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回顾过去,社区卫生服务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基本社会医疗机构在群众当中的被认知程度也逐渐提高,但是服务中心的建设经验仍然欠缺,此类空间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更是空白。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室内设计;设施设计;设计过程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室内设计的研究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而民生、民意是此思想最关注的方面之一。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龄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而对社区的重点人群,如儿童、妇女、残疾人和精神病等慢性病病人建立基础信息资料,实行系统管理和动态管理对社区卫生服务带来新的课题。这些内容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外部环境配置和内部空间秩序、尺度、功能设置以及空间的延展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关键的设计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大型综合医院有完整的医疗设施,有全面的医疗技术,可以同时为众多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是所有国家医疗机构中的主要力量。但是这样复杂的空间构造、设备设置、人员配置都无疑是巨大的能源消耗。在美国,已经有很多医院开始通过减少住院床位来减少能源损耗和人力浪费,转而将这些患者安排在完善的社区医疗体系中。例如户籍制家庭医生、家庭护理、社区康复等服务模式,再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求,实行不同的服务新模式和服务办法,如家庭照料、临终关怀、安宁护理等。这样的举措一方面为医院减轻了能源开支,另一方面为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发达国家尚且如此精打细算,我们更应该吸取这些经验了。由此可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室内设计进行更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室内设计的现状分析
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较早,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百姓认知度之所以比较低,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专业范畴因素,首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属于医疗机构,在多数设计师的意识里自然将其划归为医疗建筑设计范畴之内,而建筑师们又因其往往被设置在某种民用建筑之中,导致无法对其进行常规的建筑规划及设计;其次,医疗建筑空间的专业知识是复杂而严肃的,室内设计师们对此类知识的陌生也导致他们较少涉足这个领域,没能形成有针对性地医疗空间专业设计队伍,多数室内设计师认为卫生服务中心只是单纯的功能性空间,只要满足了看病治病的机能就可以,并没有进行所谓室内设计的必要,无需理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室内环境的发展状态;再次,与传统功能的建筑空间和室内空间发展历史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特定空间出现的时间较短,以至于不能引起专业领域的重视。另一方面是经济利益因素,我国服务中心推行的是微利便民原则,药品价格实行零差率制度。
长期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一直以满足群众基本需求为目标,并为此目标设定了相关的设备标准、医护人员素质标准、科室设置标准,而室内设计方面也只是能够满足服务中心的基本运作即可。各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室内环境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甚至相同城市的服务中心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室内设计专业的角度观察,可以将这些情况归纳为较差的、较好的以及新类型三种。
第一种较差的具体表现为空间功能不足、室内环境条件简陋。例如建筑陈旧、周边路况繁杂、室内设施陈旧及患者奚落。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第一,这些服务中心主要是由原来未成体系的旧街道卫生院、个人诊所改造而来,并且“寄居”在老式民用建筑下层,导致空间格局不能按照实际所需进行分割,门诊部门空间压缩,空间环境和医疗设备陈旧,给患者的就医行为带来许多不便,不利于患者康复;第二,与政府的财力物力投入有直接关系,如果该省市经济比较落后或者政府部门指导不利,就会导致各项建设标准大幅下降;第三,新兴的统一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如上海豫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是最适合大多数城市的建设模式,这种模式正在探索中快速发展,逐渐显示出优势的同时也呈现了一些不足。
上述三种情况的出现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原因,这也是我们现阶段国情的直接体现。为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更健康快速地发展,为了人民享受更好的生活,应该建立一套完整、全面的卫生服务中心室内设计原则,这对我国室内设计也具有建设性意义。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室内设计原则
(一)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根本原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室内设计过程中所讲的“以人为本”也就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是最贴近百姓生活的社会服务内容,所以卫生服务中心除了要满足一般意义的医疗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要体现邻里般的人性关怀,让社区内(外)的群众在就医的同时享受到亲朋好友般的照料和关切,并通过对空间、设施的细致规划创造出温馨、和谐的服务中心。在传统的医疗机构室内设计中较重视征求医生、护士和后勤人员的意见,将他们作为医疗空间的第一使用者。常常根据他们的要求进行设计,却忽视了病人的要求,给病人带来很多不便。不同的功能科室分布常常以方便工作人员为准则,却使病人陷入了迷宫,面对纵横交错的走廊和分区不知所措,不仅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还使病人陷入烦恼和疲劳。医务人员的工作科室宽敞、明亮、安静,而病人集中的公共场所或病室则狭小、阴暗、嘈杂。因此,服务中心的室内设计必须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心理需求特点和生理需求特点为室内设计和设施设计的研究基础,并将此根本原则始终贯穿整个设计和建设过程。
(二)情感空间原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多数是在社区内或者附近生活的群众、患者之间,甚至医生与患者之间都是相处多年的老邻居、老朋友,在服务中心内,处处可见互相问候、互相关切的亲切场景。这让前来就医的患者不再有冷酷、严肃的感觉,甚至把看病当作走访邻居朋友一样轻松自如。这也就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综合型大医院的重要区别之一,这也是发展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情感财富。首先,病人来到服务中心时:心理意向是“获得希望和安慰”,此时心境比较平稳,因而服务中心的入口及外部景观要体现安定、平静以及明显的导向标志,色彩要明快,给予病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以免刚到医院就感到迷惑,这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其次,病人来到门诊时,心理意向是“迫切和信任”,病人希望能向医生倾诉病情,并达到满意的答复和抚慰,医生需要耐心、正确的诊断并且对病人进行抚慰,空间环境要求安静、亲切、且具有一定私密性。最后,病人在接受治疗时,心里意向是“安全感”,强烈地对治愈疾病的安全心理,是病人接受治疗后的第一心理感受。从患者就医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意向变化不难看出卫生服务中心空间的一体性和连贯性,它的各个部分都贯穿着环境与心理的有机联系。
(三)无障碍设计原则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特殊群体(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和其他行动能力不好的患者群体)在患者中所占的比例比其它医院更高,所以这一群体在就医时对空间尺度、视觉导向、安全辅助装置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医疗设备及空间环境的质地、色彩等因素对患者的心理感受、触觉感受的影响也更直接。调查表明,绊倒、滑倒和碰撞是容易发生的高频事件;楼梯、卫生间是发生滑倒的高危区;医院入口、楼梯是发生绊倒的高危区。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有关无障碍的主要设施和部位有:坡道、出入口、走廊、楼梯、电梯、电话、扶手、厕所、安全抓杆、避难处、标志牌等。
(四)陈设与绿化原则
陈设和绿化是一般功能空间设计过程中最常用的装饰手段。在同处一个社区内的卫生服务中心里却看不到一丝有心意的装饰,就让本来气氛冰冷的卫生服务中心显得更无生机了。面对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室内设计过程中,必须提高对陈设艺术与绿化手法的重视。因为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布置,可以增加服务中心室内环境的装饰效果,根据感知惯性的原理,患者进入服务中心看到比较熟悉的装饰环境后就不会再觉得陌生和紧张。
(五)室内空间的应变原则
这里提到的空间应变性不同于建筑设计的应变性,只能是在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室内空间应变能力的探索,其很大程度上是要受到建筑的形态和结构限制的。但是无论从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属性还是它的社会服务属性考虑,我们都有必要在室内设计范围内讨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变可能性。因为首先要面对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在重大疫情和自然灾害爆发之后,任何一个医疗机构所承担的救治任务都可能是日常情况的数倍,比如我国的四川地震和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给全国的医疗单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也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升级提供了空间。
四、未来的模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用历史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和演变,都有着不同的推动因素。能够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室内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越来越多的专业力量会加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室内设计工作,会产生更加细致更加完美的室内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另一方面,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建筑模式的更新换代,服务中心的室内设计也会呈现出服务功能强大、空间形态富于变化的状态。由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最有可能出现的就是模块化卫生服务中心的诞生。
参考文献:
[1]陈惠华,萧正辉.医院建筑与设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尼跃红.室内设计形式语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宋培娟,硕士,长春光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