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飞 李晓红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手段,是内控目标实现的必要环节。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应从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确立审计委员会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核心地位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措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2.051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在加大。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评价框架的建立有助于提高企业识别应对风险的能力。在我国,由于内部控制的起步较晚,企业进行内控的内在动力不足,存在评价内容不深入、很多信息披露流于形式等诸多问题。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该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 年 1 月 1 日起扩大到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这些政府规范的出台,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
2内部控制评价理论
2.1内部控制评价内涵
内部控制评价就是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度,从而对内部控制制度产生的结果做出鉴定意见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评价指引》中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含义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2.2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企业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并结合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要素确定评价内容。内部环境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企业风险评估评价包括对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应对策略等进行认定和评价。控制活动评价是对企业各类业务的控制措施与流程涉及的有效性及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认定和评价。信息与沟通评价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的及时性、反舞弊机制的健全性、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及对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认定和评价。内部监督评价是对于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认定和评价,重点关注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等是否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现状
3.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现状
第一,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不全面。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将内部控制分为五要素进行评价,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目前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与报表相关联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对其他要素的评价尤其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够重视。这样会导致内部控制评价的不全面,有时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第二,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由于内部控制评价理论还很不成熟,很多方面还是处于尝试阶段,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专门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现有的法律法规有多项涉及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当前政府部门出台的制度大部分要求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有效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价,但对评价活动本身如何进行并无规定。这样,不能对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评价进行指导,从而造成不同企业的管理层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无法对不同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定和比较。
3.2原因分析
第一,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整体认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也存在很多误解。甚至有些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概念非常模糊,认为内部控制即是内部监督。相当多的企业或个人对财务内部控制评价缺乏应有的了解。对为什么要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评价结果如何体现,缺乏清晰的认识,对具体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缺乏明确的规定。
第二,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我国的一部分企业轻视内部控制,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的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财产管理、购销业务管理、重大投资和资产处理管理等多个部门的管理,而作为财务管理这样一种综合性的管理部门,很难在内部显示出其竞争地位。也有不少企业有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它缺少一定的控制方法和措施,特别是内部控制的检查,大多未落到实处,没有定期进行报告。
第三,企业负责人对执行内部控制及内控评价不够重视。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目前的企业中,有些并未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些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还有些企业有令不行、执法不严。管理者违反财经法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4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建议
第一,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我国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建设,使企业或相关部门在评价其内部控制体系时有章可循。一般来讲,要达到良好的内部控制评价效果,可以从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上考虑:第一层是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内控体系框架,能对企业的全部生产运营过程及各个运营部门实施全面控制,能对企业的运行起到指导和督促作用。第二层是建立一个日常监督、反馈系统。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形成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管理层及执行部门,以对现有的内控体系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第三层是控制自我评估,即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的目标。
第二,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关键是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择是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只有选取适当数量和适当描述的指标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才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被评价单位的真实情况。
第三,确立审计委员会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核心地位。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起着主导地位,在董事会的基础上可成立风险评价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委员会负责对公司及所属子公司的风险进行评价、建立预警机制以及对内部控制实施程度的考评与分析。审计委员会应加强与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自由交流,共同探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委员会成为内部控制框架的制定者、监督者和最高执行者,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要公正客观地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2010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第1版).[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2]李晶.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2011(9).
[3]刘志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和探索[J].内控与审计,2011(6).
[4]邱雨梅.关于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4(8).
[5]刘英会.企业内部控制策略探讨[J].中国市场,2014(8).
[6]王智.试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中国市场,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