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

2015-05-30 10:48史桂永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存在海德格尔诗意

史桂永

内容摘要:海德格尔批判了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分模式,认为人不是唯一的主体,所有的存在者都是主体。在海德格尔看来,当下生存的时代在总体上是技术支配下的时代。“诗意地栖居”所依赖的并非技术所带来的丰富的物质,而是内心的沉思与安宁。

关键词:海德格尔 诗意 美学 存在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能力不断增强,一种征服自然的人类欲望便不断膨胀。长此以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绿地面积迅速减少,人们不禁要问“人类的‘栖居之地究竟何在?”海德格尔在20世纪上叶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海德格尔展开了对技术之本质的追问,并指出拯救技术危险的最后归宿: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一.多元存在,人类只是主体之一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必定是与世界中同样存在人、事、物的“共在”和“结缘”①。因此,人生活在与人、事、物的各种关系之中,同化于世界之中。海德格尔批判了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分模式,认为“人不是在者的主人,人是在者的看护者”②。

整个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根基是“时间”,“存在”是时间中的存在。最能够让人领悟到时间存在的体验是死亡。我们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都可能感受到生命终结的临界。但这里面有个分别,常人知道死亡不可避免,从而千方百计地逃避死亡。这样就掩盖了死亡的真正意义。而另一种态度,是面对死亡,敢于去“畏”,意识到生命是此在对终结的“先行”;从而体悟生存的种种可能,尤其是那种逼近中的极端可能性。如此这般,生存的意义便向着无蔽状态的存在敞开。

二.工具与价值的融合

技术的利弊历来是人类社会一个争执不休的话题。在海德格尔看来,当下生存的时代在总体上是技术支配下的时代。海德格尔批判了两种通行的现代技术的本质观:其一,技术是合目的的工具,即将技术等同于纯粹的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其二,技术是人的行为,即将技术理解为人之理性或价值理性。

海德格尔认为,“正是这种人们至今仍旧深信不疑的关于技术的中性把握,使我们对技术的本质仍然茫然无知”③。正确认识技术的本质,才能保证人类驾驭技术为人类社会服务而不会为技术“异化”。技术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支配现代技术的去蔽是一种挑战,即向自然提出无理要求,逼迫自然供应既可以提取又可以存储的能量”④。其二,技术的本质在于“框架”(Ge-stell),海德格尔认为,“框架”是指强迫性的聚集,这种聚集强迫人,对人提出挑战,要他用勒令的方式,将现实揭示为“定位—储备”。

近代技术的飞跃发展带来工具理性势力的膨胀,祛除了中世纪人类精神世界的许多“魅影”,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促成现代文明社会的形成。但是,当工具理性极度膨胀之时,对于终极问题的关怀却急剧退缩,因此,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融合是迫切而必要的。

三.大地的诗意之美

“人诗意地栖居”本是荷尔德林的诗句,海德格尔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复引用并且赋予新的内容,甚至把它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

海德格尔非常赞赏荷尔德林所描绘的人类生活方式: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乃万物之本源,将人与自然的最高和谐定义为“诗意地栖居”。那么,何谓“栖居”呢?海德格尔的栖居这一术语并非指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住在某个地方”。真正的栖居困境在于:栖居者只有为物留备自由存在之空间,才能为自己获得自由栖居之空间。

海德格尔认为,诗意地栖居所依赖的并非技术所带来的丰富的物质,而是内心的沉思与安宁。人类存在的技术手段带来了“人化的自然”。现代技术造成了人性的异化,人们渐渐失去了生存的精神家园。人成为无家可归的浪子,而精神上的无家可归正是安家的真正困境。“安居,置于和平中,就是说,处于和平中,处于自由中。自由再其本质上保护一切。安居的根本特征就是这种保护。”⑤

注 释

①张方:《人生此在的诗意光辉——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诗学观》,《理论月刊》,2007年第7期,第50页。

②[德]海德格尔著:《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③[德]海德格尔著:《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

④[德]海德格尔著:《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⑤[德]海德格尔著:《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115页。

(作者单位:湖北秭归县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存在海德格尔诗意
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冬日浪漫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被耽搁的诗意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