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桂婷 高扩昌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已势在必行,而此类院校中的英语专业前身大都为师范专业,专业设置往往不符合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转型发展阶段面临诸如专业定位不明确、师资力量薄弱、培养目标与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不能体现社会适应性等问题,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要在转型中找到出路,应以“明确办学特色,找准专业定位;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了解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社会等方面”为切入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率,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强化此类院校的转型发展水平和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英语专业 转型 现状与出路
[中图分类号] G648.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89-04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我国目前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不管从数量、层次还是从结构来看都严重不足,与社会经济发展不适应。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急需改变。近年来,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谋求发展的举措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也指出:“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这就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已势在必行。
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组,许多位于外围城市的专科院校都升格为本科院校,1999年以来新设本科学校共有647所,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数量的55.3%[1],这些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重任,不仅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推动高等教育面向区域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因此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迫在眉睫。然而,这类院校的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前身大都为师范专业,办学目标大都定位为学术型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上都以满足中小学英语师资为主,与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适应,在转型发展阶段遇到诸多问题,不能体现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担当。因此,此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必须以转型为契机,努力探索发展路径,切实提高本专业学生就业率,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英语应用型人才,强化此类院校的转型发展水平和社会竞争力。
二、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现状
从本世纪初开始,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的重要性也在提升,加之开设英语专业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少,“懂英语就能当英语老师”的观念流行,因此大量高校开办了英语系。据2013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在全国1166所本科高校中,有903所大学开设了英语本科专业,占我国本科高校总数的77.4%,高居国内各专业之首。换言之,如果单纯从开办数量看,那么英语专业俨然已经成为国内高校的“第一专业”。[2]由于招生形势可观,各个地方院校也毫不例外争相开设英语专业。根据近3年本科院校招生专业数量的统计分析[1],半数以上新建本科院校集中在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和汉语言文学等7个专业招生,且招生比例明显高于国内本科院校的平均水平。然而,这些专业的就业率却低于全国本科院校的平均水平。根据麦可思提供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数据看,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不到50%,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在就业半年内离职。由此可见,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其发展中必然存在诸多问题。
对于地方高校英语专业,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除了面临地方高校存在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存在一些个性问题:
(一)共性问题
所谓共性问题,是指英语专业和某高校内其他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具有相似性的困境和障碍。重庆三峡学院校长孙芳城指出[3],地方高校存在的共同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先天不足”,起步晚、基础差、经费保障能力弱;二是“后天失调”,原有的师资队伍与“双师型”要求差距较大;三是“发展趋同”,地方高校普遍存在贪大求全问题,在专业设置、课程问题上没有和企业人才需求对接。具体到英语专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发展与学校类型不符
从专业属性来看,英语专业从属于人文专业,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这一专业在常规的语言技能培养之外,还承担着重要的专业使命,那就是通过语言学习对象国的历史、文化和其他人文性内容。反观我国历次公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都把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在打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方面,而应用目标始终缺位。[4]换句话说,原本应该作为工具的英语成了学习的本身或学习的目标。戴炜栋[5]通过对国内4所院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接受评估的结果的调查,发现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不懂得外语学科的发展特点,如个别院校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发展内涵和定位不清楚,制订的学科规划既与该校的层次定位不相符,也不符合外语学科的基本规律,缺乏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规划。其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相对紧缺
目前,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还不尽合理,缺乏既精通外语,又熟练掌握经济、金融、外贸、法律、信息、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能用外语来教授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6]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基本素质、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已不能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影响了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3.培养目标与社会对英语人才需求脱节
英语教学领域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强调外语专业知识的灌输,以培养用外语作交际工具,从事口、笔译工作的翻译人员、各级学校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将外语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人员为目标。努力方向是打好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偏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学生并不了解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内容。而且,相当一部分高校僵化、保守地按传统课程设置培养人才,机械地照本宣科,缺乏实践教学,与其他相关学科没有交叉和兼容,学生知识面窄,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脱节。
4.课程设置不符合多元化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针对地方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方面,学界已经有了诸多研究和讨论。周柳琴[7]在调查了广西地方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后,发现广西有部分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还不够科学合理。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课程设置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学生思辨能力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这一现象在其他地方高校也很普遍。王秀琴[8]、陈均[9]、蒋云华[10]等分别以河南、贵州、云南等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对这些院校英语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地方本科院校在探索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没能准确把握社会需求,没有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出发来设置课程,忽略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
(二)个性问题
个性问题是指英语专业自身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特殊困境和问题。在当前形势下,个性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看,高考英语政策直接影响高校英语的办学方向。英语高考社会化是高考改革政策的强音,英语不再和以前一样,集中统一考试,而是由社会机构组织考试,成绩和大学英语四、六级一样分等级,学生高中期间可以多次参加考试,最终以最高成绩为准。高考招生时,不同的学校会对英语提出不同的等级要求。然而,这些都是想法和规划,还没有具体实施。
2.长久以来,社会对英语非议颇多,英语成为众矢之的。英语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生存的资格与门槛,例如,不管从业者在实际工作中是否用到英语,只要参加职称评定,就必须通过外语考试,诸如此类“唯英语是尊”的现象,学界认为是不合理的,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人才的发掘。而且,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催生了一条又一条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链条,使得社会各个层面对英语的鄙薄与日俱增。
3.学生学习成就感低,缺乏动力和后劲。学生从小学甚或从幼儿园开始接触英语,对英语的学习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英语教育费时多、强度大,然而其结果是培养了大批会考试的“英语哑巴”,学生拿到相关英语的诸多证书并不能反映其听、说、读、写、译技能的真实水平,学生考证仅仅是为了能在将来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给自己增加一个寻求工作的筹码抑或救命稻草。
4.就业萎靡,前景堪忧。虽说高考英语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暂时还不明显,但是这种改革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这让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产生了担忧。近年来英语专业尤其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率持续低迷,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面对诸多共性、个性问题,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路在何方”,这是一个不可回避、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三、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转型的出路
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改善学生的就业现状,提升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水平,决定着英语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以转型为契机,努力探索发展路径。
(一)明确办学特色,找准专业定位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种类的趋势。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高校各自承担着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然而,在我国众多的高校中,不论是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还是专门的外语类院校、师范类院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这些院校大多历史悠久、师资过硬、资金充裕、硬件设施完备。地方本科院校在这些软硬件设施方面都无法与之相竞争。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只能利用自身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明确办学特色,以寻求并保持自身的差异化优势。[8]地方本科院校应紧跟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努力探索符合本地区实情的与英语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形成自己独有的英语专业发展方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二)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师资队伍建设对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尤为重要,关系到院校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地方院校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加大对教师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要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仅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技能,全面发展双师型教师的技术,还要努力提升教师的文化素质。[11]以接受专门的职业训练并取得一定的从业资格入手,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另外,还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特别是积极引进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地方院校兼职任教。将行业企业最鲜活的“血液”注入学校的教学过程,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三)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
黄源深[12]认为,课程必须彻底改革。目前的课程体系是围绕培养掌握英语的人才而构建的,课程的核心是英语技能课和英语知识课。在这种情况下,试图通过微调来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因为把掌握语言技能作为终极目标不可能培养出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更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更强调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3]课程应当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来设置,培养学生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又要有较开阔的视野、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设计应用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框架时,按照“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场方向”的人才培养规格,要突出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整合和学生能力结构的设计。同时,根据市场及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能,灵活设置职业方向。在课程设置上,采用模块组合、项目化教学等模式,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外语应用型人才还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除了课堂上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以外,还应加强校园内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平台,活动的设计应体现能力培养的原则,有机结合课堂内的教学项目,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根据学生就业的岗位,深入企业,和企业专家一起设计实践教学的环节,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顺应在“做中学”的规律。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检验所学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另一方面也在实践中找出差距,促进后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
(四)了解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社会
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是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满足本地区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办的。因此,为地方服务是地方院校的生存之基和活力之源。许多地方高校原本都承担着为本地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在师范教育方面本来就具有经验和优势。因此,应该继续发挥地方高校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地方对英语教师的需求已基本饱和,不能满足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要求。因此,地方高校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充分了解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方向和需求。通过科技服务、校企合作、技术咨询与推广、联合攻关等渠道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责任和使命。积极与地方政府、各行业和社会团体、企业进行深入沟通,取得各方支持,并要调查、研究本地区的人才需求情况,培养急需的英语应用型人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
四、结论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在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下,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应积极响应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战略调整的号召,以转型为契机,着力打造面向行业背景的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谋求发展之路。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各行业和社会团体、企业进行深入沟通,取得各方支持,并要调查研究本地区的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培养急需的英语应用型人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另一方面,要从学校办学特色、课程设置、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对接,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提高转型发展水平。
[ 注 释 ]
[1] 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转型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4-05-07.
[2] 陈彬.高校“第一专业”——英语的尴尬[N].中国科学报,2015-01-29.
[3]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成为代表热议话题[EB/OL].http://www.huanghuai.edu.cn / news / Html / hhxw / 2014-4 / 27 / 114037744.html.
[4] 蔡基刚.英语能力明显弱于他国 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必须转型[N].光明日报,2015-02-03.
[5] 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育的反思[J].外语界,2007(4):2-11.
[6] 齐丹媛,刘伟.经济转型期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35.
[7] 周柳琴.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68-170.
[8] 王秀琴.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1):12-13.
[9] 陈均.落后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设置商务英语课程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
[10] 蒋云华,张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出路——以曲靖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界,2013(36).
[11] 刘有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20-123.
[12] 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13] 陈丙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新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75-180.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