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峰
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高参与过程与活动过程同步,这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最优发展。所以任何教学的开端都始于教学主体共同的参与。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把学生个体的活动和小组活动、班集体活动结合起来。要处理好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要使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增强学生高参与活动的兴趣。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问题,诱发动机,确定研究选题。①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②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可以引出任务驱动中的问题。因此,创设情境类似于构建“脚手架”(或称“认知平台”),这种平台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最合适的情境,以引导学生从这里开始进行探究活动。它与我们通常理解上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解答问题”不一样。它不是(或者不完全是)以设问来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像国内某些教学法所提出的那样:教师站在问题面前,带领学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它是创设问题的实际情境,是刺激学生继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活动。
(3).表达和交流阶段。
將学习收获归纳整理,形成书面和口头材料,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的答辩;通过交流、研讨与他人共享成果。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成果,其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一次口头报告、一次主题论辩,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
自由意味着权利与责任。学生作为教学中人格独立的主体,他们应该有自己自主参与教学的权利。学生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他们的自主性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同时,学生在教学中要主体参与就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权,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没有自主权,就不能有主体参与;没有责任,主体参与就失去了效果,学生在教学中的责任就是他们必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主体参与的目的就是对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自由不等于自流,不是没有任务,没有目的,不受教师的指导等。学生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人们对学生成人化的理解所产生的成人化的、与生活对立的教学行为严重束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自由。在教师眼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未来的生活,但是学生对自己来来的生活并不理解,这就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对立。教师常常会自以为是地对学生实施强制性教学。遗憾的是这种教学只重视了学生的未来,却忽视了他们当下的生活,这无异于对学生本身的否定。它不但不能实现他们的自由发展,而且还会成为学生发展的桎梏。教学既是为了将来,同时也为了满足学生现在的各种需要。不管目的指向什么,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学生来说,教学就是一种此在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从学生现实生活的角度去设计现时的教学。这样教学就会充满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具体策略:
(1)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带”。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其次要认识到“空白时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最后,要认识到多给学生主体参与的时间不会影响教学质量,这一点已被一些实验学校所证明。
(2)要给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要充分地给学生读书、思考、质疑、查阅、交流、评价、演练等七种机会保证足够的时间。也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掌握学习方法,提高阅读,分析,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在学过程有所疑,有所获。
3.引导学生多向思维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多向思维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有人提出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多思和善思,要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可以这样说,学生思维活起来之日,也就是学生高参与学习之时。
4.启发学生大胆想像
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特征,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包括世界上的一切。”科学家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提出新的设想,从事发明和创造。学生借助丰富的想象,有助于了解事物之间的某种内部联系,从而加深认识与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感知事物的形象,包括创造未曾知觉过的,甚至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使学生飞向广阔的认识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有人又提出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学生驰骋想象,表明他们高度参与了学习。 优化组合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学生直观想像 从心理学角度探究,人的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而触发阅读动机的是心理的能量。激发心理能量就是教师通过语言描绘、电教等教学手段,却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产生阅读动机。现代教学媒体可以说是五彩纷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长处。我们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幻灯图像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形象感知,可以使用相关声效让学生的情感受熏陶,促使他们进一步想像。成为语文课上活泼的天使从而爱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