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辰
内容摘要:随着各种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出现,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受众的关注率不仅仅是由内容的时新性决定的,更多的应该是由新闻内容来决定的。人们最初是从新闻的结构形式开始着手的,包括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式等等各种不同的结构演变出了不同的新闻文本。而本文主要是以柴静的电视节目《看见》为例,研究柴静的新闻采访风格。
关键词:讲故事 采访风格
柴静作为当代国内一线的记者型主持人,无论是她的采访活动,还是人物访谈节目,都给受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她的每一次创新都是源于她多年采访的实践经验,而也正是这种经验的累积,使得柴静的风格越来越贴近生活。下面我们就以柴静的电视节目《看见》为例对其采访风格进行研究。
一.好的新闻是从讲故事开始的
“新闻报道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受众提供信息的最好方式之一。”这是威廉·E布隆代尔在他的《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中所提到的。正如他所说,好的新闻报道就在向受众讲故事。而这里所说的“故事”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故事,而是一种叙事的手法。纵观柴静的所有作品,无论是采访或是访谈节目,与其说是新闻作品更不如说是柴静为受众精心准备的一个个关于不同人物的故事,我们在柴静的访谈节目《看见》中就发现。柴静为每一个受访者都定制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也并不是柴静讲出来的,而是由受访者自己讲出来的,或委婉动听或慷慨激昂都是受众自己的个人体会。
与其他访谈节目主持人不同的是柴静向受众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以表达情感为主,能调动被采访者的情感,充分展现现实,而这种表达就使得她的采访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故事,如在《药家鑫案双方父母受害方退还赔款》的那一期节目中,柴静面对双方的父母亲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平静而低沉的语调,语气上也是娓娓到来。她只是想为受众展现出一个真实的采访对象,而也正是这种关切的情感使得受访者可以真实的吐露出内心。
二.好的新闻要有深度
在柴静的作品《看见》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覆盖的人群就越广,你找了几个层面?”仔细想来,我们大多数的报道往往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没有继续将其延展到后续两个层面。作为一个记者只是会讲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新闻毕竟不是小说,他们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还要对发生的事件负责,对受众负责,对整个社会负责。所以,记者不仅要会讲故事,而且还要把故事讲出深度。
在《看见》的中我们经常看到柴静在问“为什么?”“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些简单的问句就是柴静将受访者导向话题深处的坐标。她要把受访者讲的故事导向更深的层次。比如说,她在《药家鑫案双方父母 受害方退还赔款》的那一期节目中,柴静在采访药家鑫的父母时,一直通过药家鑫在出庭时的证词和他生前与同学们的交流来引出药家鑫为什么会在案发时做出了肇事杀人这种极端的行为。慢慢发现其父母对于药的教育过于直接粗暴、缺少沟通使得药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偏执甚至走向极端。这样运用疑问句的短刀直入,就清晰明了的将药的家庭教育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同时对全社会父母教育子女的问题起到借鉴。这个采访并不是特例,在每一段采访的过程中柴静都会就采访的主题进行抽离,进而将采访的主题进行深化。
三.结语
纵观柴静的所有采访,我们不难发现柴静在每次采访时,都是在用心与受访者沟通和交流。并且对于受访者来说始终都是一个听故事的人,而在听故事的同时又不断地根据相关线索进行发问,为受众营造一个对于受访者来说有血有肉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不仅有血有肉构造丰满,最终都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这个高度或是对受众起到借鉴作用或是对受众起到警示作用,真正将新闻的作用充分发挥。看到这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就是柴静这样是不是会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纸质媒介还是电视媒介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记者或主持人都要恪守底线,多采用引用或直接应用受访者自己的话,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新闻或采访的真实性原则,而这里的柴静在每一段采访中都是遵从了受访者自己的意图,并且在采访过程中柴静还不断的在验证受访者所说的话。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把握新闻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刘晓彤.对柴静采访风格的探索[J]《新闻传播》2014,1
[2]宋晓阳.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