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云才
“小明今年8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爷爷的年龄是爸爸年龄的6倍多3岁,爸爸、爷爷今年各多少岁?”近日,有江苏宿迁网友在网上发布了这样一道数学题,虽然答案很简单,爸爸24岁,爷爷147岁,但这个结果却让网友感慨:“生物老师看到后该哭了!”
爷爷竟然比爸爸大了123岁,而爸爸是在16岁时生下小明。这样的计算结果,简直是在考验一个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写上答案,总怀疑自己是否算错,因为现实中别说123岁还能生小孩,就是能活到100岁已实属不易。可不写答案,计算结果又明明这样,这让人很是为难。
也许未来科技发达了,人类寿命超过200岁都不成问题,而且青春期能延长到100岁以后,因此,这道奇葩题实为锻炼学生想象力的“科幻题”。可是,爸爸16岁生下小明,这样的答案不说让人瞠目结舌,至少可能给学生早恋带来不良的心理暗示。众所周知,小学生对事物的辨别力和判断力远不如成年人,违背生活常识、社会常态的奇葩题目,很有可能让孩子毫无取舍地全盘吸收,在潜移默化中误导孩子,这也正是家长们最担心的问题。
事实上,类似的奇葩题,以往在中小学校园时有爆出。有的内容莫名其妙,比如:“一条船上有75头牛、34头羊,问船长几岁?”有的明显违背常识或法律,比如:“一辆小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65千米,已经行驶了12小时,离乙地还有380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这明显违反了交通法中不许超速和疲劳驾驶的规定。
一些老师为了所谓的“创新”,甚至不排除有时为了出题而出题。不可否认,从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来说,打破常规或旧有思维模式的题目,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但题目太奇葩,很容易对孩子们造成错误的引导。
奇葩题频现,不仅暴露出相关教研员和教师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更折射出学校教育重知识技能学习、轻公民素质培养的不良倾向。其实,只要相关人员稍用点心,改动个别字句,不少奇葩题即可避开道德、法律或伦理上的误导,而解题思路和难度并没变。可以说,防止奇葩题误人子弟,只是举手之劳,关键在于愿不愿绷紧社会责任感这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