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凡是杰出的作家,大都能站在时代的前列,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乐章中,奏出他们的最强音,写出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创造出前任未曾留下,后人必将继承的文学财富;他们的伟大业绩定会在历史的大书上,镂刻在人民的记忆力。在朝鲜的文学史上,李奎报就是这样一位划时代的杰出人物,他的作品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他的民族意识贯穿于其书牍、传志、公牍、论说、杂记等各类散文之中,特别是在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弄弄的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李奎报的诗歌 爱国主义 情怀 体现
朝鲜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朝鲜文学在经历了长时间发展成长后,到了高丽时期,朝鲜文学达到了繁荣期。但是,在高丽文学中占有优势的还是汉文文学,这个时期,朝鲜汉诗有了飞跃的发展,出现了李奎报、李齐贤、朴寅亮、金黄元,郑袭明等一批有才华的诗人,其中著名诗人李奎报是最突出的代表。
可以说,李奎报在朝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充满了爱国忧民的思想,艺术表达上善于借鉴和继承,又能自成一家,以立意新颖在朝鲜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进步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成就对朝鲜现实主义诗歌和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民族矛盾极为尖锐的年代里,李奎报作为一个有着爱国注意和高度的民族气质的诗人,以他那激昂的慷慨的诗歌鼓舞和激励着人民在苦难中奋斗。
一.对祖国历史悠久和宝贵文化遗产充满的爱意
李奎报二十六岁时,创作《东明王篇》,《东明王》共一千三百九十字,取材于历史传说,叙述高句丽始祖朱蒙的建国过程。诗中朱蒙被塑造成一位圣君的形象,他机智勇敢,而且仁慈爱民。他建立的国家风气淳朴,政由德出。。这样写朱蒙,实际作者是在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出作者对仁政的渴望,反映了作者儒家的治世思想原则。这样写祖先的历史,既缅怀祖先功业,又以辉煌历史感到骄傲,激发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本诗序文中作者点明自己这样的创作动机:“捌东明之事,非以变化神异眩惑众目,事实创国之神迹,则此而不述,后将何观”是用作诗之记之,欲使夫天下知我国本圣人之都耳。”作者指出:“我们朝鲜国乃我们自己祖先所开创,国人应以悠久的历史感到自豪,天下人也应该知道我们是一个独立的礼义之邦。作者的用意很明显,一方面是激发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是警告世人不要对一个礼义之邦虎视耽耽、心存非份之想。
二.对民族敌人的强烈憎恨
历史上的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凡是真正的爱国者,必然对侵略自己国家,破坏国家人们的侵略者深恶痛绝,处处流露出那种不共戴天之仇。当得知侵略者在蹂躏自己祖国的锦绣河山时,他在《闻达旦入江南》中,李奎报对敌人的进犯气愤至极,痛骂侵略者:真是断其头、食其肉而不解其恨,表现了对敌人的无比仇恨。诗人在《十月电》中他写道:
天放骄儿毒已弥,当冬震雷又奚为。
翻然若向胡头击,纵曰非时可曰时。
初冬震雷当是自然界偶然现象,李奎报却把它理解为天公发怒,设想天公雷电劈向敌人。认为初冬震雷虽不合自然界季节,但只要能击向敌人,那也是正合时宜的。同样表现了对敌人的愤恨和击败敌人的愿望。对于一个爱国者来说,最大的欣慰莫过于战胜外来的敌人,从而确保自己祖国领土的完整。因此,当胜利的消息传来,诗人都能欣喜若狂,哪怕是一次小小胜利,他也为之欢欣鼓舞,因为有小的胜利,就会有大的胜利,推而广之,战胜敌人是有可能的。每一次胜利都能使国民受到鼓舞,增强战胜敌人的信心,使国民看到最后胜利的曙光。高丽战争持续28年,元朝一直未能攻下,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丽人民最后取得了不小的胜利。这个胜利,正是由于有李奎报这样一大批爱国官员,组织民众,团结抗战取得的。
三.对苦难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同情
李奎报早年在农村从事过生产劳动,他深刻的了解农民的生活疾苦。在《苦寒吟》中描绘一家大小虽然生活饥寒交迫,但是他们却能够想到普天之下的所有受苦之人:“吾非孔墨贤,胡为突不黔兮席不暖,妻儿莫啼寒,吾欲东伐若木烧为炭,炙遍吾家及四海,腊月长流汗。”像杜甫那样“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不是把手中的权力作为中饱私囊,表明了那些时代的一些进步思想的文人的真实感情。还有《嬬妪叹》中,诗作用对话形式写成,我们仿佛听到两位老人的亲切交谈。诗人对祈求季节不要变换的缺衣老妇的深切同情,他的同情进一步也对农民产生了敬意。通过对底层社会的了解,他彻底转变了对农民的思想感情,在他的头脑里,农民的形象高大起来,认识到农民是财富的源泉。“带雨锄禾伏亩中,形容丑恶岂人容。王孙公子休轻侮,富贵豪奢出自农。”(《代农夫吟》)“一国痔肥民力内, 万人生死稻芽中。”(《雨中观耕者赠书记》)。甚至把农民看得比神佛还重要:“一粒一粒安可轻,多人生死与富贫。我敬农夫和敬佛,佛难养活已饥人。”(《新谷行》)能给农民如此高的评价。这在封建社会多么难能可贵,作为统治阶级一员,他本人自然也靠农民的供养。但他内心却时作轮转、惭愧不安。“见兹稼墙艰,一粒何忍食。”(《东门外观稼》)“平生无片功,受禄岁几解。口费万民膏,身还一室伏。”(《正月七日受禄》)“渠县三韩宰相官,从前尸禄尚何颜。”(《代人答》)有了靠农民供养的内疚,有了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他在感情关系上就消除了与民众的隔膜,就能够与民众推心置腹地交流。
四.对贵族文人和不劳而食的统治者的揭露和批判
李奎报在五古长诗《闻国令禁农晌清酒白饭》中,用直白的语言尖锐的揭示了封建社会贫富的天壤之差,揭示了富人的“富”完全是掠夺农民而来的,农民辛苦耕作一年,而粮食全被官府征收,到头来,反到挖野菜、掘草根自救不及。而农民生产了粮食,却被“国令”严禁“响清酒白饭”。这样的社会还有什么道理可言,可以看出,诗作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统治者的无比愤恨以及对农民百性的深切同情。
然而,在那些豺狼当道的封建社会,清官是很难做的,在外敌侵略的外在压力下,国内的种种压力也折磨着他,这期间,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对高丽王朝的不满,他在《苦热》中写到:“如何流谪地,遭此百端凶,死亦非所惧,天胡令我穷。”但是在他看来,肉体上的折磨,甚至是死都是无所畏惧的,在面对当时黑暗势力的压迫下,没有妥协,即使“受此万里谪”也是丝毫没有后悔之意。当蒙古大军逼近高丽首都开京的时候,当时李奎报已经六十四岁,但是他仍然怀着一颗炽热的报国之心,自告奋勇的加入了保卫开京的战斗中,捍卫疆土和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奎报晚年若然保持着进取向上的精神。不忘学习。不仅如此,他还用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勉励亲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晚年还保持着一片爱国忧民的心。如《老将》:
当年身似鹘飞扬,东北曾驰百战场。
雪霁错应看箭形,天阴时复发金疮。
雕弓蛇蜇堂中挂,白刃龙蟠匣里藏。
报国壮心长凛凛,梦中鸣谪射戎王。
以上我们可以容易的看出李奎报的一生都是以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疾苦为己任的一生。特别是晚年,他把诗的创作看的比自己的仕途还要高尚,他宁愿在清贫的生活中简单的从事诗歌的创作,也不愿和当时黑暗的统治阶级同流合污。1237年,他年高退隐,1241年农历9月2日去世,享年72岁。去世时,高丽国王高宗为之悲痛伤感,三日不朝,溢以“文顺公”,后人因此称他为“李文顺”。
可以说,李奎报用他忧国忧民为基调的文学创作,形式是多样的,思想内容也是深刻的。特别是他的诗歌,作为朝鲜现实主义汉文诗的开拓者,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十四世纪以创作揭露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民谣汉译诗人李齐贤和反映人民疾苦的进步诗人李谷等,都收到了他的汉文诗中现实主义的影响。甚至在当时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封建末期现实主义精神诗文,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汲取了李奎报汉文诗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李奎报的汉诗对朝鲜汉文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李奎报以他卓越的才华,为十四世纪高丽诗坛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也在古代汉诗百花园中增添了一棵鲜艳的奇苑。
参考文献
[1]韦旭升.朝鲜文学史.朝鲜文学史第三篇第三章[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陶银骠,武斌.中外哲学家辞典[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5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李岩.李奎报《东明王篇》艺术结构漫论[J].东疆学刊.2005(3),P71.
(作者介绍:凌娟,西昌学院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