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经义
摘 要:《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在贾珍和黑山村庄头乌进孝的对话中,曾反复提到宁荣二府的田庄数量“八九个庄子”、“八处庄地”。作者为什么在此有意凸显“八”这个量词呢?本文通过江宁织造被抄没家产时,隋赫德陈奏给雍正皇帝的“曹頫房地产及家人情形折”的实情中找到了作者曹雪芹对此艺术化的生活原型。
关键词:红楼梦;荣国府;八处庄地;曹家地产
《红楼梦》中的贾府乃皇亲国戚,公爵之家,钟鸣鼎食自不必说,单就贾府的日用开销就能让人瞠目结舌,如此奢靡的生活需要大量的钱银供给。那么问题随之而来了——这些钱从何而来呢?贾府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朝廷的俸禄,二是多处闲置房屋的租金,三是各处田庄的地租。在上述三种形式的经济来源中田庄的地租几乎占据了贾府70%的收入比例。这也是《红楼梦》时代地主庄园经济收入的基本形式。
贾府到底有多少处田庄呢?《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乌进孝给宁国府送年货,在他和贾珍的一段对话中可以找到答案。
贾珍皱眉道:“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别过年了。”乌进孝道:“爷的这地方还算好呢!我兄弟离我那里只一百多里,谁知竟大差了。他现管着那府里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只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1]
这段对话所包含的信息是丰富的,不仅有地主阶级的贪得无厌,也有平民百姓生活的疾苦与艰难。一副真实而深刻的社会画卷就在曹雪芹笔下缓缓展开了。我们暂且撇开浓厚的政治性、阶级性不谈,就事论事来看,贾珍和乌进孝的这段对话有很多信息是模棱两可的,甚至是需要我们仔细推敲的。
例如贾珍说:“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下了八九个庄子”,对于宁国府田庄的数量到底是八个还是九个,在贾珍的话语中是不能确定的。按理说贾珍是宁国府的当家人,自己家的田地数量应该了如指掌,怎么会有“八九个”这样的不定之数呢?也许是他一味高乐,不问家政,所以不知,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但是此时此刻是在和乌进孝算账结租,不能够用如此不确定的田庄数量来做结算基础的。然而接下来乌进孝的一句话更让人觉得迷糊,他说他哥哥管着荣国府的“八处庄地”比贾珍这边“多着几倍”。都是“八”怎么又多出几倍来?难道是《红楼梦》在传抄过程中留下的抄写笔误,导致了数量错误吗?查阅现有的抄本,只要有五十三回内容的古本,例如庚辰本、甲辰本、列藏本、蒙古王府抄本、戚序本等等,此段描写都一模一样,没有半点差池。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一个解释——贾珍说的“庄子”和乌进孝说的“庄地”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概念。一处“庄地”可能有好几个“庄子”组成,只有如此才有多出几倍的可能。这段对话,越琢磨越觉得像迷雾一样让人辨识不清。
然而就在这些模糊的,甚至有逻辑错乱的言语信息中,有个数字显得极其清晰——八。这种美学效果极有意思,就如同摄影一般,周围的背景是模糊的,但是中心点确异常清晰。贾珍口中的“八九个庄子”和乌进孝口中的“八处庄地”。都突出了一个“八”的数量。比较起贾珍和乌进孝来,乌进孝的言语是准确肯定的,因为经营贾府的庄地就是他们兄弟的工作,所以数量绝对准确。
那么此时就有一个疑问需要解开,曹雪芹为什么要在这段情节中反复强调“八”这个田庄的数量呢?而且不惜模糊对话的信息,甚至牺牲对话的逻辑条理,从而凸显一个“八”的数字。笔者认为,这和他创作《红楼梦》的生活原型有很大的关系。
1728年1月,曹雪芹的父亲曹頫被撤职,历史上的曹家被抄没。接任江宁织造的官员是隋赫德,他在给雍正皇帝的《江宁织造隋赫德奏细查曹頫房地产及家人情形折》上有这样一段话:
细查其房屋并家人住房十三处,共计四百八十三间。地八处,共十九顷零六十七亩。家人大小男女共一百十四口。[2]
这份奏折里明明白白地写出了曹家有地“八处”,和《红楼梦》中乌进孝说的“八处”完全吻合。在笔者看来,《红楼梦》中荣国府的“八处庄地”其艺术原型就是曹家曾经的“地八处”。后来曹雪芹跟随家人回到北京,住在蒜市口十七间半的房屋内,生活一落千丈。无论是自己的祖母亲人还是仅有的三对仆人,都会有意无意地提及当年在江宁宽敞的房屋,以及那“地八处”给他们带来的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于是这“地八处”就在曹雪芹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艺术化地表现在了荣国府的“八处庄地”上。
笔者对《红楼梦》中荣国府八处庄地的探讨,并非想重提“曹家互证”的老命题,而是想证明一切艺术都有它生活的缘由。对于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巴尔扎克曾调侃说:“小说就是庄严地撒谎!” 庄严与撒谎原本是矛盾且对立的,然而这两个词汇却能在巴尔扎克的言语中融为一体。相融的根源不在于巴尔扎克表达的巧妙,而是小说这种形式起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庄严”是指小说家在构建和叙写自己作品之时的正式与严谨。“撒谎”是指作者在结构小说时的艺术升华。我们在曹雪芹笔下一个小小的“八处庄地”上似乎就能感受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