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瑰 陶俊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1-0067-04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通过对学分制背景下学生自主选修跨专业(学科)课程的选修路径及跨专业(学科)课程学生成绩等方面的研究,以江汉大学为例,针对跨专业课程选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学分制;跨专业(学科)课程;综合素质培养
1 跨专业(学科)课程的选修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迫切需要强大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为基础的。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自主选择本专业及本学科以外的跨专业、跨学科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不仅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也利于各学科专业之间加强横向联系,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多所高校都积极鼓励、推行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除鼓励学生跨专业(学科)选修外,部分高校甚至将选修跨专业(学科)课程学分纳入学生毕业规定学分,如江汉大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选修6学分跨专业(学科)课程。
2 跨专业类别课程选修状况分析
自跨专业(学科)课程选修在本科高校施行以来,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中也存在若干问题。
2.1 选修跨学科课程比例小
以江汉大学2011级会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会计专业所属学科为文科,学生人数共130人,前五学期共选修跨专业(学科)课程423门,跨学科选课比例仅为14%;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属学科为工科,学生人数共87人,前五学期共选修跨专业(学科)课程170门,其中跨学科选课比例仅为32%,见表1。通过对两个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认为学科大类课程的基本原理、专业基础知识是相通的,因此,相对跨学科课程,选修同一学科的跨专业课程更容易通过并取得较好成绩,这是学生跨专业但不跨学科选课的主要原因。
2.2 艺术、体育类跨专业(学科)课程退选率高
学生比较热衷艺术、体育类课程,在选修跨专业(学科)课程时,选修艺术、体育类课程的学生比例一直高居不下,但同时退选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最初选择艺体类课程的想法与课程特点不相符。学生普遍认为艺体类课程应该是“轻松学、容易过”,而实际上艺体类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性强、关联度大”。选课的想法与课程实际的差距致使选修艺术、体育类课程的学生在试听后主动退出;部分任课老师言明其专业性后劝其退选。
2.3 跨专业(学科)课程完全自主选课,盲目性大
学分制打破了学年制按固定模式培养的方式,学生可完全自主地选课。为指导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清晰地了解专业特点、课程设置,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校为每个专业学生配备了专业导师。专业导师是从学生所在学院选派的专业基础扎实、有责任心的老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和进度等。对于本专业课程的选修指导,专业导师能给出专业的意见,但对于跨专业课程,尤其是跨学科的专业课程,导师则“隔行如隔山”,不能对专业课程以外的跨专业、跨学科课程给予选修指导。学生只能根据课程名称推测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开设学期或课程学分,按照毕业学分要求和自己的学业规划随意选择。作为学生,他们对知识和能力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比较模糊,加上人类所具有的“惰性”,使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趋易倾向,即尽可能选择容易过关或容易完成学习过程的课程。这种随意的自主选择导致学生知识结构零碎,没有体现出跨专业、跨学科课程是专业知识体系的补充和延伸的作用。
2.4 学生的跨专业课程成绩普遍低于个人平均成绩
学生的跨专业课程成绩普遍低于本专业学生的课程成绩。以江汉大学2011级会计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的学生为例,学生的跨专业课程成绩低于个人平均成绩的比例分别为41.8%和41.3%,见表2。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学生选修跨专业、跨学科课程没有相关的专业课程基础。表3记录了江汉大学2011级会计与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的学生各学期选修跨专业(学科)课程的路径。由表3可以看出,第2学期选修跨专业(学科)课程的学生比例仅占36%、0%;第3学期选修跨专业、跨学科课程的学生比例仅占37%、28%;第4、5、6学期是学生选修跨专业(学科)课程的集中时期,但是由于没有前面几学期的专业基础,对于跨专业选课的学生来说,无法像本专业学生那样紧跟教学进度,成绩低于本专业学生成绩也就相当普遍了。
其二,学生存在重专业轻副科的现象。学生重视本专业主导课程的学习,倾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学习本专业课程,对于跨专业(学科)课程只要及格就行。对跨专业(学科)课程的不重视也是学生的跨专业课程成绩普遍低于个人平均成绩的主要原因。
2.5 学生的主动跨专业(学科)选修意识不强
学生进行跨专业(学科)选修主要选择专业基础课程,对于专业核心课程,由于专业性强,选择人数较少。以计算机技术专业基础课为例,专业基础课程有:Java Web开发(3学分)、数据库原理(3学分)、无线网络与智能移动(3学分)、数字媒体集成技术(2学分)、Web技术基础(2.5学分)、动画制作技术(2学分)、程序设计(3学分)。会计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要选择6学分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作为跨专业(学科)选修课程,至少要修2-3门课程。2011级会计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中,选修2门和3门课程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47%、51%,见表4。学生主要以达到毕业规定学分为目的,从专业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专业知识的意识不够。
3 跨专业课程问题的对策
3.1 建立基于网络媒体的课程资源系统
学校应建立基于网络媒体的多渠道“跨专业(跨学科)课程查询系统”,该系统提供各学科跨专业(学科)课程的相关信息,包括课程内容、考核方式、主讲教师、先修课程、课程要求、选修专业、授课内容在本学科领域所处的地位等。学生在选课之前可登录课程查询系统查询相关课程信息,既避免学生的盲选,也能大幅减少因学生对课程不了解而产生的退选。
3.2 加强跨专业、跨学科课程选课指导,施行多元导师制
建立相应的课程资源系统让学生了解了课程内容,但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认识有限,还需要导师的指导。目前单一的专业导师只能指导本专业课程的选修,无法成为学生跨专业学习的指引者。目前UIC学院(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推行“朋辈导师”制,由高年级学生申请,通过资格审核后被任命为朋辈导师,朋辈导师在沟通及服务他人的意识方面优于专业导师。又如XJTLU(西安交通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联合创办)构建了校内外导师制,校内导师即为专业导师,而校外导师更多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实践、职业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指导。在本科学分制实行学生自主选课的模式下,施行多元导师制,对指导学生拓宽专业知识、塑造职业素养、构建以本专业为主的学科知识体系等方面都是有益的。
3.3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本专业和跨专业、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
学校要使学生认识到跨专业、跨学科课程的选修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全面、系统地完成本专业的学习。掌握必要的跨学科及相关领域知识,可以使他们真正理解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来源,学习本专业课程时就会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事实表明,漠视跨专业、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势必会导致学生相关知识的薄弱和缺陷,进而导致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和支离破碎。
3.4 教师教学加强对跨专业(学科)学生的引导
跨专业学生和本专业学生同在一个课堂,不少任课老师以本专业学生为主,跨专业学生为辅。但同一个课堂,两种教学进度是不可能的,教师一般以满足绝大多数本专业学生为把握教学进度的原则,于是跨专业学生在课堂上被忽略,没有归属感,成绩也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该对跨专业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如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减少或消除跨专业学生与本专业学生的差距;也可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让本专业学生和跨专业学生进行学生间的教与学。
4 结语
跨专业(学科)课程的选修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意义的,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通过构建课程查询系统,引人多元导师制度,加强对学生跨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修读意义的引导,任课老师加强对跨专业学生的重视,将会使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