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如今的大学成了一种巨型社会组织,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优异者可以驾驭的。而且,现代大学领导越来越注重专业化或职业化。
笔者以为,两位年富力强的顶级科学家和工程师由学术任职转为行政任职,尽管职级提高了,但未必是好事。众所周知,我国大学行政事务繁杂,大学领导往往应接不暇,深陷其中后,行政与学术完全不能兼顾。有的领导为了学术行政两不误,五加二、白加黑地工作,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身心俱疲,尚且不能两全,还落得个脚踏两只船、三心二意的评价。
所以,近些年一些新任大学领导主动提出不再兼任学术工作,不参与各种课题申请和奖励申报,希望成为专职的大学管理者,这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要想行政和学术都兼顾,从现实来看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国向来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很多大学领导都是从学术优异者中选拔出来的。于大学而言,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大学本身是一种学术组织,大学教育工作者都是学术造诣深厚的学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学术专长。选拔学术优异者担任大学领导,一能服众,二能指引学生,为他们树立榜样。因此,在数百年的中外大学发展史上,选拔优秀学者担任大学领导几乎是一个惯例。尤其是在大学与社会联系较少、办学比较封闭、大学领导工作主要是处理校内事务的时候,更是如此。
有人可能会说,选拔一位院士担任大学管理者,总比随便找个什么人强,这话有一定道理。我国大学管理者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大学学者,二是大学专职管理者,三是党政部门领导者。这三类人担任大学领导各有长短。学者担任大学领导,有学术情怀、学术视野和科学精神,但缺少行政经验,还可能对学术事业割舍不下,一心挂两头;专职管理者担任大学领导,有行政经验,对大学整体比较熟悉,但缺少学术修养或科学精神;党政部门领导担任大学领导,有社会资源和关系,驾驭复杂社会性问题的能力较强,但对学术缺少感情,不理解学术规律,且工作上往往比较独断。这就决定了我国大学管理者总是一个不成熟的群体,离职业化、专业化有较大的差距。(作者别敦荣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