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嫦月
从岳阳市驱车沿着107国道一路向北,城市的钢筋水泥渐次远去,行驶约一小时进入临湘境内后,国道两侧风光让人仿若有入画之感:郁郁葱葱的万亩竹林迎风曼舞,发出沙沙的轻吟欢迎着各方来客。这充满着勃勃生机的绿色海洋,不仅为湘北大地的群山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当地民众开辟了一条奔向小康的绿色通道。而这一方绿荫的播种人,正是临湘市科技特派员胡火生。
1975年,16岁的胡火生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临湘市羊楼司镇坦渡乡当起了一名民办教师。坦渡乡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丘陵地区,老百姓辛苦一年,却往往连孩子的学费都凑不齐。
看着乡亲们过着紧巴巴的穷日子,胡火生这个“百无一用的穷书生”急在心里。
1991年,胡火生调至坦渡乡政府任党政办主任。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胡火生的第一要务便是如何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巧的是,此时的羊楼司镇正在107国道沿线筹建十里竹器长廊,胡火生眼睛一亮:发展竹器需要大量竹子,楠竹全身是宝,种楠竹,不仅成林快,而且一劳永逸,一代造林,万代享用,这不是一条摆在眼前的发家致富之路吗?
心念一动,胡火生大胆向乡政府提出了“大力种植楠竹”的建议。坦渡乡政府调研后,采纳了胡火生的意见,并指定他进行楠竹栽培试验。毫无经验的胡火生被“赶鸭子上架”,开始在自家责任山上试种楠竹,一边学习摸索竹园丰产和栽植的经验技术,一边与头龙村里的“果树大王”余复兴合作,在果园栽植第一批楠竹,进行“以竹代果”试验。
工作之余,胡火生一心扑在楠竹栽培技术上,每逢周末,他白天一把砍刀一把锄,和当地老百姓上山挖竹种栽竹苗,碰上不懂之处就向老竹农请教。晚上则是一个本子一支笔,将选种栽植的点点滴滴记在本子上。通过6年的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他的楠竹山地栽培技术已基本成熟。
种楠竹比种“靠天吃饭”的果树省事,收入也更加稳定,余复兴家的50余亩果园也在6年间全部种上了楠竹。在余复兴的带领下,头龙村78户村民都在新造的杉树林里混栽楠竹,实行“以竹代树”。如今,原来不产楠竹的龙头村,楠竹面积已达8000亩,户平百亩竹园,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全村增收400万元。
栽种楠竹,让贫穷的村民看到了希望,头龙村的楠竹产业迅速幅射到坦渡乡的其他村组。原来不足百亩竹园的坦渡乡,如今竹园已突破5万亩,成了远近闻名的竹木之乡。
1998年,胡火生调到定湖镇工作,主抓林业。上任伊始,他便对当地的山林情况做了全方位摸底:作为湖区乡镇,定湖镇境内多荒山野坡,老百姓目光都专注于自家的几亩田。如何转变百姓思路,将荒山野岭转换成“金山银山”?胡火生再次提出了走楠竹产业之路,并着手“退耕还竹”计划的宣传与实施。
思路决定出路。为了让老百姓走出因循守旧的樊篱,胡火生将多年来的楠竹栽植日记进行归纳与整理,形成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技术体系《楠竹栽培20个为什么》。为了将这套技术传授给老百姓,胡火生自掏腰包购买了电脑和针式打印机,还送妻子去学电脑打字,待自己誊抄资料后,再交给妻子输入电脑并打印出来。几年下来,针式打印机坏了三部,妻子视力下降,背也变驼,却打出了4000多份资料,全部免费赠给了乡亲们。
2001年,胡火生在定湖镇发起成立楠竹栽培技术协会,并任会长、法人代表,无偿为竹农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利用节假日举办技术讲座,受益群众达6000多人。楠竹产业在定湖镇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如今的定湖镇,有百亩楠竹基地32个共6436亩,全镇荒山新造楠竹10000亩,退耕还林8000余亩,争取国家补助1000余万元,总面积达到27000亩,楠竹收入成为当地村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2006年底,胡火生被临湘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聘任为科技特派员,以楠竹专家的身份担任临湘市科技局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成员。
重任在身,胡火生干劲更足。他将以往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更新,于2009年出版《楠竹资源开发和栽培技术要点》一书,并自掏腰包购买3000册,免费赠送给竹农。胡火生告诉本刊记者,这些年来,为推广楠竹栽培技术,不算自己和妻子的无偿劳动,已经花费8万余元。
正当楠竹产业在定湖镇方兴未艾之际,胡火生透过葱笼的竹林,又看到了另一片天空。随着城市园林绿化产业的兴起,苗木培育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定湖镇除了发展竹业,还有大片土地不宜种竹,如果用来发展珍贵苗木,岂不又是一条致富之路?有想法就行动,胡火生在老家的一块山地里进行桂花苗木的无性繁殖试验,从一次次的失败中积累了成功经验,掌握了桂花苗木扦插技术。接着,他又着手编写资料,并成立了定湖镇桂花苗木生产协会。如今,定湖镇桂花苗木基地发展到4处,面积13亩,胡火生信心满满地表示:“一定要在5至10年内,让定湖镇变成为真正的桂花之乡。”
从楠竹到桂花,沿着这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一路走来,胡火生为老百姓踏出了一条奔小康的坦途,也为自己赢得了众多荣誉。他先后被临湘市、岳阳市、湖南省评为优秀科技特派员,还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科普工作者,所编著的《楠竹资源开发和栽培技术要点》一书被列入国家科普著作文库。回顾这二十多年来的“播绿人”生涯,他欣慰地说:“我对得起科技特派员这几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