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强
【摘要】目的:观察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肛管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给予Dixon 手术治疗,观察组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术后疼痛时间、排便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术后疼痛时间、排便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术后排便功能评分和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肛管癌创伤小,恢复快,预后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括约肌间切除术;超低位直肠/肛管癌;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35.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3-0100-02
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是普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15例采取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2月至2015年2月普外科收治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55.8±10.6)岁;体重指数(22.3±5.6)kg/m-2;临床分期:Ⅰ期6例,Ⅱ期5例,Ⅲ期4例;肿瘤大小:(4.2±1.8) cm;分化程度:低分化4例,中分化9例,高分化2例;组织病理学分型:腺癌9例,粘液腺癌3例,印戒细胞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鳞状细胞癌1例;肿瘤距肛门距离(2.2±1.8)cm。观察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4~81岁,平均年龄(56.7±11.2)岁;体重指数(21.8±5.4)kg/m-2;临床分期:Ⅰ期5例,Ⅱ期7例,Ⅲ期3例;肿瘤大小:(4.1±1.9) cm;分化程度:低分化5例,中分化8例,高分化2例;组织病理学分型:腺癌8例,粘液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鳞状细胞癌1例;肿瘤距肛门距离(2.3±1.6)cm。纳入标准:参照结直肠外科专家组诊断标准确诊为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1],同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超低位直肠/肛管癌。首次发现为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并且行保肛手术,距离肛门距离小于5cm。排除标准:排除术中转永久造口手术者、排除数据缺失无法进行调查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Dixon 手术治疗,在肠管上切缘到肿瘤上缘10~15cm,下切缘到肿瘤下缘距离2~4cm位置,游离结肠脾曲,对直肠和系膜切除,将直肠各个韧带切除,肿瘤远端3cm直肠系膜组织一并切除。肿瘤下缘用直角钳夹住,向会阴侧扩肛,采用碘伏冲洗直肠腔。观察组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患者采用全麻,改良截石位,对手术相关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在脐部下缘10mm做一个切口,放置气腹针,建立CO2气腹,保持压力在-15~20-mmHg,通过腹腔镜对脏器进行观察,避免出现转移。手术前肛门镜下在肿瘤病灶的下缘注射美兰进行定位,对肿瘤病灶具体位置进行确认,观察肿瘤浸润转移情况。在腹腔镜下做操作孔切口,3个操作孔要根据肿瘤病灶位置在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左右侧锁骨中线交点、右侧下腹部病灶进行定点,通过腹腔镜观察进行手术各项操作。首先对肠系膜下方血管根部进行游离切断,然后对直肠肠系膜和直肠侧面韧带进行切除。在距离肿瘤下缘2cm将肠黏膜、内括约肌环形切开,从而到达内外括约肌间隙平面,在直肠下段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将直肠闭合性切断,将下段直肠、肛管和肿瘤经过肛门内括约肌拖出到体外,将肿瘤切除,将肠管缝合在直肠内外括约肌之间进行固定,直肠吻合在齿状线附近。两组患者吻合之后,通过40℃蒸馏水进行冲洗,并且对出血部位进行彻底止血,在确认无误之后,留置双套管经过右下腹部引出,保证缝合部位没有渗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术后疼痛时间、排便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情况;观察两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术后排便功能评分和满意度情况[2] 。参照大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调查[3],对术后患者生活方式、心理行为、自我感受、窘迫尴尬等项目进行评价,最后计算总分,分数范围0~12分,分数越高,排便功能越差。满意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术后患者对于手术评价,满分100分,85分以上为满意和85分以下为不满意;观察两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术后疼痛时间、排便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疼痛时间、排便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术后排便功能评分和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术后排便功能评分和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是普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是十分明显,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一旦发现往往不是早期病变[4]。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原则是对直肠到肛提肌平面进行游离,经过肛门,在括约肌间沟部位切开肛管皮肤,对内括约肌进行分离直到直肠和内括约肌全部切除,然后进行结肠肛管吻合[5]。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属于极限直肠癌根治性保肛手术,其部分切除或者全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从而获得足够的远端切除,进而提高超低位直肠/肛管癌保肛率,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可以在直视条件下保证肿瘤远端切除至少2cm的正常肛管,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认没有癌灶残留,手术中经过肛门在括约肌间显露肛提肌,对直肠和系膜进行游离,从而达到对全直肠系膜切除的要求。本研究通过采用径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15例,结果表明,观察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术后疼痛时间、排便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其中两组术后并发症主要是切口感染和肛周感染,通过抗感染治疗均获得好转,另外观察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评分和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肛管癌可以保留肛门,创伤相对较小,对于患者的日后生活影响小,避免了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者预后康复。
参考文献
[1] Kazutaka Yamada,Shunji Ogata,Yasumitsu Saiki,et a1.Long-term results of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for Low rectal cancer[J].Dis Colon Rectum,2009,52(1):1065-1071.
[2] 甘志明,马琛,汪晓东,等.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肛管癌的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2013,34(9):1303-1305.
[3] Kiran RP,Lian L,Lavery IC,et a1.Does a subcentimeter distal resection margin adversely influence oncologic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 undergoing restorative proetectomy[J].Dis Colon Rectum,2011,54(7):157-163.
[4] 渠浩,王振军,杜燕夫,等. TME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性保肛中的作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28(1):17-19.
[5] Saito N ,Ono M ,Sugito M,et a1.Early results of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for patients with very low rectal cancer:an active approach to avoid a permanent colostomy[J].Dis Colon Rectum,2004,47(8):459-466.
(收稿日期:201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