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神秘的青铜器

2015-05-30 10:18
收藏界 2015年11期
关键词:盖面兽面铜器

青铜器简称“铜器”,有炊器、酒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等。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由最初的实用器逐步演变为祭祀的礼器,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

青铜器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其上布满了饕餮纹,夔纹或人形与兽面结合的纹饰;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内容丰富,花纹繁缛富丽。青铜器上形成神灵的图纹,反映了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一种过渡,尤其是铭文,往往记载着历史上某一重大事件,“金石文字”对于研究我国的历史文化,具有任何文物无法取代的作用。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本文选取近期面世的精美的商周青铜器,供读者赏析,以加深对我国青铜器的了解与认识。

父乙

西周早期  高23厘米

此属于商周之际流行的深腹分档四足鬲式。器作侈口,高颈,鼓腹较深,分裆,四柱足,前接管状流,后有兽首,上设一半环钮。盖面隆起,中央有半环钮状提手,盖侧另设一半环钮,联系一节长链,链的另一端与上半环钮相连。盖及腹各饰四组曲折角兽面纹,颈部饰四组一首双身龙纹,流管饰两组三角纹,上部作双角兽首,口衔环,环之侧面饰四组羽纹。连接盖与的链条上亦有兽首为饰。

颈部装饰的一首双身龙纹,其眼球作半椭球状凸起,中有一字形凹陷作为点睛,双龙共享此目。目之上下为两龙之口,其羽冠、身互相倒转,龙体皆内卷。此纹饰的构成手法,是以较宽阳线勾勒所有器官的轮廓,以细密的雷纹填充所有间隙,唯独器腹兽面之双目内不填雷纹,以突出双睛。由此反观主纹饰鼻梁左右的两个典型的大羽纹,其作用是表现鼻的上半轮廓,兼具很强的装饰性。

腹所见的折角兽面纹,以柱足延线为鼻梁中线,向两侧展开。尖鼻头,鼻翼上卷;臣字形目,半球状圆眼珠凸起,以圆凹点为睛。5字形折角。目与角之间有一道眉。目后有耳,耳廓内卷。裂口,下唇向后翻,延伸为腮。

铭文在盖内及器口沿内侧,器盖封铭,作“册S册。作父乙尊彝”。

原铭中族徽“册S册”作左右对称。按商周族徽常作对称式重复,因此应释为“S册”(以下暂称“S册”)。铭文表明此是“S册”之族为祭祀父乙所做的祭器。“S”为族名,“册”为其职官,即商周金文及传世文献常见的“作册”,是史官。“S”族徽罕见。目前所知,仅有两件器物之族属于此器相关。

冉觚、亚觚

商  高31.5厘米

二觚器形、纹饰基本相同。

敞口,长颈,体形瘦长,高圈足下部驰张,底有一周折沿,腹部和圈足各设四条棱脊。颈部饰蕉叶纹,其内有对称的减省变形的动物躯干纹饰。

颈部下栏与圈足上栏分别饰一周四瓣目纹和卷尾夔纹。

腹部与圈足分别饰内卷角饕餮纹和曲折角饕餮纹,躯体皆呈分解式。

整器纹饰皆以雷纹为地,主纹比较纤细,其上又以雷纹勾勒,尤为精致规整,彰显华丽之美。

二觚圈足内壁分别铸有“冉”和“亚 ”族氏铭文。

亚母癸卣

西周  高30厘米

横截面呈椭圆形,直口弧壁,腹部微鼓略显倾垂,圈足下有一周矮折沿。

高盖,盖面微隆,盖顶有花苞形钮,由四翼蝉纹组成,盖沿下有折边。

颈部两侧有一对半环钮,套结内卷角龙首扁提梁。

盖面、盖沿下折边、腹部及圈足皆饰四等分扉棱,颈部前后饰外卷角浮雕小兽首,盖面及腹部前后饰相同的外卷角饕餮纹,作为主体纹饰,兽面角形很大,上有歧羽,臣字形目,口有獠牙,身躯较宽,上有羽翅,尾部外卷,利爪。

盖沿折边处与圈足皆饰相同的外卷角饕餮纹,臣字形目,躯干作窄长细长状,尾部内卷,双目上横出与躯干平行的羽翅状角。

颈部饰两两相连的垂冠顾首龙纹,身躯上立有歧羽,尾部与后一龙首相连,由于空间有限,后一龙纹省身仅呈现顾首。提梁外侧饰省弯形饕餮纹。通体纹饰以雷纹填地,主体饕餮纹上皆用阴线勾勒,形成“三层花”的满工,装饰繁密,但层次分明,纹饰华丽,制作精致,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器盖对铭铸有铭文“亚母癸”四字,母癸在亚字框内,表示此卣是亚族为祭享母癸所作之器。

冉尊 西周  高29厘米

此尊为三段式觚形尊,敞口,长颈,腹部略鼓,高圈足近底部外侈,圈足下有一周狭沿边。

腹部前后饰内卷角大饕餮纹,两侧身向躯被省略,配倒立夔纹,夔纹龙口下置相背的立鸟纹。

主题纹饰皆呈浅浮雕状,上有阴线勾勒,并以雷纹填地,相当精致细密,形成“三层花”的立体视觉效果。

这种以饕餮纹为主体纹饰,两侧配置夔纹和鸟纹(有的仅配一种)作为辅助纹饰的青铜尊。

内底铸有铭文一字“冉”,是为族氏铭文。

直卣  西周  高38厘米

直口内敛,腹部外鼓,横截面呈椭圆形,圈足略外撇,下接一周浅折沿。

外罩式盖,盖面隆起,盖顶有花苞形钮,由六翼蝉纹组成,盖沿下作束腰形。

颈部两侧有一对半环钮,套结瓶形角龙首扁提梁。

盖面及颈部皆饰顾首花冠龙纹,纹饰以突起的稍阔线条组成,颈部前后各饰小兽首,圈足饰中心为目纹的省变形饕餮纹,提梁外侧饰变形蝉纹,皆以细雷纹填地。

盖内与器内底分别铸有铭文一字“冉”,是为族氏铭文。

史 鼎

商  高26.5厘米

口微敛,口沿外折,方唇,双立耳,深腹,腹壁近直,稍外鼓,圜底,下接三柱足,足根向下渐细。口沿下饰六组饕餮纹,兽面以扉棱为鼻,臣字形目,外卷角,躯干、腿爪皆不减省,尾部向下内卷,并用细阴线勾勒,以云纹填地。

腹部饰一周蝉纹,两只大目,以垂叶三角纹为身躯,外围填以云纹。柱足上饰垂叶三角纹。外底有炱痕迹,整体器形端庄稳重,锈色温和。

内壁铸有铭文一字“史”,即族氏铭文。史族是商周时期重要的氏族,迄今发现该族铜器近100件,其中有大量的单铭“史”字的,大约有70余件。

甲骨卜辞中也有众多的“史”,作为官职称谓,多参与祭祀征伐。史作为族氏名应来源于史官,属于“因官命氏”的一种。

饕餮纹

商  高26.6厘米

敞口,唇边加厚呈台阶状。阔体,束腰,鼓腹,平底。下有三棱锥状空足。

口沿上立菌形双柱。半圆形与一足相对应。

腰部饰两组饕餮纹,圆目,躯体向两侧展开,尾部分歧状如鱼尾。

整器保存完好,纹饰粗犷质朴,富蕴高古之风。

兽面纹爵

商  高17厘米

细长流,略曲,短尾略上扬,流口交界处竖立有钉形双柱。

腹部横截面呈椭圆形,腹壁有明显的折棱,上腹部斜直,下腹壁略鼓,平底,下接三棱尖状实足,略外撇。身侧有一弧状,下对一足。上腹部饰兽面纹,兽目突出,身躯为阳线云纹,纹饰峻深。时代应为二里岗上层二期偏晚。

祖癸

西周  高46.3厘米

此著录于《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编号3164。侈口尖唇,口沿上立索状双耳,甑腹较深,腹壁斜直,近底处斜收与鬲连铸。腰部一侧甑、鬲联有一牛首半环形。鬲腹外鼓,分裆,三柱足。腰内置有铜箅,箅一端有铜环与内腹相连,面上有7个十字形镂孔。口沿下饰一周粗线条的环柱角饕餮纹,分成宽窄几近均等的三列,躯干填以云纹,足、爪皆呈云纹状,脊背之上一列填以列刀状(俗称“列旗”)纹,尾部内卷,后又衔接一兽面。鬲部饰三组环柱角大兽面纹,细部用阴线勾勒。此器形与2012年陕西宝鸡石鼓山M3出土的万(M3∶6)相近,石鼓山M3的时代为商末周初,该时代也应与之接近。

内壁铸有铭文“父癸”3字,表示族为祭父癸所作此器。是族氏铭文。

蟠螭纹鼎

战国  高14.8厘米

口微敛,腹较深,腹部近似于半圆形,圜底,腹两侧设附耳,下置短蹄足,足根饰浮雕状兽面。

盖面缓隆起,盖顶中央设一套环并有三鸭形钮。盖顶中央饰涡纹,盖面及器腹蟠螭纹,龙角竖起,尾部向两侧展开,体躯盘曲,以两龙合为横S形,交龙躯干粗大,内填以各种粗细的雷纹和几何纹饰,布局规矩整齐,粗密华丽,此式蟠螭纹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中期。

在山西侯马晋国新田遗址中,曾有这类纹饰的陶范出土,因此鼎具有明显的三晋地区风格。耳部外面饰小交龙纹,侧面饰陶纹。

戈方鼎

西周  高31厘米

直口,口沿内折为子口,附耳粗壮高大,盖为圆角长方形浅盘状,盖顶有一圈足状捉手,可倒置,盖口沿有一周折边。

腹部横截面呈圆角长方形,深腹,腹下部外鼓较甚,圜底,下接四柱足。

盖面及颈部前后饰浅浮雕状单首双身龙纹,龙首为内卷角,臣字形目,身躯上有菱格纹装饰,以细密的勾连云纹填地。

盖内及腹内底铸有铭文6字“乍(作)且(祖)丁(尊)彝,戈”。

意为戈族成员为祭享日名为丁的先祖所作此鼎。

戈族是商周时期的大族,迄今发现的戈族铜器亦有230余件。

猜你喜欢
盖面兽面铜器
抽 水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蕝”部小议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由新见阳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铜器及相关问题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浅析殷周时期复合兽面纹饰
气体保护焊工艺在海管铺设中的应用研究
铜婚
山西定襄中霍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良渚玉器神人兽面像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