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煜
【摘 要】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是手机自媒体时代到来的物质前提,而网络广播与手机移动终端的结合又充分发挥了两者的优势,使网络广播具备了更强的渗透性和抵达性。个人网络电台的自媒体形式在全新的媒体生态又将迎来全新、多样的发展趋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从个人网络电台管理者遇到的发展问题、主播的个人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探索了在手机自媒体时代个人网络电台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手机自媒体 网络广播 个人电台 主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网络广播的发展概况
网络广播在我国的发展从1996年至今已有近20年历史,但发展速度不是很快,尤其是网站独立制作、播放的节目鲜见起色。现在的网络广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传统广播节目的网络化,节目的策划、录制、剪辑均由专业的媒体人员完成。此类网络广播解决了传统广播只能通过收音机等设备收听的设备局限性,又显著改善了其易逝性特点,提高了受众收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另一类则是完全由网民基于网络平台创办的,这类网络电台不依附于任何传统电台,它大多由网民自愿加入或是广播电视等媒体从业者独立于工作单位之外的传播,属于工作之外的个人行为或群体行为。也就是不借助工作单位的传播平台所进行的网络传播,节目的策划、录制、剪辑大多由非专业从业人员完成。
“在网民自办网络广播节目不断涌入的同时,不少传统网络电台销声匿迹,其中包括曾名噪一时的商业网站创办的网络电台,如腾讯QQ电台下线,网易电台早已停止更新,21CN网络电台等一些商业网络电台和个人网络电台经历了几番起伏后,也最终选择了退出;2008年底,雅虎也把其网络电台业务委托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经营,不再独立运营网络电台服务。可见,网络电台的经营运筹和市场开发并非那么简单。事实上,网络广播也正在淡出专业人士的视线,当我们查找网络多媒体相关调查和统计数据时,几乎所有的评测机构都把目光重点放在了网络电视或网络视频上面,而对网络广播提及甚少。”①
虽然网络广播的发展不尽顺利,但在近20年的摸索式发展中,不少专家学者都看好网络广播的发展。“世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清河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瑚等学者一致地认为:网络广播是未来广播的重要传播形式,并且是对抗其他电子媒体的竞争利器。”②经过网络这个大平台的反复筛淘以及无线网络越来越深入人们生活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大范围适用会给网络广播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二、手机为网络广播提供新的平台
如果说几年前,新媒体、移动媒体等词还仅仅停留在书面,那么,近两年它们则实实在在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甚至说达到了不可分割的程度。
屏幕革命带来了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消费者与终端的关系既不是消极地躺在沙发上观看电视的方式——后靠式,也不是身体前倾看电脑屏幕的方式——前倾式,而是与移动终端的一种充分互动的关系——拿到眼前式,而未来视听新媒体将朝着‘以人为中心的方向继续演进。”③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到:“在后信息时代,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数字化,大众传媒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个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媒介的受众从大众到较小的和更小的群体,最后终于只针对个人。”手机凭借便携性的优势,加之无线网络的覆盖,将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五媒体”的主力。
如果说车载广播让行至末路的传统广播忽逢转机,那么智能手机又对网络广播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手机媒体的便携性是决定其媒介地位的核心特征,加之智能操作系统的植入,其高度的媒介综合性使得手机在现代社会的信息流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虽然当下它受制于网络资费限制,但是随着网络化进程的继续发展,无线网络一旦大范围覆盖,手机这一传播媒介的优势将会得到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的出现改善了传统广播对时间、地域的限制问题,但在设备使用层面,仅限于电脑的使用方式还是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发展。而智能手机的出现使手机媒体和网络资源充分融合,用户只要下载相关的应用软件(App),在有网络连接的情况下就能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广播的潜力价值。
基于广播只需用耳朵听的特点,手机广播可以让人们在使用手机刷微博、微信聊天或是浏览新闻资讯的同时收听广播节目,二者非但不冲突还能很好地兼容,极大地整合了人们的“碎片时间”。“有调研数据显示,手机上网高峰时间段为早上6:00到9:00,晚上18:00到20:00,以及20:00到22:00”,④这与传统广播的收听高峰时段几乎重合,网络广播对传统广播的影响也在逐渐变大。
“也许收听网络电台这一举动还属于少部分人的习惯性动作,但活跃在其中的主播和听众绝对超出你的想象范畴。手机移动端的发展给电台的复兴加了一把火,离用户越来越近的同时,也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⑤人们开始更清楚地认识到网络化的生活、手机自媒体时代将对社会传播带来怎样的影响。其实不仅仅是广播,更多的传播形式都在网络的平台上展现着新的发展方式。而广播这样一种形式,适用于手机便携性的特点,优势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个人网络电台的发展现状
(一) 主播现状
个人网络电台的主播女多男少,但差距不严重,在年龄分布上青年是主播队伍的主力军。主播呈现出专业性强、随意性大等显著特点。
图1:主播的年龄分布图
近阶段的主播仍以有专业经验的人员为主,对主播进行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纯粹是个人爱好且无专业学习或工作经验的主播仅占5.5%,而剩下的比例中,学习过播音主持等相关语言类专业的比例占了27.77%,在电台、电视台等单位工作的主播和有过相关经验的比例为33.33%,这就意味着94.5%的主播都是较专业的“科班”出身。
网络广播的主播与传统电台的主播不同,节目录制与更新的随意性很大。因为网络广播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所以对网络广播团队来说主播的流动性很大。在对主播的调查中发现,有85%的主播都没有固定的录制节目的时间,而在这其中有57%的主播有空闲时间就会录制,33.33%的主播只会在有适合的稿子或者是心情状态好时才会录制,只有不到10%的主播有比较固定的录制时间。
图2:主播的录制节目时间
除了上述特点,越来越多的知名人士加入到网络广播的行列,或者说加入到网络广播这个平台。《罗辑思维》主播罗振宇,曾是第一财经《决战商场》和《中国经营者》的主持人,他尝试的自媒体节目最初以视频的形式与受众见面,现在各大广播App上都有他的加入。诸如此类的还有高晓松的网络脱口秀节目《晓说》、原CCTV《财富故事会》主持人王凯主持的脱口秀节目《凯子曰》。在自媒体发展中,名人效应与“草根需求”是一个天平的两端,都不可或缺。
个人网络电台大多依托于荔枝FM、喜马拉雅这类推出了可以创建个人电台的App,实际上是这类App在做一种类似于广告的宣传,这样既招揽了一批忠实的听众,实现了他们做主播的愿望,又能扩大自己App的影响力。网络广播团队则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沉淀下来的,有一部分团队内部结构完善,比如悦读FM,制作了属于自己的App,只播自己团队主播的广播节目;一部分是由文字阅读网站衍生出的有声文章板块,也有招主播的需求。
事实上,不管网络广播团队怎么去定位自己的创办宗旨,听众最直接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对主播声音或节目的整体印象,因此主播的选择是整个团队最重要的一环。只有主播的质量高才能更好地吸引听众,主播的专业素养决定了电台的质量。在手机自媒体时代,个人电台对主播的要求比团队更为严格。自媒体的平台铺好了,但是怎样去经营电台,以什么风格类型对电台进行定位,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主播个人去考虑,难度系数要高于团队协作。
(二) 管理现状
通过对几位网络广播负责人的采访,他们都提到主播的管理其实是最难的。任何一个没有强约束力的团队,绝大多数都会慢慢走向沉寂,这就是社交网络的蒸发式降温。因为网络广播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所以主播的流动性很大。在这一情况下,想要保证节目按时更新,就需要建立起一个基数相对大的主播群体,而吸引主播加入网络广播的大群体更重要的是有一个相对完善且工种分明的团队。
网络主播的挑选相对于线下主播而言,要求不会过于严格,主要依据是主播作品本身。一是吐字是否清晰准确,有无明显杂音、喷麦、口水音等问题;二是需要掌握后期技术;三是声音的整体感觉,包括对选文朗读感情、停顿、声音是否符合选文的主题基调等。从某一方面说,网络广播一直在寻找有特点的“好声音”,而这个“好声音”选择范围更为广泛,不局限于传媒从业人员,可以扩展到每一位喜欢声音喜欢广播的人。网络广播能够正常运行,不仅仅是主播节目的问题,还牵扯到工程师、设计师的后台工作,如何去平衡他们,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感,这也是问题。
网络电台的创办门槛低,一个人也可以创办一个电台。这就直接产生了竞争,因为电台定位和风格的不同,也许上一秒还在听你节目的听众,下一秒就被另一个电台的声音吸引过去了。因此网络广播管理者及主播需要察觉到听众的喜好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整个电台的特色,就需要对听众的喜好做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作为一个已经成规模的团队,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更要注意节目的创新。与听众共同成长的网络广播才能走得长久。
四、关于个人网络电台的几点思考
(一)网络化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车载广播的网络化是对传统广播的又一冲击,既然可以通过手机App收听个人网络广播节目,那车载电台未来的发展也同样有这种趋势。这就意味着人们的选择范围更大,能听到的符合自己审美爱好的节目会更多。
(二)人人都是主播的局限性。“人人都是主播”这个观念是荔枝FM提出来的,同时它提出了“轻电台”这个概念。轻电台区别于传统电台,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电台发展的新形式。传统电台的录制需要庞大的专业设备;网络电台将电台概念搬到了网上,抛弃了笨重的编录设备,代之以一台电脑即可录制节目;而轻电台则更进一步,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创建自己的电台和录制上传节目。
以目前的状况分析来看,个人网络电台需要主播具备采编播一体化的能力,虽然荔枝FM、喜马拉雅等推出的App可以实现录制、编辑、收听三位一体的功能,但是用手机制作的效果更倾向于方便简洁,录制出来的质量及效果在现阶段还未能与专业录音设备相抗衡。相比较文字、视频的传播,广播这样一种通过声音传播信息的方式是有专业上的限制性的。
图3:主播的常用录制设备
(三)由于个人网络电台是非营利性的,从某种意义来说,它就是一种个人爱好或者一个“兴趣小组”。它存在的时间长短还与受众息息相关,若节目播出之后,受众反应良好则会激励主播继续在这个平台发声;若长久得不到支持,很多初次接触网络广播自制节目觉得新鲜好玩的主播,会因为无受众回馈或极少人与之互动,而将最初对广播的热忱消耗殆尽,自办广播节目就会不了了之。不能较长时间发展是个人网络电台的一个缺陷,但是这一缺陷却平衡了传统电台与网络电台之间的冲突。传统广播的从业人员可以从网络广播中获取新的东西,网络广播又为受众传播信息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
(四)网络广播的节目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由于网络广播具有极大消遣性,受众的收听时间决定了网络广播节目内容的发展方向。调查显示,70.45%的听众都会选择在睡觉前收听网络广播。而现阶段文章分享类网络广播居多的原因除了受听众收听习惯的影响外,也因为这类节目相比评论类节目录制起来要简单得多,前期准备只需选择喜欢的文章即可。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因为现在主播录制节目多是个人行为,类似于多人聊天式的节目数量就受到了限制,这也是读文类节目数量居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图3:收听时间分布
(五)节目类型相似性较大。现下网络广播的节目内容以分享文章这种类型居多,进一步加剧了同类型的竞争,不过由于个人声音及对文字的表达、后期制作各不相同,所以并不会造成过于严重雷同的后果。当然,读文类广播节目的盛行,是与人们的现代化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随品”,这也恰好与广播的伴随性特点相一致,加之人们的阅读习惯倾向于电子化,而看屏幕太久又会造成眼部极度疲劳,这就催生出了“听书”这样一种新的阅读习惯,读文类广播节目也随之快速增长。
五、结语
网络的公开化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平等性,言论自由、信息传播迅速,都在呈现出以个人为中心的发展趋势。社会在不断发展,新事物也会接连出现,新事物不一定都能给它所处的社会发展带来直接的积极作用,但是有新事物不断出现的环境才是一个正常运转的大圈子。
从大众到小众,从广播到窄播,越来越分流的态势会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纯粹喜欢声音也好,痴迷广播这种形式也罢,或者是渴望有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公共平台,再或者只是手机依赖综合症这种现代病在作祟,都给个人网络电台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庞大的受众群体与传播群体。新事物不被强力扼杀,使之在可控范围内变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会有长足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编辑:宁黎黎)
注 释
①向美霞 《试论网络广播电台发展之困境》,载《新闻记者》2011年第11期。
②董涛 《广播电台异业结合暨网络广播思考》,载《媒体时代》2011年第11期。
③张仪 《收视人群老龄化电视“老大”地位动摇》,载《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3年第13期。
④郭倩 《手机广播:传统广播网络化的新方向》,载《视听界》2013年第4期。
⑤《电台复兴——下一波,声音的机会来了吗?》,《城市画报》互联网数据,2014年3月1日。
参考文献
1.李荣 《网络广播 开辟广播新纪元》,载《中国广播》2013年第3期。
2.张军 《浅谈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培养》,载《今传媒》2012年第12期。
3.杨利民 《试论电台手机广播业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载《中国广播》2009年第2期。
4.吴元兵 《我国网络广播发展现状研究》,载《新闻传播》2010年第9期。
5.隋欣 顿海龙 《从广播类App看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的发展》,载《当代传播》2013年第2期。
6.刘晓峰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主持人素质的新要求》,载《青年记者》2013年第24期。
7.姚珺 陈玲 《媒体自办活动的“瓶颈”及破局分析》,载《科技传播》2014年第1期。
8.哈艳秋 刘华 《新媒介语境下网络广播的发展探析》,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1期。
9.胡海军 《新媒体时代网络广播发展探议》,载《新闻世界》2012年第1期。
10.魏志刚 《开发广播的深度伴随功能》,载《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