学中我用动手操作这一策略,分别用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纸片代替康乃馨、玫瑰和郁金香,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分一分,通过实际操作,他们很快得出结论,扎成3束后康乃馨已不够7枝,不能再分了,所以最多可以扎成3束. 然后通过整理用算式表示出来.

动手操作,不仅促使学生深入理解题意,清晰地理解和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是解决问题简单有效的方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动手操作最能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它有助于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在操作中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促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纸片动手解决问题
我也来动手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听话的纸片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纸片也能托住水
动手画一画
动手演示找错因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