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蓉
[摘要]结合教学实例,从自读课文、创设情境、欣赏探究三个方面着手,探讨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个性化阅读的有效策略,实现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自我三者间的有效对话,从而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丰富阅读感悟。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有效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程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多元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跟随课改的脚步和时代对个性的需求,不断完善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正是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一、自读课文,深刻领悟,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开展高效的个性化阅读,就必须保障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最主要的是要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放手,以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掌握阅读的主动权,从字、词、句着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以七年级上册“奇思妙想”单元为例,可以看到在这个单元中,包括音律和谐、朗朗上口的一篇现代格律诗和一篇散文诗,以及情节生动又意味深长的两篇童话,文章并不难理解,很适合锻炼初一年级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导学案先进行自主阅读,反复朗读和品味,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语言的意境美。在熟悉课文故事情节和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或者以批注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得和看法,从浅显的阅读一步步走向深刻的认识,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间心灵的对话。
二、精心预设,创设情境,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是个性化阅读的中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性的缺乏。学生毕竟年龄有限、阅历尚浅,对很多认识还并不全面,在个性化阅读的道路上难免会发生一些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精心预设,创设情境,以有效交流、积极互动实现与学生的对话。例如《柳叶儿》一文,文章背景很重要,学生在家都是过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生活,很难体会什么都吃光了、什么都能吃的那种严重饥荒岁月的情形,也就无法对文章的思想和内涵把握准确。这就需要教师在节骨眼处进行必要的点拨,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对课文3—14段进行研读。
师:课文第11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的,全是肉做的”?
生:因为早晨的太阳红彤彤的,远远看去就像个大红樱桃。
师:那他为什么不写像个大圆盘呢?
生:(思考)因为他当时很饿,看什么都想吃。
师:同学们,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师:这个生动的比喻是对作者当时内心饥饿难忍的真实写照啊!
通过必要的点拨,给学生提供思考的背景,在“主”与“导”的和谐统一中,引导学生从重点语句中体会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以及作者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的内涵。
三、欣赏探究,激活思维,实现学生与自我的对话
个性化阅读是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一种对话活动。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教师无需把既定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欣赏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批注式阅读是在文本的空白处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注释、评语等,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理解欣赏能力,也能重塑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正是检测学生自主阅读效果,提升对文本主题理解能力的手段。
以《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为例,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的行文,处处都调动着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为此笔者以文本批注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评价,领会作品丰富的内涵。
1.课前自由批注。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能了解文章大意,知道这是一篇小说,觉得故事的结尾很有特色。
2.课中专题批注。经过教师在课中点拨之后,学生基本领略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即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折射出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扭曲。同时,有的学生也会对文本产生质疑,对文中的“我”为什么没有当众认下这位亲叔叔的态度产生了质疑,为语文课堂带来了互动的高潮。
3.课后感悟批注。学生在了解了“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之后,其思想、认识、情感必然会有新的提高和深化,这时的批注也会更深刻,更理性,更有见地。
随堂化的批注方式,让学生在边阅读边思考边批注的过程中逐步激活思维,每一次批注都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的认识逐渐变得完整和深刻,塑造并发展阅读个性。
总之,个性化阅读的开展点燃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把语文教学改革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