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明
从2016年开始,广东高考数学采用全国课标卷已毫无悬念,为了有效应对,本期《高中》以近几年全国高考卷为蓝本,分析各考点命题规律,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备考策略。主要分九大部分:
1. 集合、函数与不等式;
2.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3. 数列;
4. 概率统计(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5. 立体几何;
6. 解析几何;
7. 几何证明选讲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和不等式选讲;
8. 推理与证明、算法和复数;
9. 导数与定积分。
同学们,高中三年,是拼搏的三年,奋斗的三年。它能够让你遍尝失败带来的苦涩艰辛,也能够让你尽享成功带来的甜蜜快乐。
有些人瞧不起考试,讨厌考试。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确实有局限性,人的确有很多能力是不能量化为考试分数的。特别是高考,区区几张试卷,更不可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才能。但是,换个角度想,到目前为止,有谁能给出比考试更有效地选拔人才的尺度?
其实,考试制度不是从来就有的,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依据血源的亲疏远近、门阀的高低贵贱选拔人才的制度。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可事实证明这样选拔人才不行。祖宗的英明神武不能确保子孙不成酒囊饭袋,清贫寒门倒经常俊才云集,所以隋文帝要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凭组织推荐选拔人才,中国古代一直都有,文化大革命时曾盛极一时(讲究根红苗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挑葱儿点蒜。推荐工农兵上大学)但事实证明这样也不行。
改革开放之初,人才断层,祖国建设和发展曾一度出现人才匮乏的局面。小平同志复出后,拨乱反正,1978年恢复高考。为国家遴选出大批人才,多少人因高考而改变命运。出生在新时代的我们,真的要感谢高考制度,正是它使我们有了被公平挑选的机会,如若还是依门第取士,靠推荐选拔,我们中间的大部分算是没戏了。
一个国家要想自立自强于民族之林,必须要发展,要有实力;个人要想追求自己的自由、平等、幸福也必须要发展,要有实力。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针对国家的经济建设而言,其实针对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现代社会,个人成才的周期大大延长了。古人不需要学电脑、数理化;不需要懂英语、考大学,而现代人却不能幸免。古人生活水平不高,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就行,现代人不能再住寒窑,而要攒钱买房;古人活动空间狭窄,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即可男耕女织生活下去,现代人被置身于知识经济浪潮中,知识不够,已很难生存。
科技发展,时代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一样,别的不说,就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也令人惊讶不已。弄清摄影原理到制造出照相机,花了112年,电话仅用了56年,电视更短、仅用12年,太阳能电池仅2年。科技创新、知识更新、互联网带来铺天盖地的信息爆炸,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对教育、对我们的成长就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人到十七八岁应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包括心理承受能力——能为目标忍辱负重的精神。
高考需要考生临场不慌,国家也需要在紧要关头能镇定自若的人;高考需要考生细心,国家也绝不敢将重任交给一个粗枝大叶的人;高考需要考生自信不犹豫,国家也需要面对重要决策能果断拍板而绝不迟疑的人。
如此看来,高考还是很能检测我们的综合素质,在高考制度短期内还不可能取消的情况下,高考仍是高校选拔人才的一种较可行的方法。既然高考客观存在,那么,我们做学生的只能是积极应对,勤恳务实,给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校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