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凤举
树立合作引领的教师观、树立启发“思维”的教学观、树立关注个体差异的学生观、树立开发资源的教材观,从这四个方面,探讨教师把握时代潮流,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的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树立合作引领的教师观
我国传统虽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说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还需要辩证认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由“教学”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引导、合作者。教师要深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数学的活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当学生有疑问的时候适时予以点拨、引导;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随时了解学生思考状况,对学生课堂学习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展开有效学习活动。
例如,在进行“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我设计让学生分小组实验操作,探究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以及圆锥体积计算方法。实验前,出示圆锥形铅垂,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铅垂体积?学生答可利用物体排出水体积这一方法测量;此时,引导学生说说这种方法不足之处,鼓励学生根据原来学习知识来思考解决办法,引出实验材料:每组准备3组圆锥体容器、3组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水。接着,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并在实验中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圆柱与圆锥之间有什么关系。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归纳出本课知识点。整节课,教师只以必要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讲得轻松;学生在手脑结合的实验中生成知识点,学得高效。
二、树立启发“思维”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直接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如同吃别人已经炒好的菜,创新积极性不足;而启发式教学,则是让学生参与做菜的过程:不直接告诉新知识,只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必要材料,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迁移,激发学生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让学生自己获得新知识,课堂教学活力也正体现于此。
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我采用让学生分组探究、汇报交流的方法,知识点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掌握;重点、难点、疑问点,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交流。先让学生依次研究:0.68+0.7;1.5-0.76两题,再汇报计算过程算法。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了新知识与注意点,自己概括出结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小数加减法运算时同样适用。”然后又尝试进行一些典型的小数计算。整个活动过程学生们积极探索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学生轻松学到了知识,活跃了思维,同时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三、树立关注个体差异的学生观
学生个体差异表现为两点:认知方式与思维方法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从学生差异着手,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从教学问题设计,到教学过程展开,课堂练习安排,都要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尊重学生提出的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汇报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不断累积数学学习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比如,我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借助切苹果初步认识1/2后,引导学生表示出一张纸的1/2,这个地方难度小,所以在汇报交流中,直接让学习一般的学生来说自己的折法,并对他们进行了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后面的问题,为什么折法不一,折后涂色部分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却都是所折纸张的1/2时,则先让表现优异的同学来说,再逐步让这些学生来说表述,这样,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习自信心,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关注。如指导他们研究较为简单的题目,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大胆发表自己看法;当他们做取得点滴进步后,教师都要及时表扬他们,一步步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当他们出现错误时,教师要耐心引导,细致分析,鼓励他们自己改正。而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要先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指导他们,提高他们的数学才能。
四、树立开发资源的教材观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开发出学生之间蕴藏着的巨大学习资源,充分考虑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生是学习探索的主体,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习成为学生需要时才会产生的有效学习,不要让教师白费口舌,学生兴趣不够浓厚。教学中,要积极开发与利用学生中的学生资源,巧妙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想办法,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工具,用学生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资源的利用很多,如学生的同伴互助,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的程度不一样,同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已有经验不一样,学生通过互说互问,思维上产生火花,学生之间就有了与人分享的成功感,在互助的过程中,迫切想知道他人的想法,学生之间博采众长,萌发灵感,触类旁通,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之间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数学是生活实践的教学,教材中处处充满生活应用的天地,学生在知识的研究获得过程中又在实际生活的沃土上进行研究与探索,教材与生活互相穿插,学生活学活用,学用相长,教师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积极开发与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随时随地在教师和学生身边,学生的学习资源就蕴含在学生生活的角角落落,我们要引领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去寻找,去实践。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学习资源,例如在学习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学生实践的生活资源,先让第三排的所有学生站起来,接着又让第四列的学生站起来,然后老师点拨一个关键问题,有谁两次都站起来了,此时,只有一名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这就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了为何两数确定一个位置,理解与探索了位置必须有两个要素,即第三排同时又是第四列,让学生对这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迎刃而解,水到渠成,理解变得更深刻。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创新,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因素,以新课标理论为指导,以创新的精神对待日常教学;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数学教学环境;在传授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