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丰齐 伍欣
摘 要:“产学研”教学模式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性本科院校更应该在其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突显出与地方企业合作的实践优势,积极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模式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对策探讨,以促进产学研模式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工业设计;“产学研”;教学模式
1.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教学模式的产生
我国普通高校自20世纪80年代开办工业设计专业发展至今,已成为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工业的逐渐壮大,普通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科研理论的欠缺,教学实践的不足以及机械式地模仿国外教学模式等,导致教学效果、学生及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国内环境、实践工作及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在此现状下,基于“校企联合”的“产学研”教学模式被开发和应用起来。
“产学研”教学模式是指高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科研及生产劳动的充分结合而建立的一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体制,旨在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产学研”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利用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资源优势,在产学合作与双向参与的作用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地方性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模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广度不够,学生人数有待增加。在“产学研”教学模式推广形势下,地方性本科院校迅速加入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推广应用的行列,立足于本地,寻求与本地企业合作的机会。虽然,该项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校企双方却在合作的广度上有待提升。其在合作过程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不够广,且覆盖的学生范围也不够全面,由此限制了“产学研”教学模式的高效开展。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双方的合作主要建立在企业对设计的需求上,企业重在生产效益的获得,与校方的出发点不相一致。另一方面,高校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不能根据企业的需求而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由此参与实践学习的学生多是以短期实习和寒暑假实习为主,不能让所有学生同时进入企业学习,进而降低了教学的整体效率。
(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校企资源有待共享。由于“产学研”教学模式在我国推广的时间较晚,一些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更没有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对资源共享的效率较低。这主要因为企业更重视获取经济效益,虽然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能在高校资源中获得工业设计创新的资源,并且能学习到高校专业教师研发的成果,但当其不能确定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收益时,合作对于该企业而言便失去了意义。此外,企业中的各项产品设计车间及一些技术人员、项目设计人员等都是能为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实践提供作用的,但企业基于利益的考虑,当心学生有碍于工业设计及制作程序的进行,很少让学生接触这些领域,学生难以对不同材料的特性、工艺等进行了解和探索,校企合作停留于极为肤浅的层面,学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锻炼。
(3)校企合作高度不够,研究成果有待推进。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中,其科研项目的横向项目主要是对企业的设计服务,教师通过带领学生为企业设计提供服务而为企业带来利润,学生和教师也从中得到实践锻炼。表面上来看,该项合作似乎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双赢,但当校企双方合作到实处以后,科研项目却仅局限为单一的产品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带领指导下只需重复地完成产品开发或产品形象设计等工作,完成了该项科研项目,合作便中止。从该项合作来看,其高度远远不够,尤其是工业设计教师不能参与其他专业的科研团队进行合作,并深入开展研究,不能从“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出发为工业项目设计提供力量。
3.推进地方性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模式教学的对策
(1)强调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较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开设的产品专题课程中,市场调研、模型制作及材料工艺等课题都是由教师虚拟提出,学生不能得到真实的锻炼,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为此,笔者认为,在“产学研”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将企业的真实课题导入工业设计专业相关课程中,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设计的充分融合,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和创新思维。另外,还应该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引入“1+N”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倡导由多名指导老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如专任教师、工程师及科研人员等都应该被聘请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解决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2)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地方性本科院校本身具备服务当地经济的职能,其在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教学模式下应该充分结合当地产业现状,为当地工业企业培养从事产品开发及设计制作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教育期间,联合企业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讲,校企合作可以按照如下方法实施:首先,实施完全实战形式,实习单位接受的项目交由实习生完成,并在按期保质条件下完成;其次,实施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形式,即在企业内部利用设计师带徒弟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考察、构思和绘制效果图及结构设计等环节,使学生熟悉设计实践创作的流程,提高工业产品设计的动手能力;最后,实施虚拟课题,自主训练的方法。由实训教师规定训练内容,并安排场地,引导学生设计实践创作,强化专业知识训练。
(3)鼓励协同完成科研项目,体现科研成果价值。为了提升校企合作的高度,积极推进科研成果,地方性本科院校应鼓励教师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中,鼓励教师及企业工程师、设计师等联合授课,并形成有效的科研团队,实现高校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目标,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能力。如当拿到企业某个产品开发的项目时,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协同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完成项目开发工作,促进教师与企业的双赢。与此同时,工业设计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其他专业的科研团队,为其开发工业产品提供理论支持。工业设计教师还可以将校企合作下的科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促进资源的共享。
(4)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拓宽合作思路。针对当前较多地方性高校出现的校企合作表面短暂性现象,笔者认为应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完善,不断拓宽合作思路,扭转双方不利的局面。为此,地方性本科院校应与地方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并对合作模式进行科学规划,高效促进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开展。
总之,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强、学习难度大的专业,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的难点,产学研教学模式是一个科学规范的教学手段,需要地方性本科院校合理实施,达到与企业合作的共赢,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汪碧波.“1+N”多师制项目模块教学摭谈——以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专业课程为例[J].装饰,2012(03).
[2]胡中艳,施进发,曹再辉.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发展趋势[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