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三证合一”和“一证一码”改革的探索和研究

2015-05-30 10:48:04杨松竹
品牌与标准化 2015年11期
关键词:改革研究

【摘 要】 随着机构改革和简政放权的逐步推进,国内不同地区也逐渐开展了“三证合一”的改革探索,部分地区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当然在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通过加快顶层设计,提供法制保障;加快平台建设,健全机制保障;加快职能整合,提升服务效能促进“三证合一”的逐步实现。

【关键词】 三证合一 改革 研究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4977.2015.11.002

2015年初,国家正式提出了促进“三证合一”推广和改革的要求,指出实现企业登记过程以及注销流程的简化是十分有必要的[1]。如何推动各地区实现“三证合一”的改革,给企业提供便利,实现服务的人性化,已经逐渐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

1 “三证合一”在各地区的基本模式

各地区执行“三证合一”的基本模式是“三证合办”,也就是将不同部门的资源进行整理,使得审批路径得到重新的设置,办事程序得以简化,人们在进行办理的时候,简化了办事流程,加快了办事效率。这样模式的实施,使得企业在进行登记注册的时候更为顺利,也减少了办证所需要的时限[2]。但这种模式仅仅是一种取巧,即申请人在一个窗口就可以办理所有相关的手续完成所有的基本流程,并不是真正的“三证合一”模式。“三证合办”模式相当于为企业做了减法,能够有效为企业的设立带来便利,避免了申请人在多个部门之间往返奔波耗费大量时间[3]。

2 “一照三号”模式

“一照三号”模式即集中打印“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号”三号[4]。这样的安排,能够有效提高企业证件办理的时效性,为企业创设提供了极大便利,进一步激发了创业活力。具体做法为:对三证的申请进行统一受理,又多个部门进行联动审批,在限定时间内必须办结并统一核发一照(营业执照),并直接在新的营业执照上面打印对应的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号。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由“一照三号”逐步转变为“一证一码”。

3 “三证合一”改革缺乏实践

要实现“三证合一”首先要明确三证的办理和管理过程,分别属于国家工商部门、税务部门和质监部门监管,而这三个部门对“三证合一”有效性的认可程度以及工作协调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证合一”的实现。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工商部门发放“三证合一”的营业执照后其余两个部门是否承认其有效性,而在本地区承认其有效后企业到外省办理事件的过程中能否被外省监管部门承认,这些都是“三证合一”实施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企业在办理之后,到银行办理账户登记时,有时还需提供单独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同时银行并不认可营业执照上打印多个号码,也造成了标识的混乱。这也为“一证一码”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性和严峻性。

4 快速推进“三证合一”改革的措施

4.1 加快顶层设计,提供法制保障

“三证合一”的改革是一个跨时代的设想,所涉及到的职权部门较多,改革内容也较为复杂,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改善,包括工商、民政、税务、质监等多个部门。“三证合一”的改革,也是对政府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一种改革,对其有较大的推进效果。通过这一改革的实施,能够更好的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5]。要想彻底实现“三证合一”需要重视顶层设计,在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办事流程规范的基础上才能够逐步实施改革。尤其是国家必须支持“三证合一”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改革,对现有的管理办法进行调整,方可推动地区“三证合一”的改革。督促所涉及到的部门相互配合,使得“三证合一”的改革有了坚实的法制保障,从根本上杜绝“三证合一”有效性被质疑的问题发生。

4.2 加快平台建设,健全机制保障

结合国外先进理念,国内可以构建一个全国统一的企业登记注册和审批综合平台,由国家工商总局和质监总局引领,国内先进平台技术进行支持,实现各个不同部门对不同项目的同步审批,实现跨省、市、县、乡镇五级的纵向审批,利于信息共享和职能互动。

4.3 加快标识统一,强化技术支撑

无论是“三证合办”还是“一证一码”模式,在国内进行实践,均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企业的跨省经营办理,有一定的影响。当然,上述模式都是“三证合一”改革的过渡做法,具体实际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加速“三证合一”改革的实现也需要从技术上入手,建立统一代码标识制度,充分发挥代码信息的资源优势,使企业能够在线便利获取代码,利于目标的实现。具体的说就是:向市场主体发放一份包含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功能的执照,实现“一照一号”。

4.4 加快职能整合,提升服务效能

实现“三证合一”的改革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改革市场准入制度的具体实践[6]。在实践的过程者,不同的部门发挥着不同的职能,各个部门需要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改变管理策略,互相配合,加快该模式的早日实现。通过不断的完善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过度,使得办证时间有效的缩短,促进该模式的快速实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审批材料真正做到精简,服务意识实现真正的人性化,服务大众,切实为大众创业以及万众创新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宏波. 在改革背景下探索“三证合一”的思考[J]. 品牌与标准化, 2014, 18:61-63.

[2] 张勇顺. “三证合一”改革试点的思考[J]. 投资北京, 2015, 2:31-33.

[3] 张阳. “三证合一”:改革试点、过渡与全面推开[J]. 地方财政研究, 2015, 4:57-59,71.

[4] 吕凌燕. 实行“三证合一” 简政造福企业[J]. 工商行政管理, 2014, 16:69.

[5] 孟令兵. “三证合一”新政再度释放改革红利[J]. 工商行政管理, 2015, 2:18.

[6] 李孟存, 顾春静. “三证合一”与基本单位统计工作[J]. 中国统计, 2015, 3:47-48.

作者简介

杨松竹,中级经济师,从事标准化管理等工作。

(责任编辑:张晓明)

猜你喜欢
改革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