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国
70多岁的郑先生身为知识分子,为人处世学识修养口碑很好。然而,最近却与两个儿子都发生矛盾,这一过程中,三家人心里都不好受。
话太少,大儿子怪他太独断
郑先生老两口年事已高,打算把老房子卖了换个有电梯的房子。正好就要退休的大儿子也打算置业,于是,郑先生决定把自己的房产卖掉,和大儿子买在一起,房产就写大儿子的名字,就算支援大儿子。
郑先生之所以要如此支援大儿子,除了认为大儿子夫妻比较适合照顾自己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大儿子境况不富裕。郑先生觉得过去没有照顾好大儿子,心中感觉好像欠了大儿子,所以,总想好好补偿大儿子。
结果,对郑先生的这个安排,大儿子不情愿接受。他们本来看中郊区一套小户型,经济负担也不大,可是父亲突然提出要一起住,大儿子一下子要负担比较重的还贷压力。出于孝顺,大儿子也不直接拒绝,对老人的想法搪塞了事。
话太多,二儿子怪他太偏心
之前,郑先生想当然地觉得,他也支援过二儿子买房,自己这样做,二儿子应该能够理解。谁知二儿子听说此事后,认为父亲暗箱操作,与郑先生陷入冷战,几个月不去老两口家。
郑先生的郁闷和气恼无处宣泄,忍不住跟自己孙子诉苦。向孩子抱怨他爸爸(二儿子)如何不孝顺。十几岁的孩子无言以对,只能一个劲儿劝爷爷消消气。二儿子得知此事,更加气恼。郑先生不是没有机会与老二家沟通。当二儿子夫妻主动上门探望父母,郑先生却没给好脸色,阴阳怪气地对儿子儿媳说:“你是不是走错门了,邻居都以为我们是孤寡老人呢。”结果是老二家更不愿登门了。
心理误区影响父子情
这件事表面看来是因为房产,不如说是心理问题,是心理误区引发了父子冲突。
郑先生内心的补偿心理情结,是导致家庭问题的最初的心理动因。不管具体情况如何,郑先生心里觉得好像自己亏欠了大儿子,所以现在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补偿大儿子。其实,从心理上说,郑先生是为了自己心理获得补偿,让自己的心理获得一些平衡。郑先生父子都存在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而作为长辈的父亲,郑先生更多地从自己的补偿心理情结出发,没有能站在儿子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自我中心更为明显。
郑先生在上述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一直没有一家人坐在一起面对面的沟通,没有为此开过一次家庭会议,都是与两个儿子单方面的沟通。特别是与二儿子冲突之后,更没有了直接沟通,只是大儿子在其间传话。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沟通有直接和间接的不同。在间接沟通的过程中,由于有中间环节,常常会造成信息的损耗和失真。再有,人们对信息也是有选择地接收和处理的。一般的倾向是,人们喜欢选择自己赞同的信息进行接收和处理。于是,彼此就很难全面地相互了解了。郑先生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一直没有召开家庭会议,一直没有大家面对面好好商量,于是,就导致了间接沟通的种种障碍,让矛盾升级。而在孙子面前抱怨儿子,就更是不当的间接沟通了。在郑先生与儿子的很少的直接沟通中,又多是消极沟通,有好话没好说,在难得的当面交流中,传递了消极的情绪,阻碍了父子关系的缓解。
父子沟通的障碍,什么时候打破都不算迟。男人的心灵中,特别不能缺少的是尊重与赞许。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男人易于赞美和尊重女性,包括母亲,但却难于、羞于赞许同类,尤其是父亲和儿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儿子与父亲之间缺少亲近感时,爱的饥渴就会逐渐变成一种畸形的情绪。这种未得到满足的饥渴感驱使男人拼命在家庭之外去寻求补偿,有的把事业当做儿子,有的把情人当做女儿,更多的是在追求成功与辉煌之中补偿爱的缺失,获取他所需要的自尊与威信。越到暮年,父亲越渴望得到来自儿子的尊重与理解,对所有的儿子来说,学会理解和尊重父亲,是学会做男人的必修课。
在反复的多向沟通中,郑先生父子三人进行心理换位,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特别是郑先生多想想儿子的孝顺懂事事例。经过反复沟通,父子双方都表达了当面好好商量的愿望。
不久,郑先生主持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把问题摆在了桌面上,大家面对面,各抒己见,心平气和,好好商量。最后的方案,与此前郑先生自作主张的方案,相差无几。但是,这回是大家在一起商量的结果,彼此都能接受也就心情舒畅。更何况血浓于水,亲情很快在父子之间回暖。
俗话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是很多家庭梦寐以求的亲子关系。平等很重要,尊重也很重要。作为子女,对父母多一点沟通,多一点解释的耐心,帮助父母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父母,也应对子女面临的压力多一分体察,多一点理解。
(作者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