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探析

2015-05-30 10:48何伟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机动交通历史

何伟

【摘要】历史街区保护陷入整体困境,保护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屡见不鲜,即使是精心保护下来的街区,也大多面临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引言: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已三十余年,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却愈发严峻。大量的城市历史城区或者在旧城改造的推土机中化作废墟;或者由于其高昂的保护更新成本而被废弃,任其在风雨中飘零,逐渐坍圮;或者淹没在假古董泛滥和商业化的狂潮中。在资本的侵蚀下,无论在是物质空间还是社会网络上的原真性都很难被保留下来。即使是经过精心保护修缮的历史街区,在其上面所附属的社会关系消失之后,也会逐渐成为只能观赏或消费的空壳。

一、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历史文化街区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并且是具有独特性、垄断性、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的城市高等历史资源。

1、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定历史时期城市风貌的反映,不容置疑,具有历史性。根据2015年4月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第一批的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这些街区大部分形成于唐宋或明清,少数形成于民国。结合我国各省份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发现历史文化街区基本形成于解放以前。那时候,人们交通出行处于非机动化时代,主要依靠人力、畜力或水运。当时的街区尺度较小、巷道较窄,且道路竖向设计、铺装、转角等均没有预见当前机动化交通的有关要求。

2、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与沉淀

历史文化街区从形成至今,跨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与沉淀。以肇庆城中路骑楼街为例,它是近代岭南建筑的典型,在宋代已具雏形。在清同治(1862年)到光绪(1908年)年间,城中路逐渐拓展并初具规模,且奠定了东西走向的基本格局至今未变。由于战争对道路及商业的破坏,政府不得不重新修建街道。肇庆城区骑楼街经历了民国、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见证了各个时期的经济、政治及宗教文化概况,成为肇庆城文化遗产最集中、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是肇庆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和沉淀。

3、历史文化街区具有保护和发展的功能二重性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一个特定的城市区域,也是一类特定的城市文化遗产,其在城市职能与遗产构成上都表现出明显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决定了街区保护与发展需求并存。即历史文化街区,一方面必须承担城市生活的继续和发展功能,另一方面必须承担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功能。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

1、进行交通需求管理与疏导,从源头上控制机动化。水不停地滴下来,就能把下面的石头滴穿。机动化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也是同样道理,只要机动化的需求大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承载力,无论保护措施多么强硬,机动化都会侵蚀街区。因此,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即交通需求管理。交通需求管理分内部需求管理和外部需求管理两方面。内部需求管理就是疏解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与人口,控制街区产生的交通量,避免交通量超出街区承载力。外部交通需求管理就是避免在街区出现过境交通,一方面在城市功能布局上,力求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城区的尽端,从交通需求上减少过境交通;另一方面在交通廊道上,通过环路等方式组织交通绕行街区,避免穿行。

2、健全历史文化街区的法制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提高应对机动化的适应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呼声不绝于耳,但破坏事件依然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因为保护过于概念化,可操作性不强,实效不足。特别面对较强渗透性和隐蔽性的机动化,历史文化街区的法制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形同虚设。目前,国家层面的历史文化保护法规较为完备,必须加强地方法规体系建立,构建从整体到局部的法律框架,以保证各个层面的保护内容有法可依。同时,要注重法制体系中的严肃性和灵活性,把需求保护的切实保护好,把需要发展的留有余地。在技术支撑体系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和深化历史文化街区相关专业的技术方法,如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规范》等技术规范中增加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特殊性的内容,以及把指令性规范逐步转变成性能化规范等,提高历史文化街区对机动化的适应性。

3、完善和创新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机制,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既需要保护,也需要发展,尽管表面上保护与发展矛盾重重,但本质上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合理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保护方式。由于目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过于僵化,致使发展意愿被压制或演变为破坏。发展被压制,街区就得不到更新;发展演变为破坏后,受公众、舆论等压力,草草收场,成为“烂尾”,影响周边环境,再次破坏街区环境。贝聿铭先生著名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项目就充分表明,历史文化街区并不拒绝更新,而是关键看如何更新及其更新的效果。目前,我国历史文化的更新机制是非常薄弱或缺失的,星巴克进驻北京故宫是否合适,能否在历史街区设置地铁站,地铁站构筑风格的设计原则,这些都无从回答。因此,必须完善和创新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机制,才能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并且随之留下了很多历史文化街区,在我国现阶段历史文化遗产中历史文化街区是其中重要的所在.街区曲折丰富的空间、错落深邃的院落、古老狭长的街巷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出来了中国文化特征.但是,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视程度逐渐的降低。必须要进行交通需求管理,健全法制和技术体系,明晰权益,有机更新,才能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兆芳.基于公众参与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贾晓雅.洛阳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6:76-77.

[3]吴欣燕.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态价值评估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4]关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自组织”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5]施佳.歷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机动交通历史
装载机动臂的疲劳寿命计算
繁忙的交通
12万亩机动地不再“流浪”
机动三轮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小小交通劝导员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