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摘要】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中宁教授指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就是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数学活动而获得的经验. 这“经验”,是建立在“数学活动”之上. 设计一个好的数学活动,在真实的操作活动中经历感悟,使学生个体获取的数学活动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具生长力的经验.
【关键词】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活动;操作;思维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从“双基”到 “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 特别是经验的积累,这不是靠教师在课堂上讲出来的,必须在学生的亲历中启发思考. 这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
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要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亲历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并通过反思总结,优化思维过程,使学生个体获取的数学活动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一、设计“好”活动,积累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从事有明确的数学目标的活动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经验,那么很显然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前提和核心是要提供“好”的活动,有了一个“好”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米”在生活中学生有所接触,很多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但这个认识是模糊的,有差异的. 先让学生进行了想像估计,接着学生在设计的卷绸带活动中,边操作边感受,1米慢慢地由短变长,利用原有经验,逐渐接近新经验.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对1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就有了一个具体的形象的初步认识,并且每名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为他们的经验累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探索空间.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无论问题情境设计得多么完美生动,课件做得美伦美奂,学生只是从黑板上、大屏幕中老师的完美的预设中去模拟构建,亦或是与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对照类比,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没有任何自己的发现,更无从去谈论积累数学经验.
二、追寻“真”操作,丰富经验
从学生个人角度来说,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之后所积淀的内容. 它既有学生针对有关活动而获得的那些直接经验,更有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自我反省而提炼出来的个体知识. 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应该让每名学生都经历真正的操作过程,有他们自己的真正体验.
根据前边的关于米的认识,老师提出让学生们测量教室有多长,按小组分好后,让同学们动手开始量.孩子们一时兴奋异常,每个小组都开始热闹地进行测量,老师在一边巡视,并适时点拨他们怎么量. 操作好后开始交流,一个眼尖的孩子立即举手说:“老师,他们组肯定量错了,不可能这么长. ”老师说:“那么就请这名同学再重新量一量,看看有沒有这么长. ”在同学们的众目睽睽之下,这组同学量的特别认真. 刚量了几步远,前面提意见的那名同学又发现了:“你们走弯路了,没有把尺子摆直. ”老师马上请他来参与量,这名同学边摆尺子边说:“我们把尺子沿着教室中间的这条线,这样量就直直的了. ”在大家的交流下,孩子们渐渐完善了如何量教室长度的经验.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操作得出结论,一般都会先由学生示范,再设计操作要求. 但是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数学学习,由于学生受到事先设计好的程序的束缚,而使得整个操作活动缺乏创新性和生成性,缺乏必须的个性体验,教学步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平时为了能很好地调控课堂,,如果有学生偏离了老师预定的轨道,有了一点自己不同的想法,老师就会给予否定. 可是这样的活动还是他们自己真实的体验吗?这样收获的经验还是他们自己真实的经验吗?杭州新思维培训中心罗永军老师在讲座中指出,最初的经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让学生在操作经历的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去筛选、去甄别方便与不方便,这样获得的经验才是真正的、丰富的.
三、凸显“深”思维,提升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重点是积累,同时也应当看到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经验是粗浅的,而要经过一定数量的感性经验的积累实现理性经验的概括与提升. 如果不能将体验抽象提炼为经验,那么这种经历体验就白白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在具体形象地认识了米尺上的1米和自己身上的1米后.
(1)师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等等. 老师把米尺放在中间,请孩子们上来站一站. 接着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师问:“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名同学都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老师设计的两个活动,是建立在前面初步形成1米表象的基础之上,这两个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探究空间. 在设计中并没有仅满足于让学生参与活动,而是增加了两个思考问题:“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同样是走路,为什么一个走两步,另一个走3步呢?”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在关注学生已有基本操作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再有意识地进行引导提升,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不断的感悟中,学生对1米的经验不再仅仅停留在一个具体的长度,而是学会了进行数学的思考,思维得到了逐步的深化. 这样的活动经验才会带着浓浓的数学味,蕴含着无限的扩展力.
【参考资料】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郭玉峰,史宁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出、理解与实践》中国教育学刊,2012(4):42-45.
[3]黄翔,童莉.《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目标》《课程教材教法》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