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事业的昨天、今天、明天

2015-05-30 10:48
心理与健康 2015年10期
关键词:重性病患卫生

Q201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在中国的宣传主题为“心理健康,社会和谐”,与去年的主题完全一致。公众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再一次联系到了一起,这有着怎样的深意?

A去年,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在和专家讨论、商定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主题的时候,大家就有了一个普遍的共识,即心理健康对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了。人们个体的心理健康的状态,会直接影响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又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个体的心理健康了,人群的心理健康状态自然会达到一定的水准,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

当然,我们也感觉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越来越多元化,社会正处于转型或者变革中,而且这种转型将是长期存在的,需要人们长期不断地进行适应,且适应又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所以,去年的宣传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今年可以继续沿用它,当然也不排除今后几年都保持不变。

主题是一样的,但从宣传的角度看可以赋予它相应的侧重点。“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它涉及的面是非常广的,比如不同的人群怎样做到心理健康,如何让自己的社会关系达到和谐,生活和工作如何平衡……这些都属于心理健康,是社会和谐这个主题下的不同角度,关键要找准公众关注的契合点。

Q在促进公众心理健康方面,国家从制度上进行了哪些规定?

A不论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还是具体工作的角度,我们要始终遵循《精神卫生法》。当然,在《精神卫生法》颁布之前,我们也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摸索。《精神卫生法》中的规定让如何维护公众的心理健康工作更加系统,更加具体了,它谈到了整个社会,包括政府部门、机关团体、组织、个人和家庭,都要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承担责任。

比如工青妇系统,要对组织和行业范围内的人群肩负起一定的心理健康保护、促进方面的责任,要做一些实际的工作。再比如卫计委,要对整个卫生行业,尤其是医疗机构以及医务人员提出要求。

Q如何评价当前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

A总体来说,精神卫生工作这些年来有了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人们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了。

以前,人们一般不认为失眠、焦虑、抑郁是问题,但现在,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很多意外事件的发生,人们认识到,要经常审视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也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以前没把睡不着觉当回事,现在有了这种意识,知道了身边如果有人睡不着觉,可能属于睡眠障碍,而又是什么导致了睡眠问题呢?很有可能是压力,然后就可以从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很多方面去找原因了。

媒体的大力宣传,无形中促使公众去关注、寻找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人们也知道了,如果症状很严重,那就属于病态,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就医。这是近几年非常大的一个变化。

另外,我们也非常明显地感到,这几年,精神卫生机构服务的量、人数,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大幅提高了,相比10年前可谓发展了一大步,很多精神专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的病房楼以及就医环境的改善也非常明显。以前的精神专科医院,绝大多数是封闭式管理,现在很多医院的病房都开放了,精神专科医院的门诊环境、病房环境跟综合医院相比,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这是非常大的进步。当然,这种变化在大城市是非常明显的,但在西部地区、基层,改善环境还需要当地政府部门更多的投入。

不可否认的是,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也暴露出很多短板。

如果把我國精神卫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的话,精神卫生的发展状况还是明显滞后的。在综合医院,包括一些大型的三级甲等医院,开设精神科、心理科的仍然比较少。一部分原因是精神科医生的数量非常少,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连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也没能达到。

另外,我国精神卫生的发展依然滞后于人们的需求。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普遍,但人们经常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寻求帮助。可见,我们对公众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水平、能力,还是不够的。

还有,我们的服务模式比较单一。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最终都去了医院,尤其是专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但这些机构提供的服务,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药物治疗为主。但实际上,从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上看,更需要心理咨询与治疗相关的服务。这种现象,一方面源于我们的政策扶持,包括引导行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另一方面,心理卫生从业者,特别是高质量的人才非常紧缺。

所以,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实际的需求相比也是有差距的。

Q精神卫生服务需要高水平的人才,国家对精神卫生从业者有什么特别的要求?精神卫生从业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意识?

A对于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与治疗师而言,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非常高的。除了有精神医学专业的素养以外,还需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很高的人文情怀,以及对社会发展变化、对人性的把控能力,能够掌控病人的就诊过程,以及与病人的交往和沟通。

正因如此,精神卫生工作者也承担着很大的风险,因为患病的人群有一部分属于无责任能力,在就诊过程中容易出现攻击医护人员的行为,从业者有很大的职业风险。然而现在,对于精神科医生、护士、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群体,国家还没有相应的岗位津贴或者风险津贴等倾斜性的补助,这对留住人才是非常不利的。我们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一定要善待人才,给他们更好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才能保证他们安心地服务于精神病患这个特殊的群体。

Q先前有调查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超过1600万,如何保障他们的权益?

A近几年,媒体不断报道严重的精神障碍病人肇事肇祸事件,公众非常关注。这些年,国家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从中央财政投入来看也在不断增加,可以说,国家也非常关注重性精神病患这个群体。

如何保障他们的权益呢?最基本的是患病后能得到救治。在我国,绝大部分重性精神病患在门诊都能看上病,在急性期还能得到住院治疗。

现在有一个问题,对病人的医疗救助,包括医疗保障制度还需要加强和落实。在北京、上海、宁波等一些大城市,病人在门诊有服药减免等优惠政策,减轻了患者很大的经济负担,但中西部的很多地区,对重性精神病患的补贴和保障相比其他类型的病人没有区别,而诊治重性精神病对家庭来说负担很重。

比如,如果病人吃普通的抗精神病药物,一年下来,门诊服药费用大概需要几千元,负担比较重。如果病人住院治疗,报销比例会高一些,大概能达到70%左右,也就是说,住院的保障水平高。但重性精神病患需要终生服药,不但病人本身无法出去工作,家庭中肯定还需要另外的成员辞去工作照顾他,影响了整个家庭的收入来源。

近几年,国家卫生部门在局部地区提高了对重性精神病患的医疗保障。另外,民政部门对于贫困人群的低保水平也在增加,贫困人群的就医也有相应的医疗救助。还有残联系统,采取残疾人保障金等措施,在局部地区给予一定的服药补贴。这些政策加起来,对很多精神残疾人,尤其是重性精神病患和家庭意味着雪中送炭,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今后,国家对于诊治重性精神病患的努力方向是,在普惠性的医疗保险基础上,能够给这样的家庭更多的扶持,特别制定一些政策,能够保证病人吃得上药,吃得起药,保持病情的平稳。

Q从国家的角度,对未来的精神卫生事业有怎样的愿景和规划?

A2015年6月,国家卫计委经过讨论研究发布了《2015年—2020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规划》对未来5年的精神卫生工作进行了框架性设计。

在《规划》中,精神卫生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与社会事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共同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在未来5年,最重要的一点是从服务人群的角度,继续完善现有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我們的精神科医生数量还远远不足,我们希望尽快培养起一批合格的精神科医生,尤其在社区,在距离老百姓更近的地方,能够有一些精神医学的专业人员成长起来。

另外,在未来5年,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研究精神病的早期发现、治疗,包括社区管理,能够使得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的事件减少,保证社会层面的稳定、安全,不再引发公众对这类问题的恐慌。还有,《规划》中提到对特定的精神疾病,比如老年阿尔茨海默病、儿童孤独症,以及特定人群比如老年人、妇女、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相应的医疗机构要尽快完善各种类型的服务,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技能掌握方面也提出了要求。

精神卫生工作比较有特点,它既是专业性很强的社会问题,又是社会性很强的专业问题,所以,它需要整个社会,包括政府的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在基层,在街道、乡镇,可以设立一个多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可以是一个领导小组,也可以是一个联席会议等等,把问题放在一个多部门参与的氛围下解决,减少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当然,在整个体系中自然也要发挥媒体的作用。希望社会能进一步关注精神卫生,希望媒体不仅仅报道那些新闻事件,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形式多宣传精神卫生的科普知识,比如如何预防抑郁、焦虑,如何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乐观的心态等等。媒体与公众的接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推动精神卫生的广度方面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猜你喜欢
重性病患卫生
社区综合管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氨磺必利与喹硫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诊疗效果比较
卫生与健康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长沙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研究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卫生歌
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在江北区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江西 免费救治重性精神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