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桐疏影
本打算睡觉了,顺便翻翻小说稿子,起初以为近2万字的小说,一时半会读不完。可是一读下去,就忘了时间。初秋的夜晚,风在外面呼呼地吹,落叶打旋,敲着窗。眼前的咖啡早已冷却,床在等着我睡眠。
“当然,我会死!”
一口气读到最后,我听见年轻医生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索洛多夫尼科夫从清晨透明的空气中吐出这句话,这个夜晚注定不宁静,和他一样,黑夜中,我不得不静心思考生命和死亡。
这个以下级准尉戈洛洛博夫为主人公的小说,准尉却只有十来分钟的出场时间,然后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饮弹自杀后惨不忍睹的尸体。但是,由他引出的关于生死的诸多看法,以及最后决绝的做法却深深地震撼了我,就像震撼小说中偶尔路过,阴差阳错走进他房间的医生一样。他们开始了一场并不愉快,甚至让人生厌的谈话,可是,却让医生回家之后辗转难眠,心潮澎湃,思绪翻涌。戈洛洛博夫的生命像一块石头,或者一枚炸弹,他以最简单也最沉痛的方式,唤起了人们对死亡的哲学思考。只不过,在他死后的第二天,雨过天晴,大地闪亮干净,太阳正在喷薄,霞光万道。医生索洛多夫尼科夫说:“连觉都不愿睡了……可惜了这早晨!现在要是去洗洗澡、钓钓鱼……”他还约警察所长同去,生活比飞轮旋转还快,迅速陷入日复一日简单的轮回之中,生者继续,死者寂然。准尉自杀虽然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值得怜悯的”,但是,一切消失得那么快,飞鸿一般。生活,不过如此而已。
阿氏一贯用最简单的故事挖掘最深刻的主旨。他擅长通过平淡无奇的事件和普通卑微的小人物,展现生活真实,揭示生命本质,这样的功力绝非常人所能为。小说的整个叙写完全是在作者设定的人物思维推动下缓慢展开故事情节的。一次谈话,一次失眠,一次自杀,一次敛尸而已,但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比黑夜还沉重,比生死还驳杂。阿氏的心理描写细腻到无人望其项背,盘丝一样,密密地交缠在阅读者的细胞上,然后将其彻底绑架。一旦走进,注定无法逃脱。那些不经意的对话,平淡的情节,笔触却伸向了人物的灵魂深处,掏出了现实世界的根底。
下级准尉戈洛洛博夫,年轻得“几乎是个孩子”,生活宁静,信奉天主教,充满了青春的力量和希望。他的人生刚刚开始,什么沧桑都未曾经历,不知为何,却陷入思考死亡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在医生索洛多夫尼科夫眼里,戈洛洛博夫就是一个“蠢不可及、目光短浅的人”,他觉得他们之间的谈话是“令人心情沉重的谵语,甚至不是谵语,而仅仅是类似有毒的发出极为难闻的气味的东西”。以至于让回到家中的医生中毒,同样深陷死亡的混乱思维中,纠结,忧伤,绝望,空虚,恐怖……反复不停地思考死亡到底是存在还是消失的问题。
小说最精彩的内容当属准尉与医生关于死亡的对话以及医生关于死亡的思考。死亡本身是一个古老而恒久的话题,也是个“严肃、深刻和可怕”的话题,是身与心,肉与灵、物质与精神的纠缠,是与哲学和宗教紧密相关的问题。诸如中世纪强调“若不能死,便不能生”,现代西方哲学则把死亡看做人生“最本己的可能性”。中国的孔子认为死亡是人生目的的完成,而不是一个结束。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气的聚散。气聚,则活;气散,则走。不同的哲学流派,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的人对死亡都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看法。可是小说开头摘录了《圣经·传道书》中的一句话: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强。很好地表达了阿氏自己对死亡的看法和小说所要表达的中心。“叫喊还是沉默,反正都一样,都会是这样……我会死的!”是的,我会死!但是,只要活着,就能行走,思考,看见,体会;只要不是躺着的死人,就是最强大的,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阿氏用准尉之死,其实是在唤醒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善待自己,顺应自然,坦然而快乐地活着。这,才是我们面对死亡的最佳方式。
小说结尾写医生迎着光耀夺目的旭日,“迈开大步,摆动双手,尽力地呼吸着空气,继续往前走”,一扫黑夜一样弥漫的死亡阴霾,让读者和医生一样,重新充满希望和力量。“太阳出来了。”短短五个字,光芒闪亮,为我们打开了崭新的一天:自由、美好、纯净、柔和的波涛瞬间涌入胸膛,在心里无尽荡漾。
责任编辑 婧 婷