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琪
内容摘要:作为一篇反讽艺术的佳作,约翰·科里尔的短篇小说《追逐者》讲述了一名青年人为了获取爱人的芳心,向研制爱情药水的老人购买所谓充满魔力药水的故事。本文拟以文本为基础,试图从反讽艺术批评手法探析《追逐者》中的文字游戏,并借此探求该文章对道德批判,以给予另样的诠释角度。
关健词:约翰·科里尔 追逐者 反讽艺术 道德批判
一.约翰·科里尔生平及作品《追逐者》简介
约翰·科里尔于1901年出生英国,后移居美国,作为一名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作家。他成功地在短篇小说及戏剧领域成为多产型作家。多数作品于1930年至1950年期间刊登于《纽约客》上,于1951年收集于《幻想与晚安》(Fancies and Goodnights),并一举获得国际玄想奖(International Fantasy Award),颇受赞许。
《追逐者》(The Chaser)是约翰·科里尔于1940年刊登于《纽约客》的一篇玄想小说。小说的内容主要讲的是一名名叫Alan Austin的年轻人为了想得到心意女孩的爱,向兜售各式药水(如爱情灵药love potion,生命清洁器life cleaner)的老头购买一种“功效非凡”的爱情灵药(love potion)----一种无色无味,能让对方对你产生一种极度的依恋和热爱,并视你为生命的唯一乐趣。故事全文主要以年轻人Alan与老人间的对话为支撑,并以年轻人欢快的买走爱情灵药,伴随着老年意味深长的一声“au revoir”(再见)结束。
二.反讽艺术
“反讽”(irony)一词,最早可上溯至古希腊喜剧。它是一个佯装无知、擅长运用听似傻话实则包含真理的语言击败自视高明的对手的角色典型。在16世纪以前,反讽在西方文论中还只是一种次要的修辞格,它的基本特征是字面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即言在此而意在彼。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文论复活了沉寂、湮没已久的反讽概念。其概念有了拓展性的发展,它不再是一种局部性的修辞手法,而成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形成了美学意义上的反讽。
20世纪中叶的新批评文论又赋予了反讽更为深刻的现代意义。瑞恰慈认为,“反讽性观照” 是诗歌创作的必要条件;布鲁克斯则认为,反讽这个名词是“表示诗歌内不协调品质的最一般化的术语”。也就是说新批评不仅将反讽视为一种诗歌创作和批评原则,而且将其视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态度,故此国内学者黄擎在其文章《论当代小说的叙述反讽》指出“反讽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包含了对立的两项,并通过这悖逆冲突的两项昭示了一种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反讽的可以分为多类反讽,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讲反讽与叙事艺术相结合,而出现了叙述反讽这样一种反讽性话语表达方式。叙述反讽是一种基本的反讽性话语表达方式,旨在通过或彰显或潜隐对立的两项,如戏拟性文本与母本(被戏拟的文本)之间的对比、叙述语调与叙述内容及表达意旨的乖离、话语与误置语境的不符、异常叙述者的独特视角与惯常视角的相异,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反讽效果,并从中深刻地揭示出与所陈述的字面义相反的真实意旨。叙述反讽的艺术通常通过一些细节反讽,如戏虐反讽、语调反讽、话语反讽、视点反讽等达到一种相悖却深刻的艺术效果。
三.《追逐者》中的反讽艺术
约翰·科里尔的这篇短篇小说可谓是通过一种对获取爱情的幻想手法将一种病态的爱情演绎成貌似轻松的故事,然后通过反讽的手法,将其置于道德的舞台上给予淋漓尽致的批评。然而他成功的将这一艺术手法表现得机智深邃、严肃冷峻,使其含于内,浅露于外。
1.言语反讽
言语反讽是《追逐者》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反讽技巧。一般来说,当说话人(叙述者)所说的话与其表达的意图和本意不同或相反,即用正面的话表达反面的意图,或用反面的话表达正面意义时,就产生了言语反讽,言语反讽也被称为反语。通常作者(叙述者)利用反语来传递嘲弄、批判、否定或幽默、亲呢和认同等不同的情感意味。言语反讽效果的产生与作者或小说叙述者采用的叙事语气密切相关。
《追逐者》中的反讽及由此而生的效果,主要是通过兜售药物的老人和青年人的对话来实现的。其实作为文章的两个主角,老人代表的是一种体验世界,他的经历经过时间的沉淀,他说的话更令人发人深省。与此同时,那个从文章开头出现的那个怯懦,无知的青年更像来自理想世界,他渴望被爱,却采取了一种令人无法理解—买药水的方式去获取别人的爱。在老人用大量的描述来向青年人展示他的爱情灵药,提及它的药效时,老人解释为“……她会性情大变,只有你对她来说是最重要的……她只希望成为你的全部……她渴望知道你的一切,包括你在想什么,你为什么突然间大笑,为什么看似悲伤……”看似在无尽的吹嘘自己的药剂有多灵验,其实是老人对年轻人的一种警示,在药效的背后质问的青年人这种被监视被束缚的感情是否是你所内心渴望的人。然而这位年轻人却无法理解老人这般反讽的话语,反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奋“这才是爱啊!!”。当询问这种药剂的价格时,老人轻描淡写的说了句“只需要1美元。”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价格啊,所谓问世间情为何物,难道真是是1美元就能换得的么?也正是这个1美元的价格反衬出这种通过旁门左道所获得到的爱情的不值,一直用药物换取的束缚般的感情在老人看来,或者说在作者看来也仅仅这么廉价。
文章没有以任何浪漫或悲剧式结尾结束,反而是一句”au revoir”(再见)来草草收尾,但是从文章其余几处暗示可以看书这次的再见其实在老人眼中也是再次的相逢。因为他已经预言到年轻人还会来购买他的镇店之宝“生命清洁器”,因此强烈的言语讽刺应运而生。
2.视点反讽
通过异常叙述者的独特视角进行叙述,与人们所熟悉的惯常视角形成对照, 产生反讽意义,这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视点反讽。《追逐者》小说中择取的主人公是一名涉世未深,有点胆怯的年轻人与一位精明圆滑的的药物销售老人。而小说的主题确是爱情。从古至今,有多少流芳万世的文学及文艺作品是对爱情主题的歌颂,然后作者却将这一主题基于两个男性间,并将爱情视为可以买卖的一物,试问这不是对这类爱情的讽刺,又会是什么呢?
四.《追逐者》中对道德的批判
反讽之下蕴含了深刻的道德批判。《追逐者》对社会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对情感伦理的批判上。20世纪中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贫富分化悬殊,相伴而来的是人的信仰与社会道德的危机,人们心中的道德天平开始倾斜,屈从于物欲的冲动。美国是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时代,金钱成为至高无上的追求,甚至成为衡量情感领域的尺度。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和挤压下,功利主义时代人们道德心态的失衡和失去信仰后的孤独,这种心态弥漫在情感这一社会的核心成分之中。也正是隐喻了这样一个社会现象,作者才刻画出一个能卖爱情药剂的老人。之所以有需求,才能让精明的老人不断的研发诸如爱情药水、生命清洁剂这般可笑的产品。情感的体验在这个社会变的一文不值,如同物件般可以买卖。与此同时,作者通过对年轻人Alan的描写更是深层次的揭示那个时代人们思想的匮乏及对情感追求的可笑体现。
五.结语
作为一篇短篇小说,《追逐者》在其描述手法等方面向读者提供了更为发人深省的沉思,而正是这种巧妙的写作手法,才赋予了该小说更为深刻的艺术效果。强烈的反讽效果不仅将小说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更是对读者理解的一次体验与挑战。文学的意义也正是如此,从不同的体验世界了经历不同的感悟。滑稽也好、可鄙也好、不可思议也罢。反讽就是在不确定的场地上为了拯救人类的灵魂,而进行未知的战斗。
参考文献
[1]江颖.论《美国牧歌》的叙事反讽艺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10(1)
[2]黄擎.论当代小说的叙述反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2002(1)
[3]王爱素.桑德堡战争诗歌的反讽策略---黑龙江科技信息[J] 2010(23)
[4]张在新.英语短篇小说选读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