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众参与现状研究

2015-05-30 04:07:36伍美玉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公众参与秩序意愿

摘 要: 公众参与是公民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关注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活动,是公民意识的体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强这一群体的公众参与能力、引导他们的公众参与行为,将有助于推动社会民主进程。

关键词: 大学生;公众参与;意愿;秩序

一、公众参与概念

公众参与是上世纪90年代逐渐传入我国的概念,近年来,俞可平、蔡定剑、贾西津等学者对公众参与理论与实践做了大量研究。俞可平教授认为:公众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1]这一概念强调公民(包括各类社会团体)是公众参与的主体,参与的范围是公共事务,公民通过社会上存在着的各种各样的渠道与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互动,从而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

二、大学生公众参与现状

公众参与作为公民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意义重大。而在公民群体中,高校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背景,思维活跃、表达欲强,是公众参与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之一;而作为未来社会的骨干力量,高校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将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良性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大学生公众参与特点

1.公众参与意识逐渐增强

近年来,随着国家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公众的公民意识愈发增强,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也使得公众接收信息、表达意愿的渠道更加便捷和多样化。在这当中思维最活跃的群体——青年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持续增加、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和意愿也明显涨高,各类网络平台和现实环境中都活跃着大学生的身影。

2.公众参与形式以社团活动为主

社团活动是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主要形式。各高校均设立了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社团活动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之余,也成为他们接触社会、关注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在社团、包括年级班级的组织下参加志愿活动、义工服务,用自己的方式行使着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

(二)大学生公众参与的不足

1.公众参与领域单一

针对高校学生公众参与行为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公众参与领域较为单一,环保、义工、慈善捐助等仍然是大学生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而类似“公共部门组织的听证会”、“ 城市建设和规划意见的征询”和“基层自治活动”这些触及社会发展和管理更深层次的公众参与形式,多数学生表示未曾接触和参与其中。

2.参与能力与参与意愿不相称

大学生群体对于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高,但与此同时对公众参与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和应掌握的参与能力却仍然较为薄弱。一份对北京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参与意识较强,但行动滞后;对公共管理者寄予厚望,但同时又对政府工作方式和流程缺乏必要的了解。[2]

3.公众参与秩序有待加强

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还不完善,网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但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却几乎处于空白,对网络秩序的管理难以到位。少数网民在网络这个虚拟平台上发表一些未经证实的传言和不负责任的言论,给网络信息充入了许多“水分”,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思辨能力的成长期,辨别能力还未完全成型,容易被环境影响和左右,接收、听信甚至传播不实信息,导致其公众参与行为失去理性和秩序。

三、推动大学生公众参与向前发展的建议

1.拓宽公众参与领域及深度

大学生社团组织及学生自身应当拓宽公众参与领域,在关注公益、慈善活动的同时,积极开展和参与更多类型的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付诸行动。

2.增强大学生公众参与能力

在一个民主制国家当中,公共政策与公民权利是一种相互塑造的关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众参与能力需要得到教育与锻炼,从而认识政府的功能和目的、落实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共政策也通过公众参与过程获得合法性、减少执行阻力。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公众参与的宣传力度,健全公众参与渠道,开放和欢迎公众声音;大学生群体应认识政府职能和工作流程,学习如何通过正确的渠道表达意愿。

3.大学生公众参与应当“有序”

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3]公民意识的体现、公民意愿的表达,需要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和平台。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化水平必须与公民参与的要求同步发展,否则便会产生动荡。[4]青年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而大学生又是这一群体中的重要力量,引导大学生实现有序表达、将其行为置于有序的框架下展开,能够保证大学生的公众参与行为更加有效,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更好地扮演公民角色。 (作者单位: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本文系贺州学院2012年科研立项《高校学生公众参与现状研究》(2012skzc04)成果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N].学习时报,2006-12-18(005)

[2] 刘怀如.高校环境教育中促进公众参与有效途径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坏境,2010,(05).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5] 伍美玉.公众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J].理论观察,2011,(05).

[6] 伍美玉.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角色[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07)

猜你喜欢
公众参与秩序意愿
秩序与自由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10
孤独与秩序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行政决策中公众参与面临的困境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
法制博览(2016年11期)2016-11-14 10:50:03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8
乱也是一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