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研究

2015-05-30 05:34朱济赛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制造业转型

朱济赛

[摘 要]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中国早已成为制造业大国,却还尚未成为制造业强国。目前,中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而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与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地区的转移又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当前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究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再工业化;产业转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0.147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0-0-01

1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值在全球中的份额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受到科技发展水平、制造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限制,中国尚未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首先,过于依赖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外商纷纷以独资和合资的方式在中国国内建厂,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向中国,这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有效地解决了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就业问题,也很大程度上拉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但是,在当今中国向全球产业链上游转移的进程中,初级产品占比过重的现状已成为制约中国产品竞争力最大的因素之一。其次,经济发展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在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与企业普遍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够,片面追求经济增速,环境污染型、资源浪费型企业不断由西方向我国转移,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凸显。第三,企业的研发投入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中国的大多数企业为西方品牌厂商的代工厂,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其发展过于依赖外贸订单,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制造业“质”的发展,增加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营风险。第四,贸易摩擦增多。在后危机时代,各国出于对本国经济的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力度以及增加贸易壁垒,抑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 中国制造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2.1 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国家深刻意识到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虚拟经济如果严重背离实体经济,将会产生严重的发展隐患。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重新向实体经济回归。基于欧美国家深厚的工业基础和制造业竞争力,其再工业化的产业部门也集中在高端制造业,为抢夺全球产业链的上游位置,高端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势必会愈加激烈。目前,中国正处于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经历了三十多年依靠外资、廉价劳动力实现的经济高增长后,中国的整体经济增速开始从高位回落。为了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也越来越将政策中心倾斜到高新技术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相配套的措施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和对外投资。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为削弱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并提升其自身竞争力,打压和排挤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如对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频繁开展反倾销调查、知识产权诉讼、外资公司撤离中国及设置更高的贸易壁垒等。

2.2 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红利渐趋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外企也随之调整其在全球的产业布局,不断将在中国的低端制造业工厂向东南亚国家如越南、老挝、柬埔寨等转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目前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虽然这种转移的趋势符合中国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因为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低端制造业在中国的出口总额中仍然占较大的比重,例如服装、鞋帽、纺织等产品在中国的货物出口总额中仍然占20%的份额。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的快速转移,势必造成中国失业人口增加,不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3 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对策

3.1 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步伐

在高端制造业向欧美回流的背景下,中国更应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经验表明,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国内企业只能是作为外企“代工厂”的形式存在,经营状况过于依赖外贸订单,且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不利于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政府的层面来看,一方面应加大研发创新的政策和经费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引导企业研发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育,推进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有机结合,使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可以及时投入到生产中。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一方面应当利用国家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契机,加大研发和创新的投入,注重消化引进的技术、运用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企业应当注重企业声誉的建设和品牌影响力的打造,提高产品质量。

3.2 调整国内产业布局,促进低端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

在低端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首先应当调整国内产业布局,用低端制造业从东部向中西部的转移替代向东南亚国家的转移。中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渐渐失去了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在中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还普遍较低,将低端制造业布局在西部地区,不仅可以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也可以降低中西部地区的失业率,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东南亚国家虽然相对中国拥有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但其产业的集聚程度、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还没有达到中国的水平,中国可以继续加大对地区产业链的建设、增加行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减缓“人口红利”渐趋消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 曲玥,都阳.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10):90-94.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制造业转型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转型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