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经类本科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设计

2015-05-30 01:45陈新建
大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农村经济服务

[摘 要]随着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急需一批懂得现代农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农商管理人才。然而,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方面存在较大的背离,社会实践环节薄弱,人才培养的供求矛盾突出。在现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面向乡镇政府、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的社会实践体系,实施以项目为主导、多维一体的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实践教学,可实现部分农经本科毕业生选择农村、服务农村经济的目的。

[关键词]农经本科 社会实践 服务 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31-04

一、引言

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是农、经、管多学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类,存在较强的实践性特征,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是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技能和服务“三农”的能力,并最终实现农业經营管理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1],在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实践、实习等环节往往因实践基地不足、经费不够、供需不匹配等原因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基于此,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训练不足,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独立解决农村经济问题的能力,高校在教学设计以及毕业生就业上均存在明显的非农化趋势。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将促使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开始更多的关注农商(Agribusiness)问题的研究和人才培养。[2]然而各相关高校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表现出了与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强的不适应性,如:农经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学生对农经专业认同感不高;农经专业的毕业生不适应区域农业发展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较弱;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不愿意从事涉农行业,就业率和质量相对较差等。[1] [3]为了更好的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农经人才需求,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并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多数高校专门建设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各类实习、实践需要,但不同高校其组织方式和实践效果有很大差异[4],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不能实现农经专业毕业生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培养目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现代农业发展迅速,自给自足的小规模农业经营正在面临转型升级,基于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的适度规模经营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长期的工业化进程转移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的同时,也直接导致农村地区的乡镇农业管理部门、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严重缺失,广大农村地区急需一批懂得现代农场管理、市场营销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懂得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人才市场需求。因此,围绕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人才培养目标,把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凸显服务农村经济的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将是实现学生能力培养、涉农就业、缓解农村人才缺失的重要举措。

二、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设计主体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是以农商管理知识为基础,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相结合,通过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现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涉农就业、服务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它的内涵主要包括:

(一)基于农商(Agribusiness)人才培养的目标

农商(Agribusiness)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美国出现,伴随着美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农商包含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销售、农场经营管理、农产品贮藏加工、市场营销和物流配送等农业全产业链的商事活动,是农产品生产、营销及相关活动的总称。[5] [6]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商(Agribusiness)本科层次的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美国各大学农业经济系最重要的专业方向。[7]一直以来,受我国农村细碎的小规模农业的影响,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类的教学和研究还很少从农业的全产业链考虑。而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不断涌现,无论是在生产环节还是在农产品的流通销售环节,均需要一大批能够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农场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向农商(Agribusiness)人才培养方向调整,以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应建立基于农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增加农业企业管理类的课程和研究,开展专业和实践教学,逐步形成以农商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体系和教学体系。

(二)以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为实践载体

随着农业生产分工的不断深化,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将培育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了新型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发展。前期的调研发现,无论是发达的沿海省份,还是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据农业部统计,截止2014年12月,目前符合统计标准的从事种养业的家庭农场已经超过100万家,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28万户,农业化龙头企业12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不仅为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实习岗位,也向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人才需求渴望。因而,以现代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为实践教学的载体,可以较好的实现在农业实践中培养学生、学生在农业经营主体中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

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社会实践体系的需要,也是最终完成农商人才培养和实现服务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农业向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无疑存在大量的农业生产经营问题需要开展研究。转型期的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和农业小微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必须不断开发新的品种,使用新的技术,开拓新的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而农业经营主体短时期内还不具备研发的资金和人力条件,急需通过政府和科研院所来实现农业技术与管理的研发,即通过“产学研”的方式展开农业研究,实现合作收益。基于此,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与相关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和小微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既可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需要,也能满足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培养的需要。

(四)以项目和团队的方式展开社会实践内容

开展社会实践的形式有多种,其中以项目和团队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可以较好的完成相关实践内容,并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项目执行单位的经济效益。农业微观经营主体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实际,提出人才需求计划和实践项目计划,学校根据各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提炼出多个社会实践项目或产学研项目,拟开展实践的农林经济管理类学生向学校和项目单位提出申请,经过双向选择,实现项目和团队的构建。项目团队成员由相关专业的老师及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专业素质等进行综合搭配,力争让项目团队都能发挥其所长并进行高效率的实践工作。学校和用人单位,在能力范围内,提供项目实施的相关条件和资金支持,在实践项目实施结束后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并根据项目完成的效果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给予经济奖励。运用项目团队来完成企业经营任务是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开始具备企业的性质,通过项目和团队的方式展开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实现教学实践、产学研合作、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创新、服务农村经济的多赢局面。

三、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构建

面对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新型农商(Agribusiness)人才需求,急需培养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以实现面向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人才输出。通过设计多维一体的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在农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人才需求中提炼实践项目,以项目和团队的形式实施专业社会实践,从而增加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重要专业知识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农经类本科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设计逻辑图

(一)建立面向村庄乡镇政府服务的社会实践体系

在中国农村社会中,村庄、乡镇一级政府一直就是影响农村治理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多年来中央政府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制度实行对农村社会的干预,以期达到向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人才力量,推动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目的。然而,由于农村社会逻辑的存在,大学生村官往往难以真正发挥其专业技能,甚至难以获得农民的认同,使得他们不能真正地在农村社会发挥作用。[8]因此通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从村庄治理、乡镇经济发展领域中提炼各地区的实际工作项目,以项目的形式构建以专业教师带动的学生实践团队,开展实践、实习工作,可以较好的缓解大学生到村镇任职时的茫然,提升农经类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乡镇政府的能力。

建立面向村庄、乡、镇政府服务的社会实践体系是指通过选派社会实践项目团队,以项目建设的方式到村镇一级的农村基层政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对当地的主要农村经济问题、村镇治理等方面开展实践攻关,以提升大学生服务乡镇政府的能力,为推动大学生村官、选派选调生等中央政策的更好实施提供前期基础和智力支持。具体包括:根据区位和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差异,通过与基层乡镇政府或县域政府部门的合作,面向村庄和乡镇征集社会实践项目,根据项目实际组建由专业教师、农业技术专家和学生参加的项目团队,对项目进行攻关实施;另外也可以通过选派学生到村镇及村镇主要职能部门挂职,担任村长助理、镇长助理等方式,直接参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探索,并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积极争取自治区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相关大学生村官扶持政策,探索大学生支持、服务农村的实践与就业通道。

(二)建立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

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各地实现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因农业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偏远,从事的工作都是与农民、土地打交道,农林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到农业企业工作。而一直以来农业企业仍然存在严重的人才缺乏问题,一些在边远农村的农业企业更是缺乏懂得现代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林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到农业企业工作是大势所趋,大有可为。为了扭转农业企业人才缺乏,调整农经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提升农林经济管理类专業大学生服务农业企业的能力,重构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就是通过与区域内的农业企业合作,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以项目的形式提炼社会实践课题和产学研项目,组建项目团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并开展产学研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项目团队组建过程中可以吸纳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派遣老师和学生到企业担任实际职务,或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运销项目。在项目实践的整个过程中对实践项目进行完整的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在企业第二课堂中的生产、教学、研究、就业的一条龙实践体系。通过构建面向农业企业的社会实践体系,让学生学习现代农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培养能运营现代农业的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实现部分学生到农业企业工作、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另外,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也可以进一步发挥教师从企业发现创新的能力,为提升并改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教学内容和修订课程标准提供依据,增加了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帮助教师提炼科学问题,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三)建立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社会实践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大多数合作社仍然缺乏专职工作人员,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更是非常缺乏。[9]合作社是否具备一个结构合理的工作团队,是否拥有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或职业经理人,对合作社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壮大影响较大。因此积极引导社会各类人才、特别是农林经济管理类人才到农村合作社创业、立业将对合作社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建立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社会实践体系就是通过与区域内从事种植、养殖、运输、销售等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从合作社人才需求的角度提炼社会实践项目课题,如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合作社财务管理、进出口贸易等实践项目,组建项目团队,派遣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每年不定期的向农民合作组织征集人才需求计划和实践项目,根据各合作组织的运行现状,以项目工作组的方式派遣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制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业经营实力。另外,也可以直接派遣学生和学生团队到合作社担任职业经理人,或者担任理事长助理,深入合作组织开展实践实习,在共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实现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社会实践内容。

(四)建立面向家庭农场的社会实践体系

家庭农场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是农民以家庭为基础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产物。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组织体系的基础,为我国农户家庭经营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生的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家庭农场的生产方式、管理制度、政策支持等均还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中,这就使得家庭农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持。在培养职业农民,发展家庭农场的过程中,建立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面向家庭农场的社会实践体系,可以帮助家庭农场快速成长,实现实践教学和家庭农场成长的共赢。

通过与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合作,从家庭农场发展的角度,以家庭农场的农场管理、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为主要内容,提炼能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壮大,完善家庭农场管理的项目课题,组建项目团队,派遣学生到家庭农场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调研,根据各家庭农场的生产管理实际,以项目课题的形式,派遣专业教师和学生到家庭农场开展实践活动,为家庭农场直接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家庭农场的生产项目相对单一,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学生在参与农场管理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参与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各环节,家庭农场将成为农林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实现农商人才培养和输出的微平台。

四、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实施措施

(一)适当增加农商类理论基础课程

农商(Agribusiness)课程在国内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但在国外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国际上已经具备较系统的课程体系。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可借鉴国际上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农业发展实际,引进部分国际上的农商课程,并渐进开发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的农商课程体系,以增加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农商类理论基础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

(二)对于社会实践的各环节给予相应学分

学分制的大学培养管理方式是当前各大高校的普遍教学管理模式。为了让实践教学能更加深入,可以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学分量,并适当调高参与农村社会实践项目的学分权重,根据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具体任务量设置不同的学分级,并根据项目实施的具体成效,让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分。

(三)给予一定的实践项目配套经费支持

以服务乡镇基层政府、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为主体内容的农林经济管理类社会实践项目是从现代农业发展中提炼出的产学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项目,项目执行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依靠被服务单位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学校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实践实习经费、地区人才支持计划等多种途径来对实践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四)鼓励教师到农业企业、基层政府部门挂职锻炼

培养服务农村经济的农商人才的关键是拥有一支优良的农商教师队伍。教师通过到企业、下基层挂职锻炼,可以培养并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通过到企业、下基层挂职可以快速补充教师的农商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快速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发现科学问题,提炼产学研项目,实现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搭建产学研与实践教学的交流平台

通过搭建农业企业家论坛、村官论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理事长和家庭农场主论坛等为载体的交流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农商企业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共同参与交流研讨,探讨现代农商管理理论与方法、人才培养、现代农业发展等问题,共同促进社会实践体系完善与服务农村经济能力的提升。

(六)优化实践项目管理的考评体系

实施新的社会实践体系后,通过知识考查、实践报告、项目验收的方法评价教学改革和社会实践的成效,听取学生、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基层政府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对实践项目的设计、管理、绩效考核等内容进行改进,不断优化农林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社会实践体系。

[ 注 释 ]

[1] 郭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9-21.

[2] 陈风波.美国Agribusiness学科发展及对中国农经学科的借鉴[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4):454-460.

[3] 胡宜挺,祝宏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72-74.

[4] 牟格格,任艷梅,周悦,徐凯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调查及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4):5-9.

[5] 陈风波.美国Agribusiness学科发展及对中国农经学科的借鉴[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4):454-460.

[6] King R P.Agri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2):554-570.

[7] Heiman A.The increasing role of agribusiness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J].Journal of Agribusiness,2002(1):1-30.

[8] 郭明.农村社会中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及限度:杜镇案例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3(1):96-100.

[9] 陈新建,谭砚文.基于食品安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水果生产合作社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3(1):120-128.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农村经济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生态农业视域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究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以电子商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