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
摘 要:电影《泰囧》和《1942》都是2012年的贺岁片,其中,作为大众文化片的代表《泰囧》获得了“票房奇迹”,相比,作为具有独特历史意识以及思想深度的《1942》的票房则低很多。而两部影片的票房差异正印证了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理论。本文试从两部影片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涵,对大众文化和历史文化两种文化现象进行简要阐述,进而简要分析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理论,以及该如何救赎当今的文化。
关键词:大众文化;历史文化;马尔库塞;文化批判
一、两部影片蕴涵的不同文化意义——大众文化的“胜利”与历史文化的“没落”
电影《泰囧》从票房来看,可以说是取得了巨大成功。无疑它是大众文化的代表,其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充分利用了当今大众文化的特性。
首先是娱乐媚俗化。这部影片无论从人物的整体造型、动作和语言都充满了喜剧的效果,尽显大众文化的娱乐化、媚俗化。单看主角王宝那一头金黄的爆炸头,配上那一套休闲的、颜色鲜艳的旅游服饰,加上他原本的面部表情,不需要语言的修饰,一出场就给人搞笑的效果。之后加上王宝独有的“类傻根儿”的语言,整个一活脱脱的笑料。再看高渤由于误会而对妻子与徐朗的关系产生了怀疑——竟然在给刚生育完孩子的妻子打电话时询问孩子是否像他,孩子头发是多是少等。看到这样的对白时,观众无疑会对这样白痴的询问而发笑,。除了这些服饰、面貌和语言等,影片中的一些夸张动作无疑也为它的“票房奇迹”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看影片《1942》是怎样展现给观众的。
《1942》整个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很长,主要讲述1942年河南的大饥荒,从灾前、历灾到灾后,一直到主角的后半生。演员很多,阵容强大,大小明星的演技更是不俗。既然是讲述灾难,那么悲伤氛围也必是一直萦绕在观众心里的,从影片整体呈现出的灰黑色画面就能体会到。毫无疑问,从拍摄技术、演员阵容和演技等,《1942》并不输于《泰囧》。只是它选择的历史文化主题不能满足当下观众的观看心理,同时它营造的氛围给人一种压抑沉重感,也不符合当今民众的生活气氛。此外,它的历史叙述和史实回忆,深刻剖出了人性的丑恶和罪恶。也许是人类天性使然,害怕看到自己丑陋的一面,害怕将自己赤裸裸的摆在人前,从而在心里不自觉的抵抗这种画面的播放,自然就排斥这类电影。
其次是市场商业化。在影视界商业化的潮流带动中,《泰囧》也走向了它最终的商业目的。电影本身采用娱乐幽默的氛围就是在为它的商业目的铺一条路,其次从大家最关注的电影放映时间来看,这部片子在2012年12月12日上映。三个“12”绝不是巧合,是为吸引观众,同时这一时间晚于冯小刚导演的《1942》半个月。而这晚的半个月却使两部影片在票房的结果上出现了颠覆性的差距。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1942》不仅是表现苦难的题材片,且电影播放后的讨论渐渐掺杂了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使这部电影从艺术层面慢慢向舆论和学术层面滑落。这没有激起观众的观影热情,没有满足他们的观看心理,而《泰囧》选择了这个恰当的时机登陆了院线,不但使它回避了与《1942》的正面交锋,同时还给观众带来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如果当时这两部作品在同一时间上映,这种作用反而会相对减弱。但是,事实就是《泰囧》将它的商业目的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泰囧》整部影片都是以商业为目的,纯搞笑纯娱乐,没有蕴涵深层次的思想和道德意识,没有蕴涵批判的、否定的意蕴。而它的“票房奇迹”则显示了大众文化的“胜利”。 相比,《1942》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则显得“没落”了。
从某个角度来看,以历史文化为题材的《1942》,则恰恰蕴涵了丰富的马尔库塞所说的“西方的高层文化——工业社会仍宣称信仰其道德、美学和思想价值……①”但是它的票房数据足够说明历史文化的“没落”。
以这两类电影为代表的文化带来的差异,正好印证了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理论——对文化肯定性、虚假性和商业性的批判。
二、马尔库塞对文化的批判
(一)对文化肯定性和虚假性的批判
马尔库塞对文化的批判首先体现在,他认为文化一词不再具有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否定性,而是一种肯定性,这种肯定的文化是资产阶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的实质是使人们认同于现存的文化秩序,人类的精神世界无法从现存的文化体系当中割裂出来。此外,发达工业社会的政治趋向一体化,同时侵入了文化领域,也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通俗来说,这个一体化趋势就是大众对当前文化的统一认同和肯定,从而导致文化丧失了它的否定性和批判性。
这也正说明了《泰囧》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因为它就屈从于现存大众文化的潮流,利用这个一体化的趋势。当今社会环境过于安逸、享乐,人们总是不愿打破现存秩序,不愿跳出现有这个框框。在安逸的环境中,人们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随便”成了任何一种东西一种事物的代名词。“你今天想吃什么?”“随便”;“想去哪里玩?”“随便,有的玩就行”……这就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对话和我们的生活。其实“随便”二字,就反应了人们随波逐流的心态。而这种随波逐流就是在慢慢消解人们的批判性和否定性的态度。《泰囧》的成功只是利用了人们这一心态,它的目的就是娱乐人们,它的出现只是在安逸、享乐的氛围中再增添一笔,其实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框框突破。它紧紧抓住人们对于当前文化环境这一肯定性、一体化趋势,造就了它的“票房奇迹”。
另外,在这个文化一体化的趋势当中,《泰囧》也利用了大众传媒这一工具。马尔库塞认为在大众传媒的影响和控制下生产和消费也成了一种意识形态,文化工业所制造出来的产品通过对人们心理进行操纵,使人们完全认同于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们的思想就自然地被纳入了统治阶级的统治意念中。他认为类似《泰囧》这一类的令人着迷的新闻娱乐产品、商品,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固定的态度和习惯,使消费者渐渐丧失对现存文化的批判和否定态度。更为严重的是在大众传播的导向下,整个社会文化带有一种“虚假性”。这样一种“虚假性”通过对人们消费意向的操控把人们变成了社会中的“单向度的人”。从当今年轻人热衷关注的娱乐新闻来说,当某一明星爆出什么轰炸性事件时,人们的评价和看法,立场和态度常常会不由自主的随着媒体的评说而陷入进去,很多时候会自动屏蔽掉真相和事实。人们的自由意识便是恰恰丧失在这其中。
(二)对文化商业性的批判
马尔库塞对文化的批判其次体现在,他认为现存文化几乎完全商业化,再也看不到当初的艺术魅力。马尔库塞对文化的商品化特征是深恶痛绝的。在他的著作《单向度的人》中曾提到,“如果大众传播媒介能把艺术、政治、宗教、哲学和商业和谐地、天衣无缝地混合在一起的话,它们就将使这些文化领域具备一个共同特征——商品形式。发自心灵的音乐可以是充当推销术的音乐。所以,重要的是交换价值,而不是真实的价值②。”即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已经丧失了文化的本质属性成为商品,它们的生产和销售被纳入了市场交换的轨道,一切以交换价值为主。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的异化本应是对异化的现实状况的一种超越,是对现实的一种否定、拒绝、抗议。但是“异化作品被纳入了这个社会,并作为对占优势的事态进行粉饰和心理分析的部分知识而流传。这样,它们就变成了商业性的东西被出售,并给人安慰,或使人兴奋③。”
影视文化本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但是现实社会的人们已经将它完全商业化。他们拍摄电影电视只是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为了这一目的,他们歪曲扭曲原有的文化本质、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等,将所有的艺术精神、艺术良心、艺术责任都丧失了。比如当今的许多电影、电视剧,为了足够吸引人们,许多明星不惜大尺度上位,故事情节完全歪曲,对白语言粗俗不堪,动作行为粗鲁无下限,纯粹为自己的商业目的。
三、马尔库塞对当今文化的救赎
当今的文化形势是严峻的,文化失去了它曾经批判的向度,成为肯定性的、虚假性的、商业性的文化,在如何来抵救文化的衰败中,马尔库塞认为只有重新找回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对抗力量”,才能为文化的发展找到出路。
这种对抗力量首先是追求高层文化,并保持其“原始的品质”,这种“原始的品质”正如马尔库塞所说的“人们所赞美的自主性人格、人道主义以及带有悲剧色彩和浪漫色彩的爱情④”。马尔库塞认为高层文化具有政治的潜能,使得它有反抗现实的力量,它是今天对现存现实文化的反抗,同样还反抗着这种文化中的美,反抗着这个现实文化中所有过于升华、分割、有序、和谐的形式。这些反抗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是一种在方法上的反升华。
其次是保持文学艺术的本质,并使它不被发达技术弥合。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里说过:“文学艺术本质上是异化,因为它维系和保护着矛盾,即四分五裂的世界中的不幸意识,被击败的可能性,落空了的期望,被背弃的允诺⑤。”这种异化的文学艺术“由于它揭示了任何自然在现实中受压抑和排斥的向度,因而曾是合理的认知力量⑥”。但是现在文学艺术中的异化因素逐渐被发达技术弥合了或者说同化掉了,使得“艺术异化跟其他否定方式一道屈从于技术合理性的进程⑦”。所以在追求文学艺术本质的基础上还要使它们不被发达技术弥合。
最终,无论是追求高层文化,还是保持文学艺术的本质,在面对形势异常严峻的文化局面时,文学革新和文化革命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的。文化革命不仅仅要从物质文化方面进行变革,同时要变革传统的文化,造就一种新文化,这种新文化是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同时革新。革新后的文化要使人抛弃对生产力的崇拜,对物质商品的追求,而且要求去除压抑和对人的异化,实现人性的复归。
总之,救赎当今的文化光靠理论演说时无法改变的,只有以实际行动才能看到成果。
注释: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54页.
②[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53页.
③[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59页.
④[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52页.
⑤[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57页.
⑥[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57页.
⑦[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60页.
参考文献:
[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第一版).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李小兵译.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1989.
[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李小兵译.审美之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徐崇温:《法兰克福学派述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5]陈学明,吴松,远东编.阿多诺、马尔库塞、本杰明论大众文化[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6]程巍.否定性思维——马尔库塞思想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